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初政府的公民教育宗旨與理念,了解中小學生進行公民教育設置的課程與內容,把握教師的教法與課堂效果。這既是對教育史事的一個總結,又可借古鑒今為我國當代中小學公民教育帶來反思與借鑒。
[關鍵詞]民國初期;中小學公民教育;影響與評價
公民教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現代化教育的基礎工程,其實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座談會上講話提到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學生來源于中學,中學生來源于小學,因此要重視中小學教育”。[1]民國初期中小學教育中的公民教育開啟了我國公民教育之先河,因此對此時公民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民國初期中小學教育中的公民教育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興起,社會上的波瀾壯闊也帶動中小學公民教育在教育宗旨、課程設置、教科書內容等方面的變化。
(一)民初教育方針政策所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由于多數人覺得世界觀教育太空泛,不被世人所理解,在1912年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華民國新的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2]的四育并提方針。
“四育并提”的教育宗旨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西方的先進理論。它折射出當時社會時代對提高國民素質,為新興的民主共和國培養共和國公民的要求。
(二)民初中小學教育中關于公民教育的課程設置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等教育法令, 規定小學的學習年限為七年,均設修身科。初小4學年,每學年每周2課時,高小3學年,每學年每周2課時;中學的學習年限為4年,每學年每周1課時。經過全國教育會的討論和決議,1922年11月1日大總統令公布《學校系統改革令》,也就是我們所言的“壬戌學制”。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準公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規定小學校課程包括衛生、公民、歷史、地理(初小階段的衛生、公民、歷史、地理合并為社會);初級中學課程社會科包括公民、歷史、地理。自此修身科被公民科所代替。
(三)民初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教學方法
關于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還是要考察修身科以及“壬戌學制”后公民科的授課方法。
中小學修身科的教學方法皆以“講解”,“演習”為主。例如賈豐臻發表在《教育雜志》上的《修身作法教授談》一文對演習法做了較為詳盡的規定:“一年級教尊師,‘途中遇教師時,在數步之前行敬禮,升國旗時要‘脫帽行最敬禮,‘唱國歌時必起立表敬意。”隨著外國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入,民初教育界也積極探索借鑒西方的適合中國兒童的教學方法。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大批外國留學的有識之士將國外教育思想引入我國,加之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的行進,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除了之前的講解和演習,又加入講述與表演公民修養故事的方法,即教師示范,學生學習。
二、對民初中小學公民教育的評價
(一)民初中小學公民教育實施帶來的積極意義
民國初期實施的中小學公民教育無論是在教學宗旨、課程安排、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體現出當時時代背景下對公民意識、個人道德的要求。由先進教育家帶來的自學輔導、分團教學法,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教學法為當時的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對今后中國教育仍產生影響。
(二)民初中小學公民教育的不足之處及對策
第一、民國初期的公民教育在“培養健全人格之國民”的宗旨下設置了由自身、家庭、社會、國家構成的知識體系,滲透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思想。這樣的轉變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
第二、袁世凱的復辟帝制,使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繼續發動戰爭。社會動蕩不安、財政赤字匱乏。經濟上的不足使學校師資力量嚴重短缺,公民課又作為新設課程,更是缺少專業性的教師。
因此,政府應重視新興學科的興起,加大對學科財政支持與建設,配置相應的師資與教學設施,為公民教育提供一個良好、有序的環境。
第三、作為一門新興的教育學科,其通過在中小學校設置修身科與公民科作為傳授公民教育的媒介,這對公民教育的實施范圍進行了限制;同時由于我們國家此前并沒有公民教育的先河,這便導致其教學內容缺少理論與經驗的指導。
因此,教學內容應該針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能僅靠道德理論上的說教完成對兒童的教育,而是要言傳身教,講解學生在其年齡階段可接受的理論并指導學生付諸實踐中。
在當前之中國,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基礎教育,因此,研究民國初期中小學公民教育就可以為新課程改革下的中小學教育提供借鑒。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4。
[2]德育法規匯編,1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