●李奕
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李奕
文章分析貸款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和實體經濟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貸款利率市場化 銀行實體經濟 影響 對策
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不再設立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此舉意義重大,標志著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從貸款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場化,是前后兩個不一樣的情況。這是一個轉型變化,新的質變必然對實體經濟有利好的影響,但也勢必引來新的問題。
利率管制時,由央行設定基準貸款利率,金融機構在規定浮動區間內自由定價,實際利率很難達到均衡利率水平,基本處于偏高或偏低的狀態,導致貸款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實體經濟得不到最好的發展支持,社會總福利得不到最大化實現。
圖1 利率—貸款供求關系
假設實際利率偏低,如圖1所示,當利率水平為i2時,由于資金價格低,金融機構僅愿意放貸Q1,而實體經濟貸款需量則為Q3,此時金融機構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2BF,實體經濟得到的福利是梯形i2FCA,社會福利凈損失為三角形CFE,這時的利率水平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相對有利,對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不利,存在一定的資源浪費和福利損失。反之實際利率偏高(i3),就會對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有利,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相對不利,也存在一定的資源浪費和福利損失。
利率市場化時,市場根據資金雙方的供需情況決定利率水平。理論上看,實際利率通常達到均衡利率水平,不存在過高或過低的問題,貸款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配置,實體經濟能夠得到最好的發展支持,社會總福利能夠得到最大化實現。
假設實際利率表現為均衡利率,在圖1顯示為i1,正好對應著貸款供需雙方的均衡點E,此時金融機構覺得資金價格合理,愿意放貸Q2,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量也是Q2,金融機構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1BE,實體經濟得到的福利是三角形i1EA,這時貸款資源得到最優配置,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得到均衡發展,社會總福利實現最優。
實際上,由于過去的利率管制,中國目前正處于實際利率偏高(i3),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時期。金融機構保持著較高利潤,2012年凈利潤工行增長14.5%,建行14.26%,中行12.20%,農行19%,興業36.12%,民生34.54%。而實體經濟的利潤“比刀片還薄”,據《2012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報告》顯示,2012年1-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實現利潤40240億元,同比增長0.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04%下降到5.46%。鋼鐵、建材、光伏太陽能、風電、船舶、紡織、電子信息等行業經營困難,部分行業甚至處于整體虧損邊緣。
現在,中央決心調控虛擬經濟、提振實體經濟,以不再直接干涉利率定價的方式來調控金融業和實體經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放開貸款利率下限管制,把定價權交給市場,由市場根據資金雙方的供需情況決定利率水平,試圖讓利率水平在供需的變化中由i3向i1移動,顯然利好于實體經濟。
但是,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利好并不是全盤利好,要具體地聯系地來看。
第一,貸款利率市場化短期內利好大企業。由于大企業經營機制完善,財務制度健全,具備有效的抵質押物以及政府隱性擔保,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較低,對金融機構議價能力強,談判占優勢,貸款利率放開下限后,比較容易獲得較低的銀行貸款利率。
第二,貸款利率市場化短期內不會利好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不規范,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擔保或有效的抵押資產,對金融機構議價能力低。金融機構顧忌到其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以及考慮到彌補對大企業低利率貸款的利潤缺口。因此,短期內中小企業通過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可能更加困難,獲得的貸款利率可能更高,融資成本更加高昂。
第三,貸款利率市場化長期內將會利好中小企業。貸款利率市場化短期內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成本更加高昂的不利會使得中小企業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經營管理上的局限,倒逼中小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達到符合金融機構的信貸標準,獲得一個較為合理的貸款利率。
雖然貸款利率市場化對實體經濟有利好,但是也不能一葉障目,忽略了新的情況帶來的新的負面問題。
第一,如果利率市場化中后期導致大批中小銀行倒閉,中小企業如何尋找融資源?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水平由i3向i1移動,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利率風險都要經受考驗,金融機構的總福利要經歷一段降低的過程,期間必然會有一批銀行倒閉,其中大部分將是中小銀行。比如,1986年美國完成利率市場化,當年末,商業銀行機構總數為14229家,2009年末僅剩下6840家,期間發生大量中小銀行倒閉和大規模并購。而中小銀行是大部分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源,這將直接影響到中小企業的融資。
第二,盡管利率實現市場化,但貸款利率價格由人議定,怎么保證不會發生低利率利益輸送和銀行高管的腐敗尋租?貸款利率的具體定價是由有關銀行高管決定的,它并不像比特幣一樣由計算機復雜運算而出,因此貸款利率的定價具有很大的可操作尋租空間。實體經濟的負責人完全可能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誘使銀行高管與其完成廉價貸款交易。大型企業、地方平臺企業也可能利用議價能力優勢,從銀行套出超廉價貸款高息放給其他企業,充當資金掮客。
由上文可知,貸款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問題,長期來看,一是中小企業融資源問題,二是金融腐敗問題。兩者將是重大的長期的挑戰,需要各個部門發揮力量來協同長期應對。
1.政府部門要積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政府部門可以積極發揮職能,一是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完善經營管理、健全財務制度。二是整頓規范擔保行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對中小企業的擔保作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地方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拓展開拓廣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四是鼓勵和支持合法民間借貸,多維度盡可能放寬政策限制解決融資難問題。
2.法律部門要堅決打擊非法尋租行為和金融犯罪。法律部門要充分發揮立法、司法和執法三個方面的作用,及時制定和更新金融犯罪法條法規,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合理公正地執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效懲治金融腐敗,維護法律的尊嚴和威懾。
3.實體經濟部門要自力更生、自我約束。一方面,實體經濟部門要自力更生,尤其是中小企業要完善自身的經營機制和財務制度等公司治理結構,擺脫小作坊、家族制的舊模式,努力轉型升級,化解融資難。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部門還要自我約束,要在法律的框架內融資貸款,嚴禁使用賄賂等非法手段取得低利率貸款,杜絕金融犯罪。
4.銀行部門要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紀律監督。一方面,銀行部門要轉變發展方式,探索新的收益渠道,拓展業務,降低利差縮小給銀行經營帶來的損失,通過開拓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積極謀求金融產品創新,探索差異化的存貸款利率定價,做到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長期經營,持續支持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銀行部門的紀委要特別注重對銀行高管的紀律監察,加強法律、職業道德和合規等多方面的教育與學習,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銀行規章制度行事,令行禁止,防范金融腐敗的滋生和蔓延。
[1] 李津.對穩步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思考[j].華北金融,2012(9)
[2] 劉丹.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經營的印象分析及應對策略分析[j].金融經濟,2011(16)
(作者單位:農行浙江臨海市支行 浙江臨海 317000)
(責編:李雪)
F830.5
A
1004-4914(2014)03-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