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作英
摘 要:在對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第4課“蚯蚓的選擇”進行教學時,領會到在培養學生探究技能方面,要強調運用數據來分析和解釋自然現象及其發生規律。
關鍵詞:數據分析;解釋;規律
【課前設計】
一、背景
在本單元前三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到,植物的生長對環境有基本的需要,植物會對自身需要的環境進行選擇。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所教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農村學生能夠很方便地接觸蚯蚓的有利條件,設計本次教學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2.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使學生知道蚯蚓對土壤是有益的,要愛護蚯蚓。
三、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對比實驗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四、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五、教學準備
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提前兩天布置學生挖蚯蚓。蚯蚓挖出后要放在罐子里,罐子里要放些濕潤的土壤,要存放在陰暗的地方。
六、教學過程
課題:蚯蚓的選擇
(一)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推測: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如何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我們的推測?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師提示:想辦法創設兩個在某方面不同的環境,一個適宜蚯蚓生活,另一個不適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條件相同。
4.師生共同明確實驗步驟,出示實驗器材。
(二)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5)再做兩次。
2.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分析總結實驗結果。
3.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的環境還是濕潤的環境
1.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4)再做兩次。
2.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交流,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教學后記
1.上堂課結束前,布置了下節課應做的準備,牽出了一個在什么地方尋找蚯蚓的問題,因為學生都生活在農村,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立刻說出尋找的方法和位置,并質疑“我們很清楚蚯蚓喜歡怎樣的生活環境,為什么還要去研究?”教師質疑的要點:生活經驗的正確與否,需要用科學實驗來證明,科學強調嚴謹,通過實驗,提高我們的實驗探究技能。
反思:在學生的意識中,生活經驗與科學概念意識模糊,往往視它們為一致,缺乏科學探究的意識。
2.試驗中,學生對蚯蚓條數的選擇出現分歧。(1)認為選奇數條,以免蚯蚓在盒子不同的位置的條數相同,讓實驗失敗。(2)認為選擇奇數條和偶數條都一樣,為此,我們做出如下決定,三個小組選擇奇數條,三個小組選擇偶數條。
反思:學生對科學數據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已觸到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點——拿數據來說話,這可是一個小小的進步。
3.各小組能嚴格把握每一次試驗的時間相同,無形中已確保了實驗條件的控制。
4.各小組能堅持反復地多做幾遍,問其原因,認為多做幾次實驗的結果才是正確的結果,或必然的選擇,一兩次實驗不能說明問題,或結果不可靠。
反思:在蚯蚓條數之爭到嚴格控制實驗時間,再到多次實驗分析結果,學生在科學探究的嚴謹性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我們收集到了相關的數據,并做了記錄,整理和分析結果,便成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縣黃家寨鎮中心學校)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