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騫,馮小寧
摘 要:2013年10月,湖南衛視的大型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一經播出便火速躥紅電視熒屏。在真人秀節目同質化現象日趨嚴峻的媒介語境下,《爸爸去哪兒》憑借其創新的節目形式、多元的傳播策略及對受眾心理訴求全方位的挖掘與滿足而大獲成功。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節目形式;傳播策略;使用與滿足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84-03
繼《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快樂男聲》三大音樂真人秀節目驚爆一個個收視高點后,2013年10月湖南衛視趁熱打鐵重磅推出了明星親子生存體驗式真人秀——《爸爸去哪兒》。該節目一經推出便迅速引爆熒屏,收視率力壓同時段其它綜藝節目而位居第一。那么《爸爸去哪兒》在節目制作上有何創新之處?采取了什么樣的傳播策略?滿足了受眾怎樣的心理需求?本文從節目形式、傳播策略、受眾心理訴求三方面對該節目作全面的闡述與分析。
一、節目形式的獨辟蹊徑:明星+星二代+未知挑戰+全景紀實
近年,各省級衛視對音樂選秀節目的過度開伐和盲目跟蹤,導致觀眾對該類真人秀節目出現嚴重的審美疲勞。敢于突破挑戰的湖南衛視在2013年從韓國MBC引進超人氣真人秀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該節目在韓國的良好口碑為湖南臺對其進行本土化改良創造了良好的節目模式和傳播語境。
首先,由“星爸+星二代”的組合模式打破了以往真人秀節目參與者的單一性,引發了雙重的“明星效應”。在草根活躍和明星主打的熒屏上,受眾早已厭倦了由媒體塑造的“一夜成名”神話。為此,湖南衛視另辟蹊徑邀請國內5位星爸及其兒女共同參加一檔全新的真人秀節目。在成人話語占主導的社會環境和媒介語境下,國內真人秀節目首次采用“星爸”+“萌娃”的組合方式,第一次將焦點從草根“個人價值”實現的層面聚焦到明星及其孩子親子互動的層面。節目最大的賣點在于五位從未在熒屏上露面的明星小孩。他們以可愛的表情、童真的話語萌翻了眾多觀眾。節目播出后,孩子們的受關注程度絲毫不遜于星爸們,并在網絡上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粉絲群。這種“星爸”+“星娃”的組合模式,在帶來雙重“明星效應”的同時也為該節目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
其次,節目內容的精彩紛呈,真與秀的完美結合為節目營造了懸念感和溫馨感。節目一開場便營造戲劇化的懸念,逐一到訪明星家中拍攝出發前的準備工作。第一個到訪的是哪位明星的家?明星的家是什么樣子?熟睡中的明星孩子又長什么模樣等等,這一系列懸念的營造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此外,每期節目的錄制地點和任務安排都不同,觀眾永遠在好奇明星和孩子在陌生的環境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和突發狀況,一個個未知懸念的設置牢牢的拴住了觀眾的眼球。這樣一些精彩內容的呈現都得益于節目以“內容為王”為根本,最大限度的做到“真與秀”的完美結合?!罢妗斌w現在參與者的真實性、事件進程的開放性方面?!栋职秩ツ膬骸分饕挠涗泴ο笫俏逦惶煺?、可愛的孩子,沒有固定的臺本,沒有做作的言語,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和緊急任務時所表現的真實情感,無不讓觀眾為之動容。但是,“真人秀并不是對真實的原生態事件和人物‘不介入的簡單記錄,它同時還是一個‘秀,往往設置各種的游戲規則、環節,具有與真實生活完全不同的規定性和戲劇性。[1]”在節目中導演組安排明星和孩子依據游戲規則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務,如星爸為孩子做午飯,教孩子唱歌,陪孩子從70°的沙漠坡滑下等。這些事先設定的環節在帶給觀眾輕松幽默之于,也流露出一種星爸與孩子之間的濃濃情意。用規則創造的虛構為觀眾帶來的懸念感和用真人帶來的真實創造的溫馨感,二者的完美結合為節目在觀眾心中創下了良好口碑。
最后,節目制作團隊強大,高水準的全景紀實為節目的高質量提供了保證?!啊栋职秩ツ膬骸酚芍谱鳌蹲冃斡洝返闹x滌葵團隊打造,《我是歌手》的金牌制作人洪濤監制。整檔節目動用40多個機位,近百名工作者,從1000多個小時素材中挑選出最精華的片段進行后期剪輯。[2]”所以在節目中觀眾可看到對明星和孩子全方位的記錄,不論是戶外執行任務時的跟拍、航拍,還是室內父子(女)溫馨相處的偷拍,都為節目后期制作提供了豐富且真實的素材。在后期剪輯制作上,采用平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五對父子(女)的動態巧妙的組接起來,并配以卡通片頭、動漫字體、動畫場景等藝術表現形式,將孩子與父親之間輕松、幽默、溫馨的氛圍呈現出來。不僅使得節目節奏緊湊,更讓節目的風格突出。
二、多元整合的傳播策略:新老結合,四屏聯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特曾經說過:“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你的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對于逐漸成熟的傳媒市場來說,如何在資訊泛濫的時代通過多方位的傳播手段保持觀眾的持久注意力則顯得尤為重要。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通過多元整合的傳播策略,實現了電視、院線、手機應用、視頻網絡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覆蓋和傳播,不斷吸引著觀眾和廣告商的注意力。
首先,傳統媒體的創新式傳播。節目組為《爸爸去哪兒》的參賽嘉賓拍攝了風格各異的宣傳海報、宣傳片及主題MV,并在頻道多個時段滾動播出,將節目的可看性渲染到了極點。除此之外,節目組匠心獨運的策劃了一場首映禮,邀請“星爸”和“萌娃”、湖南臺的知名主持人和相關領導一起走紅毯,看首映,并配合近百家媒體的宣傳報道,為這檔未播先火的節目積攢了人氣。節目播出后大受好評,不僅在湖南各頻道一天8次的重復播放,還在北京首都機場全天滾動播放《爸爸去哪兒》的宣傳片。 這也是湖南衛視廣告宣傳途徑后的又一次創新性突破,高端宣傳途徑的開發讓受眾看到的是湖南衛視的實力與創造力,其品牌效應和節目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新媒體的病毒式傳播。節目組除了開設官方微博和微信以發布節目最新動態和未在熒屏播出的幕后花絮之外,更利用參賽明星的特殊身份,挖掘其背后的粉絲和身邊的明星朋友,更好的促進了節目的二次傳播。節目首播后,在觀眾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大量觀眾通過微博或微信發表自己對該節目的喜愛之情,并不斷向身邊的朋友推薦該節目,成功的開展了一場病毒式的傳播。
最后,院線+呼啦APP+視頻網絡的互動式傳播。“消費心理學的介入理論認為,互動性彌補了電視這類低介入媒體的缺陷,使一般接觸向深度接觸轉化,受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信息處理、思考判斷、行為發生等一系列過程,將傳播主體的記憶提升到更高層次,獲得與品牌關聯的深刻體驗” [1]。可以說互動性越高,主體對受眾的影響程度就越高。
《爸爸去哪兒》采用“院線+呼啦APP+視頻網絡”的互動傳播模式,聯合湖南娛樂頻道、萬達影院將節目的首秀搬上大熒幕?!坝脩糁恍铚慅R50枚‘呼啦元或上傳爸爸與孩子的親子照并寫出對孩子的祝福便可在呼啦集市中直接兌換‘爸爸去哪兒的首映入場券。而首映當天,湖南衛視通過呼啦圖文直播現場盛況,并在呼啦內部推出了6個相關話題讓用戶參與討論”[3]。極大的提高了節目的互動性。除此之外,湖南衛視還聯合國內各大視頻網絡同步直播,廣大網友可以邊看視頻邊和線上線下的觀眾討論,讓所有觀眾都感受了一次電視屏、院線屏、手機屏、電腦屏四屏聯動的互動魅力。
可以說互動式傳播給電視真人秀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轉變,從“請受眾注意”到“請注意受眾”。這種轉變也將從根本改變電視節目制作與傳播的理念。
三、使用與滿足:受眾心理的訴求與社會文化土壤的培植
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爸爸去哪兒》的一舉成功正是滿足了受眾的諸多心理訴求,以受眾為導向的基礎上,與其建立長久、互動的關系。
(一)明星消費,獲取“認同”
隨著消費文化的發展,以實際需要為消費核心的模式已逐漸被以消費欲望為核心的模式取代。大眾消費的其目更多的是滿足被環境和認同所制造出來的超額欲望。從受眾心理來說,消費明星隱私,滿足了一種“認同”的需求以及窺視的欲望,希望通過窺視他人的隱私,洞察其最隱秘的私生活狀況,以達到緩解自己內心壓力的目的。《爸爸去哪兒》以此為切入口,不僅邀請明星,更邀請一直處在極度保密之下明星寶貝為嘉賓,讓身處陌生環境下的明星們通過親子間的配合共同完成導演組安排的未知任務。最大限度的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欲和好奇心,明星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有什么區別,平日光彩照人的星爸在遇到問題時會怎樣和孩子交流,對孩子是百般溺愛還是嚴厲苛刻等問題,觀眾都渴望從節目中找到答案,得到滿足。觀眾看到這些星光熠熠的“星爸”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和普通“父親”一樣會手足無措,會嚴厲苛刻,會溫柔呵護,從而獲得一種深層次的認同感。
(二)審美疲勞,呼喚真情
中國的真人秀節目經歷了演藝明星的自娛自樂、草根平民的大眾狂呼和社會名人的回歸升級的三大轉變。從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引爆熒屏開始,真人秀似乎永遠和表演選秀型的節目緊密相連,熒屏上充斥的永遠是為夢想而戰的選手、挑剔苛刻的評委、繁雜雷同的賽制和為博收視率的惡性炒作,觀眾迫切的期望能在熒屏中看到一些真情、真實、溫馨的節目。正是在這樣的媒體語境下,《爸爸去哪兒》應運而生。節目主打親情牌,用真情實錄代替虛假炒作,用輕松幽默的話語代替凄慘可憐的故事,用親子間的溫馨互動代替競爭激烈的殘酷賽制。在泛娛樂時代,這樣一檔溫暖的親子節目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同時也為熒屏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p>
(三)“父親缺失”,呼吁回歸
所謂“父親缺失”指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在子女教育中參與很少甚至孩子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主要表現在教育時間的投入、具體教育過程及學校教育三個層面。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男性角色一直被施加了強大的金錢、權利、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逼迫他們放棄了家庭教育的重任,使得很多父親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交流,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參與程度較低?!栋职秩ツ膬骸坊谶@樣的社會土壤,對父子(女)間人生關系和價值觀重新進行了梳理和強調,通過互動體驗式的方式增加彼此間的情感。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獨自帶領孩子出行的爸爸在面對孩子大哭時的無奈,在面對孩子調皮時的嚴厲,在面對一些為孩子做午飯、扎頭發等簡單的小事上的手足無措。該節目不僅讓人們重新審視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呼吁父愛的回歸,更讓80后、90后這群初為父母的普通年輕人通過節目對育兒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思考。
四、理性的審視:節目火爆背后存在的隱憂
《爸爸去哪兒》開播至今收視率持續攀升,與此同時節目背后存在的隱憂也隨著節目的知名度逐漸顯露,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首先,在競爭激烈的媒體語境下,電視熒屏是否又將掀起一場“親子真人秀”大戰。眾所周知,中國的電視節目往往存在一種盲目跟風的怪圈現象,無形中導致了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及受眾審美情緒的抵抗。《爸爸去哪兒》作為國內首檔明星親子節目火爆熒屏之后,大眾的眼球是否又將被一系列良莠不齊的同質化節目“侵占”呢?
其次,在市場利益的強力驅動下,相關媒體是否會加大惡性炒作以賺取點擊率?剛開播三期的《爸爸去哪兒》近期也出現了類似惡性炒作的噱頭,如相關視頻網站出現了“李湘女兒牽手示愛小小志、Cindy插足王詩齡與小小志的愛情、郭濤父子反目成仇”等標題以吸引眼球。作為一檔具有教育意義的親子真人秀,為孩子的世界刻意增加一些“成人化”的元素帶給媒體的只能是短期的關注和利益。
最后,“舶來品”大受好評,本土節目的原創力受到挑戰??v觀國內電視選秀市場,廣受大眾喜愛的節目大都通過購買國外版權獲得。而國內自主研發的真人秀節目不但稀少而且收視慘淡。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如果不重視研發投入,不注重節目的推陳出新,國內真人秀節目永遠無法擺脫簡單克隆、自產自銷的生產方式。
隨著全球文化的快速交融發展,中國的電視節目也逐漸走上了國際化、開放化的道路。在借鑒外國優秀節目的基礎上,加大本土節目創新的實力才能真正促進我國電視節目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鴻.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 爸爸去哪兒:靠賣萌能否換來好收視[EB/OL].http://it.xiancn.com/ tech/305745/263102686705b.shtml.
[3] 《爸爸去哪兒》首映禮開啟四屏聯動,湖南衛視呼啦互動升級[EB/OL].http://zixun.hunantv.com/hntv/20131006/1638489396.html.
[4] 謝耘耕.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