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摘 要:通過明確對港澳臺廣播的使命與責任,論述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廣播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探討廣播媒體的文化傳播策略要從人文視野出發、強化港澳臺同胞的主角意識、加強溝通互動等方面切入,以文化的“不變”性應對當今“多變”的世界,切實履行媒體職責。
關鍵詞:文化;廣播;港澳臺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4-0095-02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雖時移世易,但特色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依然是聯系兩岸三地的重要紐帶。在全球化、區域化的大背景下,廣播媒體應利用好文化這一紐帶,增強港澳臺地區的文化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做好對港澳臺廣播。
一、明確對港澳臺廣播的使命
港澳臺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種種歷史原因,相比內地,港澳臺人民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對祖國的概念相對淡薄,一定程度上缺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當下國際輿論呈“西強中弱”格局:國際新聞市場的資訊來源和資訊解釋權幾乎都被西方通訊社壟斷,全球大部分地區約80%至90%的資訊由西方通訊社提供,而以華語為載體的信息量僅僅占全球信息總量的5%左右。港澳臺地區,民眾對內地的印象往往來自國外媒體,我國的媒體不能有效地影響國際輿論。而西方媒體對我國的報道和分析常常是偏頗的、歪曲的和不公正的,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不斷“妖魔化”中國。
為此,我們首先就要明確對港澳臺宣傳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真實地介紹內地,從政治、經濟角度出發—傳遞中央聲音、傳播新聞事實,增進港澳臺同胞對祖國內地的了解,同時更重要的是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來打動港澳臺居民內心潛伏的情感,增強其對祖國的認同。
二、重視文化傳播的作用
建構主義提出了“文化—規范—認同”范式,認為文化因素是國際政治秩序重新建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黨的十八大報告也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全球化背景下經濟資本的自由流動與整合,帶來了國家的政治功能弱化,因此,文化作為一種隱秘地發揮政治功能的“微觀”力量,在當下社會更為迫切。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強調以文化傳播的形式來塑造國家形象。以韓國為例:
1998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在新政策的扶持下,韓國影視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帶來了極大的“外宣”效果。根據韓國貿易協會統計資料,2004年由韓流形成的韓流商品、觀光、影像制品等3個大項收入達18.7億美元,在韓國國內形成附加值10.4億美元;出口商品總值9.18億美元,觀光收入8.25億美元,影像制品銷售額達1.3億美元,特別是在比2003年來韓觀光增加的96.8萬名旅客中,因“韓流”而來觀光的人數占增加游客的66.9%。先感染進而再影響,這是符合傳播的客觀規律的。傳播學中的培養理論認為,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筆者認為,文化正是這種“共識”。文化的傳播可以以“隨風潛入夜”的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傳播完全契合了對港澳臺廣播的所期待的效果—“入耳、入腦、入心”。
三、履行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折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在當代,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都在被動地接收海量的信息。人們沒有精力去判斷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垃圾信息。每天所接觸到的信息也都是由各式各樣媒體所提供的。這也就是說,人們再也不是生活在客觀環境中,而是生活在由媒體提供的“擬態環境”中。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由媒體提供,每一個字句的選擇都滲透著傳播者的思想和觀點,體現一定的立場和傾向。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發揮到極致,雖不能決定受眾怎么想,但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受眾想什么。由此可見,傳媒是世界上最大的傳聲筒和最好的洗腦工具,是傳播文化的主渠道。所以它必然擔負著為文化傳承、融合、創新、發展、繁榮提供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的重要使。所以說,弘揚中華文化是媒體對外傳播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現實價值。
四、廣播媒體文化傳播策略
(一)從人文視野出發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實行的是“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過去,我們較多地強調對外宣傳的宣教功能和政治意義,沒有充分在人文視野上做文章。從人文視野出發能有效地軟化政治宣傳的生硬,避開政治宣傳引起的反感。將政治傾向融入到具有人文關懷中才是高明的做法。時代在變,一味地強調政治宣傳已經收效甚微,尤其是在媒體如此發達的港澳臺地區。而人文視野作為一種國際化的意識,最容易獲得本土觀眾的情感認同。它可以讓聽眾暫時忘記制度差異、地區差異,共同回到中華文化的懷抱中。所以,在對港澳臺的傳播中,要注意挖掘題材的情感色彩、人情魅力,體現共同的“人文關懷”,受眾在情感上的接受或排斥直接影響傳播效果。比如說,2010年12月,文化部港澳臺司組織100名香港漢華中學的學生,到廣西南寧體驗壯族文化。華夏之聲記者進行了隨行報道和實地探訪,制作播出了四期專題節目《探訪劉三姐的故鄉》。四期系列節目從歷史、民俗、服飾、文化、語言等方面,立體地介紹了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并用話筒記錄了香港中學生在體驗中國民族文化時的感受。與此類似,南京“小紅花”藝術團從寶島回來以后,金陵臺立即派記者采制錄音報道。既報道“小紅花”在臺灣受到熱烈歡迎的盛況,反映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共同性;又報道“小紅花”與臺灣小朋友心心相印的同胞手足深情,使人們看到中國的未來和希望。這兩期節目都從人文視野出發,在展示人文關懷的同時強調了兩岸三地的同宗同源性,以“文化”共鳴,增強自古就是一脈的民族認同感極為重要。節目播出后,不少聽眾來信一再要求重播。
(二)強化港澳臺同胞的主角意識
雖然我國的媒體都必須自覺地充當起黨的喉舌,肩負起一定的宣傳任務,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媒體自身的傳播特性, 文化的認同感是要建立在“平等對話”基礎上的。所以,在對港澳臺地區宣傳中,必須始終強化港澳臺同胞的主角意識,節目內容要盡量本土化,越是具有貼近性(地理上的距離以及心理上的距離)的內容越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力。
以對臺廣播為例當,前兩岸關系出現了和平發展的前景,但臺灣民眾的“本土意識”、“主體意識”、“務實重利”、“維持現狀”等心理在一定時期內并不會出現大的改變。要想強化廣播的傳播效果,必須正視并貼近臺灣民眾多元化的心理特點,從他們的收聽需求和收聽習慣出發,提供更多可聽的訊息和元素,服務聽眾而非教育聽眾;在題材和內容上,尋找“我們要宣傳的”和“島內聽眾想知道的”之間的契合點;在文風和語態上,力求身段柔軟,熱誠服務、真誠交流。以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為例,2007年,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與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福建省氣象局合作,開播《臺灣海峽漁業氣象海況預報》、《漁民之友》節目,向臺灣漁民播報包括天氣、能見度、海浪等漁業氣象預報,開播三年來,受到臺灣聽眾的一致好評,臺灣漁民“不僅出海聽,在家也call in到對岸點歌”,主持人在節目里還會分析臺灣政局,“聽得連民進黨支持者也直說贊”。
(三)進行充分有效的互動
正如上文所說,“我說你聽”是我國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勢。新媒體的出現,讓大家意識到了“互動”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新媒體就是建立在“互動”基礎上的。新媒體正以其“互動性”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比如微博、微信等。不過可喜的是,傳統媒體已經意識到這點,紛紛與新媒體聯合,彌補自己先天的劣勢。
在對外傳播,尤其是在對港澳臺的廣播中,“互動”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互動就是交流,這種方式無形中弱化了媒體在傳播過程中過于官方的形象,也就是弱化了國家的形象,也就是弱化了內地與港澳臺的差異。這種傳播就演變為“人與人的交流”大大減少了“跨文化”之感,無疑有助于提升港澳臺地區群眾的文化認同感。港澳臺地區因為歷史原因接受比較多的西方文化,一直又受“西強中弱”媒介態勢的制約,對內地的了解甚少。因此,港澳臺地區受眾在面對內地的傳播的信息總是有一種天然的抵觸情緒。開展多方位的互動,讓聽眾親身體驗,有助于消除這種抵觸情緒。當聽眾與節目形成一種緊密聯系的時候,“既有傾向”便會不斷弱化,說服就變得容易。廣東電臺南粵之聲u radio有一檔名為《粵港零公里》的節目,聯合香港城市臺直播連線。來自香港和廣東的主持人通過電話直接進行對話,一同介紹粵港兩地最新潮流資訊,打造粵港同城。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地理上的距離感都完全被打消。
五、結 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和靈魂,也是我們做好港澳臺和海外文化統戰工作的根本和出發點。時代在變,港澳臺目標受眾的信息消費方式在變,媒介生態環境也在變。這一系列的變化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想要應對這些變,就要抓住這其中的“不變”,即我們同屬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傳統。所以,只有以加強文化認同感為切入點,才能辦好對港澳臺廣播,才能為祖國統一、繁榮盡媒體應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邵培仁,范紅霞.傳播儀式與中國文化認同的重塑[J].當代傳播,2010(3).
[2] 刑宗蘭.以中華文化為精神紐帶團結和凝聚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4).
[3] 葉世明.兩岸精神共同體的價值共識與整合建構[J].臺灣研究,2009(6).
[4] 陳蓉.新媒體視閾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