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



摘 要:電視問政自2011年由武漢電視臺推出之后,由于其參與性強、距離感弱等特點,使其區別于網絡等其他平臺的問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國刮起了一股電視問政的風潮。但是“走上電視”的政府工作帶著深刻的電視媒介烙印,因此利用電視媒介的特點,而不是被電視媒介所控制,成為在這種節目形式中暴露出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問政;圖式;電視媒介;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41-03
一、研究緣起和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民主建設進程的加快,電視問政節目的出現,既是題中之意,又是群眾參與政府工作的形式創新。所謂的電視問政是地方市委結合電視臺,搭建起一個部門領導與市民面對面溝通的一個平臺。其參與者具有政府的權威性和群眾的代表性,其內容具有緊貼民生公益的公共性和關切性,其形式具有電視互動的新穎性和鮮活性[1]。在保持傳統批評類節目特色的同時,現場高組織程度的環節設置體現的是一種對官民層級的突破,是一種具體可感、平等真誠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電視問政議題的設置都是眼下各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但此類節目一方面受制于電視媒介的時段要求,雙方對話的時候必須控制時間,另一方面則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加有效的溝通。在面對人數占優的民評代表時,官員的個人特質湮滅在了公眾對政府的期許之中。“圖式理論”在背后發揮的作用在快節奏的對話中展示了強大的力量,角色圖示是人們對既定社會角色有組織的認知結構,預先決定了對該角色語言和行為的期許,由此引申出官員在節目中的表現必須要符合民評代表們的既有圖示。
受制于節電視問政直接、直白、直觀的特點[2],語言傾向的重要程度要大于語言內容本身,也就是說官員話語內容體現的傾向性是取得市民滿意程度高低的決定要素。展示媒介中的電視問政,對于政府形象和政府執政能力實則是有雙刃劍的效果,對此進行研究就有了現實的指導意義。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樣本選取洛陽電視臺的《百姓問政》節目,《百姓問政》曾被央視報道,節目涵蓋了洛陽市市政建設的九大領域48個問題,覆蓋面廣;每場節目保證由分管市長帶頭各部門一把手組成的執政團到場,體現其政治高度;議程設置選取解決難度不大的問題,保證了后續改進的可行性;整個節目采取直播形式,并對節目內容進行事前保密,杜絕了現場作秀的可能;事后的跟蹤報道,保證了監督功能的發揮。
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根據節目參與成員,分為官員和市民代表兩個大類,統計在節目環節中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官員語言根據關鍵詞情感傾向分為兩類,一類是承擔責任的、真誠重視的、明確承諾的,另一類是推脫責任的、回避消極的、模糊承諾的。民評代表要素則分為訴諸感情、訴諸理性。并采用節目中滿意度統計數據來反映兩者之間的關聯。
根據節目環節設置,承擔責任型包括工作失職、工作態度問題等;推脫責任型包括時間短、利益沖突等,出現在原因解答環節。加速轉變包括立即督辦、追究責任等;逐步改善包括學習異地經驗、需要部門配合等,體現在解決措施環節。明確承諾包括正在解決、立即解決等;模糊承諾則有應該重視群眾利益、要求群眾配合等,適用于態度表示環節。
民評代表要素中,訴諸感情包括政府形象受損、批評政府工作等;訴諸理性包括告知部門職能范圍、政府服務意識增強、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強監督等。
三、研究結果
(一)電視問政中官員語言傾向分析
1.推脫責任在解釋問題出現的原因中占較高的比例。問題解釋環節設置在播放問題采訪短片之后,也是事實上現場對話開始的第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兩種回答傾向的差別只有18%(如圖1所示),但是兩種回答在現場中的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承擔責任型的官員往往用時不長,并很快推進到如何解決的階段。推脫責任型的官員,耗費較長的時間說明問題產生細節,但為了保證節目時長,被打斷的次數也較多,替代為主持人的總結。同時,承擔責任型的官員在接下來的節目中表現出了如下特點:回答更具有邏輯性、主動承諾解決期限、內容更加具體。推脫責任型的官員則往往表露出慌張的神情和語言不連貫的現象,其中利益沖突、需要部門協調、要求群眾理解這三種詞語出現后,往往就會導致民評代表質疑政府工作,承諾解決期限中也常常是在主持人的追問下回答,解決措施套話嚴重。由于《百姓問政》的每場節目涉及的是一大類問題中的多個具體問題,雖然政府官員以團體的形式出現,但是回答問題的時候卻是主管領導單獨發言,其發言內容的態度傾向很少改變,作為第一印象展示的原因解釋環節,推脫責任41%的比例是導致群眾滿意度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背后體現了官員對權力賦予的理解程度,電視問政將“管理者”轉變為“考生”,這種身份的轉變顯然并沒有被這41%的一把手們認識清楚。
圖1 問題解釋
2.解決措施的回答基本可以做到真誠、重視。是否能夠提出有效解決措施是電視問政節目的重點,也是政府能否取得市民信任的核心。雖然,《電視問政》涉及的大部分社會熱點問題,到場負責官員都在工作都有所了解,但是能否體現重視,則在于是否可以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措施(如圖2所示)。65%的官員可以具體的說出下一步的工作內容,并且得到群眾的期待。圖2與圖1的關聯在于,敢于承擔責任的官員,更傾向于展示自己對問題的熟悉程度,并且主動提出短片中所沒有提及的細節信息,并依據對問題的說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但是加大整治力度,屬于常見用語,不能很好的對現場代表們進行感情喚起,屬于中規中矩的回答。回避型的回答體現在需要部門配合,否則無法開展工作,這個回答占了9%,這個回答也是現場引起群眾反映最大的部分。而消極回答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個別領導表示對問題情況不了解,并會繼續加強監督;二是雖然了解情況,但并未考慮解決措施。
圖2 解決措施
3.官員的態度問題重點反映在不敢承諾上。承諾明確的官員將重點在于解決期限的明確,這一部分占到了68%。其中,立即解決占據17%,并得到代表們滿意。模糊承諾的部分則表示為對期限的回避,其中4%的無法承諾引來現場代表們意味深長的笑聲,承諾的兩種傾向如圖3所示。
圖3 態度表示
電視問政是政府全面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和監督工具。但是節目現場的評判標準卻在于官員語言中的態度傾向,換句話說,作為電視節目,官員的承諾表達應該是為獲得群眾滿意為標準,問政的問題是具體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類問題。涉及過多宏觀上的考慮,過分的謹慎反而會導致承諾決心的模糊性,這種模糊的承諾,只能導致市民對政府態度的懷疑,并不能展示這種謹慎態度背后深層次的原因。
(二)民評代表表達傾向分析
民評代表語言內容可以分為感性表述和理性表述兩種,這主要與表達方式有關,在語言中參加明顯的感性傾向多達六個關鍵詞,而且占據著74%的比例(如圖4所示)。其中,前三項的情感色彩最為明顯。需要說明的是,由于電視問政節目本身就是既有問題的呈現,所以有33%比例的批評政府工作,只能說明民評代表更愿意將批評與質疑等字眼說出來,以表達自己對該問題的不滿,并不能說明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反而是“有損政府形象”這個關鍵詞,更加容易體現民評代表對政府的期許度下降,但能夠從政府形象的角度去說,這是一種統一而非對立的關系,從這一點上說,電視問政是能夠將問題限制在問題解決之內的,并不會引起負面情緒的泛化和對政府批評的過度化。電視問政中民評代表更多采用感性表達是符合其角色圖式的。市民發言有一個細節,即更多采用自己對問題的切身感受作為發言內容,切身感受第一具有說服力,第二具有更適合其市民的社會身份,第三也與節目環節比重安排有關。但是訴諸感性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市民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政府作為市政建設主體的地位,同時,對自身也缺乏一個準確定位。在與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要么是處于弱勢地位,利益受損后情緒化嚴重;要么是認識到自身的監督權力和主人公的地位之后,對政府工作的過分要求。這集中體現在要求承諾解決期限以及寬容展示方面。政府的理解表現為,主動理解是允許的,但是被官員要求理解則容易激起不滿情緒。但是其根本卻在于對政府工作內容的不了解,理性表述中占據13%的“要求說明部門職能”恰恰說明了這一問題,當然政府工作宣傳不足也是導致市民產生不良情緒的一方面,但是作為市民,如何幫助政府將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顯然訴諸感性是對此無益的。
圖4 市民語言傾向分析
(三)滿意度對政府官員角色圖示要素的分析
現場滿意度統計是能夠反應出官員的回答與群眾滿意度之間的關系的(如圖5所示),滿意與基本滿意達到了70%。這說明了,在與市民打交道的時候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問題的說明和解決措施的陳述,動之以情和曉之以理,需要從兩方面同時進行表達。同時,不滿意也占有30%的比例,這主要是由于官員的回答不能滿足市民的要求,對立情緒是導致這一比例的直接原因,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雖然政府作為城市建設主體,要帶領市民共同努力。這里面沒有上下級的關系,卻有誰對誰負責的關系。現場滿意度統計能夠客觀地反映節目的內容,也是對社會問題的直觀呈現。
通過數據分析,基本滿意占據40%的比例,也說明了將公共問題放到電視媒介上解決,并引入百姓評判是成功的。但是如何表達以形成良好的對話氛圍就成了前提條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市民心中的官員角色圖式要素。第一,善于把握信息點。第二,語言富有邏輯性。第三,表達要精練簡潔。第四,內容充實飽滿。第五,善于運用情感交流。第六,勇于承擔責任,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七,謙遜的態度。只有官員在對話中體現了以上幾點才能夠在電視媒體上展示一個態度端正、工作能力強、為人民負責的政府形象,才符合人民對政府官員的角色期許。
圖5 現場滿意度統計
四、結論和啟示
電視問政節目,不僅僅是將問題和解決措施簡單的挪到電視媒體上做以呈現,更是將電視本身的特質嵌入到里面。一切都不是表面現象,但主要問題都出在表面上。關注形式,內容就會跟隨而至[3]。作為展示媒介的電視顯然更適合直接簡單的對話形式,其圖式作用也反映在形式的運用上。
電視不同于其他媒介,更加注重的是氣氛的營造,滿意度的統計依據對話內容,更多的是對官員的印象打分,正如《百姓問政》主持人總結的一句話,政府要外塑形象、內練素質。運用感性交流的手段來降低市民感性因素對政府工作的評判才是目的。
電視問政節目不僅僅反映的是社會問題,同時也反映出了我國官員對媒體的理解以及自身媒介素養問題,在運用媒介上還有待加強。在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善于運用媒體做好政府工作,既是滿足市民參與的要求,也是社會局面安定團結的要求,更是政府為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加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劉霞.“電視問政”緣何刷新收視率[N].光明網,2011-12-08.
[2] 何潤萱,鄭智斌.電視問政節目的問題與改進[J].青年記者,2013(3).
[3] (法)莫里斯·列維著.朱振明譯.傳播學的100術語[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