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春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只要能大量地記背單詞,掌握較多的詞匯就能夠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讀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視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幫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現今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英語教材每個單元都蘊含一個帶有許多文化背景知識的主題。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英語閱讀理解來實現的,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了一名英語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強弱。尤其是在中考或者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題目所占的分數比例占到卷面總分的30%以上,所以有人說在中考或者是高考中“得閱讀者得天下”也不無道理。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認為只要能大量地記背單詞,掌握較多的詞匯就能夠理解句子和文段,就能讀懂文章的意思,往往忽視了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理解是有很大的幫助,熟悉了文化背景知識,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理解,是不完整的、片面的,不能整體地或者深層地理解閱讀材料。文化背景對閱讀理解材料的幫助和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了閱讀材料的理解難度。在閱讀英文材料之前,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了解過這方面的知識,通過背景知識和材料內容的相互作用,就能很容易猜測出材料里面名詞、句子、文段的意思以及認識事物的性質、行為、發展的方向,繼而加深對全文的理解。以2013年廣東省中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題目B篇為例,整篇閱讀理解內容講的是有關于動物(Locusts 蝗蟲、Brown bears,tigers and other animals 棕熊和老虎等動物、ink fish墨魚)如何利用自身保護色而生存下來,這些知識學生可能已經通過上生物課、閱讀科普知識等途徑對這方面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就很容易理解這些動物的行為和目的。(2)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選出正確的選擇項。同樣是以這篇閱讀理解為例,材料下面設置的問題中有一道猜測英文單詞的中文意思題目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survive” in the passage?
A. 繁殖 B. 產卵 C. 覓食 D. 生存
我們已經有了足夠多的對動物自我保護色知識的了解,就能很容易知道動物有這樣的習性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聯系上下文,所以我們就能很容易地選擇正確的D選項。同樣對于其他類型的設置問題,只要能將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識與文章意思、問題及其選項相匹配,也能得到較快解答。(3)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下冊Unit 5 Knowing about China的Topic 1中課文主要圍繞China is a great country這一話題來展開,介紹了中國各地的風景名勝、人文建筑以及中國南北方的氣候和風土人情,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強了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同樣,在本單元的Topic 2 Section A中,以中國教育領域的先驅孔子為主題,介紹了孔子的事跡,尤其是孔子的名言“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i may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m.(三人行必有我師)What you know ,you know;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Learn the new while reviewing the old.(溫故而知新)...”這些名言想必學生已經從語文課、歷史課等中學習過了,但是用英語來翻譯這些句子要如何翻譯呢?其他的名言佳句又能怎樣去翻譯呢?這些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4)英語閱讀理解里面承載的豐富信息和知識是對學生文化背景知識有力的補充。語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生活在一定區域中的人們通過口語和書面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2011年版的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最后一段話對英語是這樣定位的:“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因此,英語里面富含有眾多的信息,有些信息知識,學生可能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通過英語閱讀學習,可以補充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掌握的各種信息和知識更多、更完整。
文化背景知識所包含的內容繁多,如何去教授學生文化背景知識,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是一個值得教師去探討的問題。下面我淺顯粗略地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根據課本教學內容,適當擴展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
縱觀整套初中英語教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整套教材是按照24個話題(Topic)來編寫的,每個話題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來傳授給學生。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Amazing Science中,教師可以搜集有關國外宇航科技知識、科幻系列電影、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資料和視頻展示給學生。
二、利用中西文化的差異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好方法。教師平時要注意收集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報紙、圖片、網絡下載電影和視頻等資源,組織學生觀看并討論,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風俗文化,通過這些材料,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其他民族與中國人的文化差異,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巧妙利用西方節日到來的時機,介紹西方節日的來源
逢西方節日到來之際,向學生介紹西方節日的來源,西方節日的飲食和習慣,適當組織學生模仿西方人過節日的場景。例如,每年的圣誕節,教師可以介紹, Christmas Day(12月25日 December 25th)。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圣誕節,由于圣經記載耶穌生于夜間,故傳統稱12月24日夜為“圣誕夜”或“平安夜”。圣誕節到了有圣誕大餐、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圣誕老人(Santa Claus)乘著麋鹿雪橇從煙囪爬進來給小朋友送圣誕節禮物(Christmas Gifts)等等。愚人節April Fools Day(4月1日 April 1st)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西方國家里,每年4月1日的“愚人節”意味著一個人可以玩弄各種小把戲而不必承擔后果。叫一聲“愚人節玩笑”,你的惡作劇就會被原諒,這些節日介紹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
四、角色扮演,親身體驗
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包括科技文化、歷史地理等顯性知識,還包括這種語言的文體結構,語言運用的差異,特定語言民族民俗中習慣的差異等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單單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不夠的,還可以適當地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構建某些場景,通過模仿、練習、運用等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
學習英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與各國青少年的溝通和理解,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是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要引起廣大中小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黃林秀.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課程教育研究,2012(06).
(作者單位 廣東省江門恩平市東成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