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冠華


摘 要:近年來中國自然災害頻發,2008年南方雪災、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體不可避免地加大對自然災害的報道,使自然災害事件的報道備受公眾關注。自然災害事件具有突發性、覆蓋面廣、危害嚴重、發生頻率高等特點,而且我們只能加強預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對這種情況,媒體如何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如何報道災情、引導輿論和進行反思需要講求一定的報道策略,本文對《人民日報》《華西都市報》《紐約時報》雅安地震的報道進行分析,探析出其報道技巧,希望對新聞媒體今后的自然災害報道有所借鑒。
關鍵詞:自然災害報道;災害新聞的基本類型;負面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30-0101-02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成都、重慶及陜西的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據雅安市政府應急辦通報,震中蘆山縣龍門鄉99%以上房屋垮塌,衛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電。《人民日報》《華西都市報》《紐約時報》在第一時間都對雅安地震進行了關注和報道。
一、理論背景
黃芙蓉教授在《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一書中提出,傳統媒體在報道自然災害事件時的三種基本模式:一是“人”情型,以災害面前人們的行為和精神面貌為主要內容;二是“災”情型,主要以災害事實本身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三是綜合型,即將“災”情報道和“人”情報道充分結合的報道模式。
二、研究簡介
1.抽樣時間。根據百度指數關于“雅安蘆山地震”的指數圖。用戶關注度在2013年4月20日和4月22日出現了兩次高峰期。媒體關注度在4月21日23日出現了高峰期,隨后關注度呈現下降趨勢。13日后基本關注非常少。據此,本研究的抽樣時間定為2013年4月21日到2013年5月14日。
2.研究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數據統計法和文本分析法。
三、研究對象的分析對比
1.三種基本報道模式。由表1可知,四川本省人民更加關注雅安的抗震救災情況和動態信息,有很大的信息需求,所以《華西都市報》的報道量最大。《人民日報》全國發行,雅安地震也是舉國關注的特大自然災害,但是基于全國還有一些其他重要事件,所以報道量小于《華西都市報》。《紐約時報》全球發行,關注全球重大事件,而且作為國外媒體,報道量較小。
“災”情型報道模式側重災情,其報道內容既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抗災救災情況,又有對災害原因的剖析與反思,最大的缺陷是人文關懷缺失。《人民日報》“人”情型比“災”情型略多,反映了抗震救災中人民的精神面貌和媒體的人文關懷,兩者結合,整體報道結構比例合理。
“人”情型報道模式從宣傳的角度出發,習慣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救災行動為報道切入點,忽略客觀災情,即“災害不是新聞,抗震救災才是新聞”,作為本地媒體,在自然災害面前,應該營造積極樂觀的社會情緒。
綜合型自然災害報道模式將客觀的“災”情報道和充分的“人”情報道相結合,使自然災害事件的信息內容得到多角度呈現。這種模式充分吸取了“人”情型模式和“災”情型模式的優點,相對而言較為合理,但報道內容的紛繁蕪雜使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種基本自然災害報道模式中,綜合型報道模式是報道角度相對較多,新聞價值與宣傳價值結合得較為合理的,但從讀者的閱讀需求角度來說,在一個自然災害事件爆發初期,人們還是相對更關注災區的受災情況,如震級,傷亡人數,救援情況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在滿足這些基本信息需求的基礎上,才會關注災民的精神面貌和輿論的正面引導。所以,盡管《紐約時報》的報道以綜合性報道為主,但是對災情中人文關懷的報道數量為零,整體報道結構失衡,不值得提倡。三者相比較而言,《人民日報》的“人”情型和“災”情型報道數量基本平衡,對于自然災害報道模式運用的最為科學合理。
2.新聞體裁。由表2可知,《人民日報》以動態消息為主,有利于讀者快速掌握災區信息,了解救災進展。同時,豐富及時的消息發布,也可以有效遏制一些謠言的產生和散布。深度報道較少,不利于一些謠言從實踐層面和學理層面的深度剖析,也不利于對震因的全面分析、地震預警機制以及應急救災行動、策略的總結和反思。(媒體只有不斷監督、督促和反思一些社會問題的推進和解決,才能更好地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推動社會進步。)
從新聞體裁的總體結構可以看出《華西都市報》的新聞報道以消息和通訊為主,且二者比例均衡,但明顯缺少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如果說新聞報道是主體、基礎,那么新聞評論是旗幟、靈魂;新聞報道是無形的意見,新聞評論是有形的意見。所以作為本地媒體,對于本地人民高度關注和時效性、現實性特別重大的新聞事件,媒體不僅要表明自己明確的態度和聲音,還要發揮新聞評論的引導功能和深化功能,這一點《華西都市報》有待加強。
《紐約時報》由于時差,在紐約時間的4月20日的新聞中就刊登了雅安地震的一則消息,非常具有時效性。作為外媒,就雅安地震事件沒有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合理的。它用通訊這一體裁,方便它轉載《中國日報》英文版和《環球時報》部分新聞和中國網絡、微博的一些聲音,加上自己記者采寫的一些災區、災民情況的內容組合,是較為合理的一種體裁。
對于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報道,首先在第一時間發布災害的地點、強度、傷亡、進展和救援等具體信息,所以報道體裁在初期和總體上應該以消息為主。因為每種新聞體裁的特點和作用不同,所以,在自然災害報道中,這幾種新聞體裁都應該出現。不應該完全缺失具有理性剖析功能的深度報道和具有表態、引導、深化功能的新聞評論,也不應該數量過少,否則,起不到及時引導受眾的作用。
3.報道中的中國政府負面形象。《紐約時報》的絕大多數負面報道傾向性太過于鮮明,有違新聞媒體客觀、中立的報道立場。《華西都市報》在有自己立場的基礎上,正反兩方面聲音的報道都出現了,滿足了讀者基本的知情權,給與了讀者辯證思考的機會,樹立了更加立體的政府形象。
《華西都市報》報道了雅安市25日出臺《抗震救災期間領導干部從嚴管理“六條規定”》和2名干部因出現指揮不力、作風不實等行為,被當場免職,3名當地官員因遲到崗位將被嚴肅處理的消息。看似《華西都市報》是在報道政府公務員的負面形象,但實則起到了“小罵大幫忙”的作用。嚴厲規則的出臺,嚴格的執行,一切以災民利益為重的政府行為,雖然處理了個別官員,但是整體上塑造了一個負責任的、公開透明的、執政為民的政府形象。這比直接歌頌的正面報道更深入人心,也起到了穩定社會情緒的作用。
從傳播學的角度,首先,我們將這種傳播技巧稱為“兩面提示”。根據霍夫蘭等人的研究,與“一面提示”相比,“兩面提示”對高文化水平的群體有更良好的說服效果。其次,拉姆斯丁和賈尼斯在進一步考察“兩面提示”的說服效果后發現,“兩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能增強人們對于反面宣傳的“抵抗力”。此外,已調查顯示,閱讀報紙的讀者往往比電視觀眾更具理性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在是非面前是有一定的辨別力的,沒必要嚴格剔除所有的負面或消極言論。《紐約時報》在Surviving Chinas Latest Earthquake, but Afraid to Go Home(4月21日),After Quake, Donors Shun Aid Groups Run by China(4月22日)“捐款涌向四川震區但不再通過紅十字會”等報道中營造出一種政府支持紅會,紅會嚴重腐敗,喪失民心,那么政府就與丑聞與腐敗有某種必然關聯,似乎有一條線把“紅會”“丑聞”“腐敗”“政府”連在一起,只要提起一個詞,就會自發連出一串。這并不科學合理。
在報道中的中國政府負面形象方面,《華西都市報》的關注點是政府在救災中是否有不及時、不作為,人民是否滿意,使用的是內視角。通過報道形成的政府印象是負責任的、執政為民的政府形象。《紐約時報》的關注點是中國政府是否真正開放民間慈善,救災期間輿論自由是否受限,使用的是外視角。通過報道形成的政府印象是中國民間慈善開放度不夠、可能存在限制輿論自由和救災不到位的政府形象。
四、結 語
自然災害事件中媒體的報道宏觀策略:第一,及時做好預警報道。第二,重點要做好救災抗災報道。第三,適時做好反思報道。
自然災害事件中媒體的微觀報道策略:第一,從“人”情型、“災”情型,綜合型三種基本報道模式中,災難初期以“災”情型為主,逐漸加入“人情”型,做到二者比例基本平衡。第二,在報道體裁上,災難初期以消息為主,逐漸加入通訊等新聞體裁,在中后期的報道中,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事件報道的整體結構比例上不應過少,否則,起不到應有作用。第三,建立相對開放的報道角度,不能完全忽視負面和消極新聞,可以選取適當的報道角度,起到監督救災行動與引導救災秩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芙蓉.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2] 郭慕清.《人民日報》汶川大地震報道框架理論分析[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6).
[3] 劉遠朋.《人民日報》汶川大地震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2009.
[4] 馬若斌.《中國青年報》與《紐約時報》汶川大地震報道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