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為
德育是學校永恒的主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生活的日新月異,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隨之日益突出,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品德行為等也突顯出復雜性、多樣性和可變性。所以,我們今天就更要強調德育的重要性。
一、透析學生德育現狀及成因
(1)“應試教育”的思想還處于根深蒂固的位置。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分數是實的,德育是虛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是否能夠得到老師的重視與青睞,決定他們命運的是學習成績,分數才是“硬道理”,而不是他們的品德。由于教師對于“高分”學生的過度重視,進而導致了對所謂“雙差生”的忽視,而且某種程度上是大面積的忽視,使之厭學、輟學。同時,對“好學生”重視的只是智育,而忽視了德育。
(2)家庭、社會對學生影響的擴大,使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降低。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家長的品行將直接影響孩子對社會的認識。有些家長關心的只是學生的分數,考好了就獎勵,考不好就訓斥,有的甚至粗暴地打罵,而對品德表現卻很少過問。
(3)家長生活習慣的熏染使學校教育蒼白無力。個別家庭存在著家庭精神污染,家長的賭博、酗酒、打架等不良嗜好、不良習慣、不正之風、低級趣味等也給孩子的身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德育失衡救治的主要策略與方法
(1)保證德育渠道的暢通。首先,抓師德教育,要結合上級文件精神從宏觀上認清形勢,從教師入手狠抓師德、師風工作。第二,引導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積極因素和特定的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第三,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適時、適度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德育,讓德育在學生的心靈中不知不覺中內化。
(2)利用大型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近幾年來,每學期根據學校的工作計劃,我鄉、我校都開展了系列的大型活動,寓德育于活動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三年來我結合上級業務部門倡導的藝體系列活動,開展了別開生面的以“藝術節,我參與”為主題的活動,通過繪畫、征文、手抄報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在其中。在活動中,使學生了解了提升校園文化底蘊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集體主義責任感,以及樂于參與、創建和諧集體等方面的品質得以培養和提高。
(3)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力避重大輕小的現象,在加強主題教育、專題教育的同時更重視平時的紀律教育、文明禮貌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力避重眼前輕長遠現象,教育目標要兼顧做一個好學生和做一個好公民的教育。
(4)保持長久的德育效果。學校要制訂適合校情的德育長遠規劃和中短期工作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活動。校內校外結合、課內課外結合、主題活動與班團會結合,讓學生始終處于德育的學校大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學校的教育。
(5)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聯系,使社會、家庭成為德育的有機的組成部分。警民共建、家長學校等都是很好的教育形式,需要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突出德育的主體地位,更新教育觀念,完善教育內容,不斷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校、社會、家庭為主要載體的德育模式,逐漸從根本上改變德育的失衡現狀,就會使德育工作有長足的發展,從而促進并保證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
(黑龍江省木蘭縣吉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