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亞云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經貿教育】
我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基于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
聞亞云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在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背景下,現有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義烏經濟國際化要求。外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復合型外語人才更為搶手、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更趨顯著等態勢,目前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專業布局比例失調、培養目標趨同、實踐性教學相對滯后、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經濟國際化要求等突出問題。應明確轉型原則、明晰專業定位、探索培養模式、優化師資結構、整合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性教學功能,積極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為義烏改革試點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被譽為“華夏第一市”的義烏在國際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目前義烏國際商貿城擁有營業面積470余萬平方米,商位7萬個,從業人員21萬人,經營16個大類、4202個種類、33217個細類、170萬個單品,是國際性小商品流通、信息和展示中心,也是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2013年上半年,義烏實現進出口總值88.7億美元,同比增長3.4倍,其中出口87.2億美元,進口1.4億美元。伴隨國際商貿業的發展,已有來自21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客商云集義烏。2008年以來,義烏的外國人簽證和居留許可數開始超過杭州、寧波,列浙江省首位,登記在冊的外國人數量占全省的1/4,簽證、居留許可簽發量超過全省的1/3。目前在義烏居住半年以上的境外客商達1.4萬余人,每年臨時入境人員超過40萬人次。
2011年5月,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啟動,成為全國第10個也是首個在縣級市設立的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義烏綜合改革試點的主線可歸納為:在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下,通過探索“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促進義烏出口逆勢快速增長,提升義烏在國際貿易中的戰略地位,使義烏成為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示范區、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并以義烏“國際貿易特區”引領我國新一輪國際貿易轉型發展。試點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快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創新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管理模式、建設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實現航空口岸開放、加快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爭取設立義烏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具有“始發港”和“目的港”功能的“義烏港”、加快完善城市綜合服務體系等。
其中,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一項核心任務。圍繞建設世界最大的市場采購貿易渠道的總目標,針對小商品生產種類多、更新快、非標準化、產品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交易單筆規模較小、貿易主體眾多、交易活動頻繁等特征和問題,“市場采購”適應小商品采購出口、進口貿易和轉口貿易的需要,形成在全球組織進口、出口和轉口貿易的新渠道,是以公平市場為主體,商品歸類管理、責任追溯追究等為主要內容,以“管得住、通的快”為主要特征,輔之相匹配的海關、稅務、工商、檢驗檢疫、外匯、商務、出入境和就業管理等監管措施和實施細則的新型貿易方式。
(一)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態勢
1.復合型外語人才更為搶手。純語言類的外語人才需求逐漸減少,掌握良好語言技能與豐富知識涵蓋面的外語人才更受市場青睞。這些人才大都具備扎實的外語功底和語言技能,通曉國際經濟貿易、國際營銷、跨國經營等專業知識,并熟悉財務常識、法律知識、計算機操作以及本行業相關信息等。
2.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更趨顯著。在義烏的境外客商中,來自亞洲和非洲的占80%以上,且以亞非穆斯林和韓國人為主。這就加大了對阿拉伯語、韓語等小語種人才的需求。
3.對外語人才的綜合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外語人才體現出國際化和創新型特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意識、語言與專業的復合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多種語言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外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外語人才的主要陣地,其專業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外語類畢業生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各類外語專業近年來得到較快發展,除傳統的英語專業外,日語、德語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規格均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外語專業的定位和培養模式與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不相匹配,畢業生供給與社會的實際需求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失衡。如何有效對接義烏經濟國際化發展需求,準確定位外語專業的培養模式,精準服務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根據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態勢,目前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為:
1.專業布局比例失調。語種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相一致,浙江公辦本科高校設立的非英語語種專業大多為日語,設立德語、法語專業的各3家,設立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專業的各1家,即便是作為專門外語類高校的浙江外國語學院也未開設韓語專業。在高職院校中,僅有2所和3所院校開設了三年制的應用阿拉伯語和應用韓語專業。這就使得小語種的外語人才相對缺乏,難以滿足義烏經濟國際化和改革試點的需求。
2.培養目標趨同。各高校缺乏依托自身比較優勢的個性化培養特色,綜合類高校、財經類高校、理工類高校的外語專業大多采取大專業口徑實施教學,未能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也未進行強勢學科群的充分整合,從而構建應用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由于復合型外語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生實踐性教學環節偏少等原因,真正意義上的語言基本功扎實、知識面寬、思路開闊、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社會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尚未成為高校外語專業畢業生的主流,只會外語而不懂某一門專業的情況仍大范圍存在。
3.實踐性教學相對滯后。目前外語類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僅是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而未形成獨立體系,在實訓手段、實訓師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實踐教學學時偏少,未根據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合理安排時間;實踐教學師資缺乏,現有教師大多為語言學背景,未經過系統的商務專業知識培訓,也未實際從事過國際商務工作,因而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良好的示范指導;校企互動不足,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尚不能滿足實踐性教學需求。
4.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國際化要求。由于受專業外語考級通過率等因素影響,高校外語教育大多仍停留于應試教育層面,語言作為交流和協作工具的基本功能被忽視,學生運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普遍不足。阿拉伯語、韓語等小語種學生雖能運用外語進行日常交流,但缺乏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會展等方面知識,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
順應義烏經濟國際化以及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實際需求,應調整思路,明確培養目標,加快推進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
(一)明確轉型原則
進一步明晰培養目標定位。義烏是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先行城市,其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和對外經濟合作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外貿以輕紡產品的一般貿易為主,出口和境外投資以民營企業為主體,“走出去”以設立境外營銷網絡和境外生產型基地為主等。這就要求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充分結合義烏經濟發展特色,與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發展態勢進行有效對接。針對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態勢,彰顯專業特色,圍繞服務經濟發展和學生就業目標,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合理定位專業培養模式。
進一步整合課程設置。需體現“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人才培養理念,加大跨學科整合力度,在進一步提高外語聽、說、讀、寫能力,拓寬深化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金融學等多學科理論基礎的同時,強化國際商務實際操作能力實訓。同時,綜合考慮各類課程構成,促進各課程之間的交叉融合,注重教材更新,使教材間在時間或內容上的配合度和銜接度更為有效,使外語人才形成連貫有序的知識結構體系。
進一步優化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對于培養既掌握語言技能,又能動手實踐的復合型外語人才起著重要作用,在外語人才的培養環節中顯得尤為重要。
進一步豐富語種數量。加快開設阿拉伯語、韓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語種專業,改善外語人才結構性短缺的矛盾。推進國際合作辦學,加強與國外高校交流,尤其加強與英語國家或韓國、中東國家各高校的合作。
(二)明晰專業定位
面向義烏改革試點需求明晰定位。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義烏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發展方式也將得到進一步轉變。為此,外語人才的培養定位需緊扣義烏經濟國際化脈搏,為其寬領域、深層次、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面向民營經濟發展需求明晰定位。義烏的民營經濟發展已進入“二次飛躍”階段,需要在保持和發展本土化優勢的基礎上,由“內源式”發展走向全方位開放,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切實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為此,外語人才的培養定位需對接民營企業的現實需求,加大適應經濟國際化、熟悉國際商務業務領域、具備市場分析和預測能力的企業運營人才的培養。
(三)創新培養模式
從義烏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出發,以市場需求的中長期預測為導向,因地制宜設置專業與課程,培養適應義烏改革試點要求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打破各高校外國語學院“單打獨斗”型的傳統培養模式,加大跨院系聯合培養外語人才的力度。可供探索的培養模式包括:
外語專業+外語專業(雙語),如英語+阿拉伯語、英語+韓語、英語+西班牙語等專業的結合;外語專業+其他專業方向,如英語或小語種專業與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國際會展等專業的結合;其他專業+外語,以專業為主、外語為輔,如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國際會展等專業與英語或小語種的結合;雙學位模式,外語專業學生到相關院系完成第二學位,其他院系學生到外國語學院完成第二學位。
(四)優化師資結構
尋找提升師資隊伍能力的著眼點和切入點,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在與義烏綜合改革試點實踐的互動中錘煉教師隊伍。以能力建設為主題,以創新機制和優化環境為關鍵,抓住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個環節,切實提升外語專業教師素質,彌補教師國際商務知識缺乏的“短板”。學校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和從事國際商務實際工作的鍛煉機會,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際應用能力。鼓勵教師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形成團隊。鼓勵教師到校內的經濟管理類學院學習與國際商務相關的非英語專業課程,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與此同時,嘗試從校外聘用長期從事商務實踐工作,精通商務操作技能,有寬泛行業背景,熟悉所從事行業的產品信息、市場動態、企業運作和發展趨勢,了解本行業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的兼職教師。
(五)整合優化課程設置
加快課程設置寬口徑改造。遵循“打通基礎、拓寬知識面、強化應用”的原則改革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學習空間。對傳統的外語專業課程和國際商務課程進行整合優化,在大一階段便植入國際貿易理論課程,然后逐年設置進出口業務流程及相關的商務談判、營銷策略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運用外語進行寫作、翻譯及進出口單證制作等技能,以勝任國際商務工作。進一步完善學科知識體系的縱向結構關系,適當擴大學科基礎課程的范圍和深度。以選修課方式適當增加若干跨科類、跨專業的綜合性課程,如紡織品國際貿易、企業跨國經營等。在現有通識課程基礎上,增加諸如生產運作管理、項目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管理類選修課程,以加強外語專業學生的管理能力和素養。對專業課程實行模塊化設置,根據人才需求狀況進行市場化細分,按課程結構與功能組合各種課程群,分國際貿易、企業跨國經營等不同模塊組合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六)強化實踐性教學功能
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緊密聯系,以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企密切合作,通過聯合培訓師資等方式提高教師商務技能。組織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教學經歷的團隊共同編寫實訓教材,并根據就業崗位需求及時更新實訓內容,使學生接觸并掌握最新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實驗、實習、調查、社會活動、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內容,按學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階段,科學安排實踐教學環節,合理分配學時比例。在強化模擬實驗教學的同時,與政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并協助辦好各種展會或外事翻譯活動等;與企業互利互惠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獨立動手、親身體驗國際商務領域相關業務環節運作程序和操作規范的機會,使其在真正的市場環境中既能培養外語交流能力及應變能力,也能培養綜合運用國際商務業務技巧的實際操作能力。
[1]陳英南.義烏外貿出口發展及其對外貿人才的需求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8(7):57-59.
[2]章文君.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淺論[J].浙江學刊,2012(3):160-163.
[3]高彩云.建設義烏國際貿易綜合試驗區人才需求調研分析[J].價值工程,2013(18):325-326.
[4]朱曄.論我國高校國際化創新型外語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12(6):102-103.
[5]沈露,石菲.深化“義烏試點”推動新型國際化發展[N].國際商報,2012-11-12.
[6]張鳴宇.義烏市外國人分層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9-60.
(責任編輯:梁宏偉)
G526.3
A
2095-3283(2014)03-0138-03
聞亞云,女,浙江海寧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與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