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霏,張彤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和手機等終端的廣泛普及,網絡因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方式便利等優勢,成為了人們閱讀新聞的新寵,新聞不再局限在報紙、電視、收音機等傳統載體上,網絡新聞應運而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網絡新聞存在的失實問題,需要我們警惕和重視。
關鍵詞:新聞失實;淺閱讀;把關人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52-02
網絡新聞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體、互動等特點。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在視、聽、感方面給受眾全新的體驗[1]。
網絡新聞并非完美無缺。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手機網絡的大范圍普及和應用,公眾參與度的提升,網絡新聞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目前網絡新聞面臨著嚴重失實的問題,成為其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文試從淺閱讀時代受眾淺閱讀習慣,網絡新聞轉載泛濫,把關人角色定位不明三方面對網絡新聞失實的原因進行新的探析。
一、淺閱讀時代,受眾淺閱讀造成的失實
淺閱讀是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的概念,指的是不深入細致的閱讀方式,淺嘗輒止、走馬觀花,不做精神和思想的深入探究和分析[2]。與深閱讀相比,淺閱讀具有碎片化、快餐化、跳躍性的特征,是“快餐”文化的典型表現。人們習慣于獲取零散的、不成體系的信息內容,信息接收呈現碎片化;更多的新聞側重于用最簡潔的語言敘述事實,新聞內容呈現快餐化;人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很少塌下心來閱讀新聞,大多停留在“瀏覽”層面,新聞閱讀往往一目十行有選擇的閱讀文章部分內容,則表現出新聞閱讀跳躍性的特征。
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細致閱讀文章,網絡上浩如煙海的信息讓人們的閱讀失去方向。因此,人們通過微博、手機報等多種手段,迅速享用海量信息,產生信息的滿足感。淺閱讀成為當下人們普遍采取的閱讀方式。但是,淺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受眾造成新聞失實的主觀性原因。
首先,淺閱讀時代,搜索式閱讀、標題式閱讀、跳躍式閱讀成為閱讀的主要方式[3]。這種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閱讀,讓受眾的閱讀帶有主觀性,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標題進行閱讀。這樣不但容易造成偏聽偏信,以偏概全,還有可能成為謠言的幫兇,助長謠言的泛濫。最終造成原本真實的新聞源經過多次的主觀改造最終變成了完全失實的新聞。
其次,淺閱讀時代網絡新聞的碎片化,也是造成新聞失實的另一原因。淺閱讀時代,網絡新聞工作者為了順應受眾淺閱讀方式,往往將一個整體的新聞事件“打碎”, 閱讀出現了更多的非連貫性和碎片化,這些對于完整準確理解一條新聞、認知新聞事實的原貌都有不利影響。一些網絡新聞的瀏覽者往往被各種鏈接左右,深陷其中,失去了閱讀的專一性和自主性,到頭來不知道自己閱讀的新聞到底是什么,主要事實信息是什么[4]。片面的突出夸大人們感興趣的新聞點,甚至只寫人們關注的方面,用局部真實代替整體真實,容易造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最終造成的結果是新聞的失實。
二、網絡新聞的轉載泛濫
迅速及時的特性使得網絡瀏覽新聞信息的人數占了很大的比重,網絡新聞方式顯然已經成為重要的新聞傳播方式。但即使如此,網絡新聞的可信度不升反降,備受詬病。從韓寒被結婚到金庸被死亡再到李宇春整容死……網絡新聞制造了許多虛假新聞,讓原本不堪一擊的公信力變得岌岌可危。造成人們為求新聞“真相”,而訴諸于傳統媒體的局面。這是網絡新聞傳播的悲哀,也是網絡新聞真實性面臨的困境[4]。造成網絡新聞的附屬地位主要由兩個方面:
一方面,由于網絡新聞的新聞源復雜,極易造成源頭失實。網絡新聞的新聞源既來自傳統媒體又有商業網站的信息發布還有個人發布的消息。由于網絡新聞的來源渠道廣泛,也難免帶有異性的隨意性,并導致網絡新聞的失實[5]。而這種報道往往集中于社會新聞,網絡新聞編輯為了獲得高點擊量、滿足讀者的獵奇性和趣味性,盲目轉載新聞,大肆夸大標題,形成文不符實的“標題黨”。既在無形中降低了網站的公信力,又助長了謠言的傳播。
另一方面,網絡新聞盲目轉載的出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非專業的網絡采編團隊。網絡新聞的采寫編團隊很多沒有受過基本的新聞素養培訓,缺乏新聞意識,只是盲目追求新鮮及時的“快”新聞、刺激性報道。與傳統媒體不同,他們的業務重點不在于采寫而在于編輯,利用網絡的技術優勢將最新的報道更換標題轉載到自己的網站上,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不去仔細審讀,沒有起到把關人的作用,最終造成網絡上虛假新聞泛濫的局面。
這兩個方面造成了網絡新聞的格調不高,閱讀性不強,成為了各種新聞的轉載基地,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創性,使得網絡新聞漏洞百出,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面前抬不起頭,亦步亦趨,處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新聞源真實性無法保證,新聞采編團隊素質無法提升,網絡新聞只能陷入“轉載——失實”的惡性循環中。
三、把關人角色定位不明
“把關”是一個傳播學的概念,它是指“把關人”(新聞編輯)在新聞產品生產流程中對進入傳播渠道的新聞所作的選擇和取舍。把關的過程就是對新聞事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6]。因此,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中,把關人即新聞編輯擔負著重要的把關作用。
與傳統媒體的層層把關相比,網絡新聞的把關人并沒有真正起到新聞把關的作用。網絡新聞的編輯往往集采寫編于一身,由于摻雜了編輯過多的人生觀、價值觀,把關人對網絡新聞進行隨心所欲的自由闡釋, 并且這種詮釋通過網絡迅速得以傳播[6]。這種隨心所欲導致網絡新聞的把關人為了利益最大化而放松了把關,使得很多把關人形同虛設,把關由事前把關變為了事后監督,網絡新聞把關人的對自身的定位出現了偏差。
網絡新聞把關人的網絡編輯選取稿件往往以新鮮性、刺激性作為稿件選取標準,最大限度吸人眼球獲得高點擊量。道德標準、人文關懷、實事求是的稿件選取的傳統標準被弱化甚至摒棄。再經過網絡上“乘數效應”的迅速傳播,一條失實的網絡新聞便被堂而皇之的 呈現在大多數公眾面前。
另外,在自媒體大行其道的當下,網絡上每個人都扮演著傳者和受者雙重角色。當人們發布、轉發信息時,要對自己的言論和轉發產生的后果負責,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網民都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擔負起把關人的角色,對自己的言論把關,對自己轉發的信息負責。而現實情況是,廣大網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把關人的角色定位,享受著信息發布和獲取的權利,卻沒有履行對自己言論把關負責的義務。
把關人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得網絡上應當擔負把關責任的人忽略了自身的職責,放縱新聞失實的發生,造成網絡上侵權事件頻發,網絡公信力備受挑戰。因此,要明確把關人自身的角色定位,同時也要明白,網絡媒體屬于大眾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功能和作用,必須對公眾負責,理所當然地擔負著為受眾“把關”的責任[6]。
四、結 語
網絡時代,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公眾接受新聞訊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放任網絡新聞失實報道繼續發展,其影響不僅是造成網絡新聞的公信力下降,還有可能波及整個新聞行業。因此,網絡新聞真實性的堅守刻不容緩。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這或許會對于凈化網絡環境,遏制網絡新聞失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網絡新聞[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106. htm.
[2] 唐勵.淺閱讀時代報紙編輯的把關人素養[J].中國出版,2011(14).
[3] 彭敏,江帆等.淺閱讀時代的深層思考[N].人民日報,2010-08-23.
[4] 楊保軍.論網絡新聞真實的特征[J].現代視聽,2007(11).
[5] 陳珊丹.淺談我國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失實與對策[J].新聞傳播,2011(3).
[6] 黃曼青.網絡新聞傳播失真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