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康
2001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頒布的《軍隊轉業干部安置暫行辦法》實施以來,自主擇業作為先行的指令性安排轉業軍官選擇的一種安置渠道,期間,有一大批軍轉干部選擇了自主擇業安置。緩解了地方安置壓力,解決了安置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但從實際情況看,近年來選擇自主擇業的干部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身份轉變難接受。自主擇業干部軍齡基本都在20年以上,大都是部隊中層領導和骨干,在部隊工作期間,政治地位、工作環境、生活待遇相對比較好,自主擇業后除每個月可領取一定數額的退役金外,基本上再沒有其他方面的待遇。盡管有關規定明確,自主擇業干部到地方后,享受安置地相應職務等級退休干部的有關政治待遇,但事實上很少有單位能夠落實。據了解,少數自主擇業干部想交黨費都找不到地方,更不要說參加政治學習、過組織生活了,加之自主擇業后沒有固定工作、缺少組織管理,使部分自主擇業干部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惑,感到自己官不像官、民不像民。
二是生活服務難保障。盡管地方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自主擇業干部服務管理機構,但從了解掌握的情況看,這些機構大都設在地方軍轉部門,有的只是掛了個牌子,沒有專門編制和專職管理人員,職能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自主擇業干部基本處于無人管、無人問的狀態。尤其是遇到思想困惑、生活困難時,沒有地方去反映,也很少有人來幫助解決。有關文件規定,自主擇業干部退役金由中央財政統一保障,其他如醫療、保險、住房、暖氣費等由地方政府財政負擔,盡管地方上也相應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都過于原則、過于籠統,剛性不足,柔性有余,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經濟落后,加之自主擇業干部人數累計增多,自主擇業干部這方面的待遇基本得不到落實。
三是再次就業難起步。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除少數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很快能找到工作外,其他大多數人員,尤其是行政干部,長期在部隊工作,社會交往活動比較少,很難再有二次就業機會。盡管各級也在反復強調要搞好自主擇業干部相關培訓和就業指導,但真正落實的單位卻寥寥無幾。國家財政每年給每名自主擇業干部都劃撥了培訓經費,但有的地區和部門只是簡單開展一些就業培訓、就業指導、服務咨詢工作,為了應付上級檢查,圖形式、走過場的比較多,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培訓都不搞。 擇業心態盲目攀高是制約自主擇業干部再就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按理說,自主擇業干部在部隊工作了一、二十年,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更有部隊培育的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精神,只要不是過于挑剔,每名自主擇業干部到地方再找份工作是沒多大問題的。但有些干部放不下架子,總認為自己在部隊好壞也是一官半職,到地方后也想當個經理或其他什么領導的;有的挑三揀四,一心想著找個工作又清閑、拿錢又多的單位,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難免會影響再次就業。
為了進一步拓開自主擇業的路子,消除在職干部的后顧之憂,筆者就此進行了一些思考,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搞好生活保障,解除后顧之憂。要借鑒外軍有關做法,從多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好、照顧好、服務好自主擇業干部,減輕他們退役后的生活壓力。一要進一步健全管理服務體系。自主擇業干部安置比較集中的地市要成立專門機構,編制專職人員,對自主擇業干部進行管理服務,切實解決目前部分地、市采用的在軍轉部門多掛了一塊牌子、實際僅用一張發放退役金的“卡”在管理服務的問題。對一些安置較分散的地方,可委托或掛靠民政部門,參照退休干部管理模式進行服務管理,使自主擇業干部始終有人管、有人問。二要提高退役金計發比例。自主擇業干部退役金起點計發比例可參照退休干部標準,以增強對軍齡時間較短的轉業干部的吸引力,同時,考慮到地方安置師、團(處)職干部困難較大的實際,對這部分干部凡選擇自主擇業安置的,可另外給予一定經濟補助,以鼓勵更多師團職干部去選擇自主擇業。三要完善其他生活保障措施。進一步完善自主擇業干部醫療、住房、取暖費發放等配套措施,醫療上要享受退休干部同等待遇。沒有住房的要通過地方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予以解決、落到實處。取暖費、降溫費、保險等方面要與地方公務員同步。切實提高社會化保障程度,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二、健全培訓機制,提高競爭實力。當前部分自主擇業干部二次就業面臨的最大困局就是在部隊所從事的專業與地方上不接軌,難以適應地方需求,所以,搞好就業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各級要著眼幫助轉業干部又好又快適應地方工作和社會實踐,堅持軍、地相結合和訓、用一致的原則,不斷加大軍轉干部培訓力度,努力提升他們實現轉變、參與競爭的能力素質。一要成立組織機構。不管是部隊還是地方都要成立專門的職能部門,安排專職人員負責自主擇業干部就業培訓、咨詢、指導、工作協調,有計劃、有組織地抓好相關工作的落實,為他們二次創業提供有力支撐。二要提高廣大干部的基本素質。著力加強思想政治素養和知識能力水平的培養,努力把每一名干部都培養成政治素質強、業務技術精、作風紀律嚴、思想品德優的優秀人才;要在院校教育、在職培訓、業余學習中,有意加大軍地通用知識學用比例,力爭使每一名干部預有準備、儲備能力。三要增強崗前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改變目前不分專業、年齡、職務及其崗位要求的“一鍋燴”培訓方式,實行量身定訓、以需定訓,走開分層次、分類別培訓的路子,在培訓針對性、實用性上下功夫,以滿足用人單位和轉業干部的雙向需求。四要調整改革培訓機制。要借鑒發達國家培訓退役軍官的成功經驗,可在全國開辦幾所轉業干部大學,專門負責轉業干部的再教育。每年由國務院和各省、區、市軍轉安置部門根據地方建設需要作出培訓計劃,下達培訓任務,具體由各級軍轉部門聯合教學單位組織實施。這樣,既可以提高受訓層次,保證培訓質量,又可緩和供需矛盾,理順訓用關系。
三、幫助端正心態,引導理性擇業。各級組織要積極引導自主擇業干部自覺端正心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幫助他們分析自身優勢和地方就業形勢,不盲目,不攀比,使其對二次就業有一個準確定位,明白擺正位置才能找到位子的道理,尤其對過去擔任過部隊各級領導職務的干部,更要引導他們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從頭開始,防止產生心理落差,正確對待二次就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