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增安 楊義勇
【摘要】本文圍繞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效應及其對策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探討,對稅收效應的主要概念進行了分析,并對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的稅收對策給出了相應的意見與建議,望能夠引起各方關注。
【關鍵詞】循環經濟 稅收效應 對策
循環經濟是一種建立在對資源高效且可循環利用的基礎之上,遵循減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環等基本原則,所形成的一種經濟增長模式。但在循環經濟理念的發展過程當中,人們機械的理解一些經濟學的價值理念,認為自然資源是天賦的,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因此導致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以及自然資源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代價沒有被納入產品定價當中,價格構成存在漏洞,產品定價低于實際價格。長期以來,自然資源的無償性占用問題不斷凸顯,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斷惡化,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概念完全背道而馳。在這一背景之下,為了能夠使循環經濟的發展更加的有效,就需要從市場價格體系入手,以稅收為手段,采取各種對策來促進稅收效應的發揮,并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即嘗試針對該問題展開系統分析與探討。
一、稅收對經濟循環發展的正面效應
(一)資源開采利用
我國當前的稅收制度當中,需要對礦產資源以及鹽按比例征收資源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開發與利用更加的合理。同時,城鎮土地使用中需要征收相應的土地使用稅,若涉及到占用耕地的問題,還需要提高比例征收耕地占用稅,以此種方式可使城鎮土地以及農用耕地資源得到全面的保護。
(二)產品生產消費
將具有不可再生特點的資源以及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的消費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內,同時根據其對環境污染程度的不同,設置不同檔位的征收稅率標準,特別是針對以環保為中心的企業,可實施一系列的稅收優惠與減免政策,以達到促進其發展的目的。
二、稅收對經濟循環發展的負面效應
(一)征收范圍較窄,調節力度較小
我國當前對資源稅進行征收的主要目的是:對從事資源開發企業的級差收入進行調整,并非專門的環境保護稅目,因此在環保功能方面非常有效。同時,僅關注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缺乏對可再生資源的重視,資源稅負擔較低,資源保護功效首先,課稅依據直接以銷售數量或自用數量為準,未將企業已經完成開采但未銷售的資源納入征收范圍內,除影響資源保護以外,還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積壓浪費問題。
(二)消費稅對資源環境的保護功能非常有限
當前的消費稅所設置的征收范圍過于狹窄,以往的護膚品、化妝品,以及護發品屬于高等消費品,但當前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大眾型消費,對于此類商品持續征收消費稅,會對其生產與消費行為造成嚴重挫傷,是不合理的。而當前部分真正意義上的高檔消費品,如高爾夫,高檔手表,游艇等,消費人數較少,但并沒有被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當中,導致消費引導傾向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綜合以上分析認為:在現行的消費稅政策作用之下,主要的征稅目的是通過稅收的方式,對奢侈品的消費行為進行調節控制,凸顯財政功能,但缺乏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度,無法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浪費問題屢禁不止,調控功能比較薄弱。
三、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的稅收對策
(一)改革稅種
第一,對資源稅進行完善。首先,需要對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進行適當的拓展,在資源稅稅收征取范圍內納入短缺嚴重,且正持續造成破壞,或存在嚴重浪費問題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海洋資源,以及淡水資源在內)。同時,各類資源性收費(例如林業補償費以及資源管理費等)也需要一并里納入資源稅征收范疇當中,通過加強資源稅征管力度的方式,使資源開支能夠得到有效的規范,突出資源稅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特殊功效;其次,需要對資源稅的計稅依據進行合理改進。針對當前以資源銷售量以及自用數量為基礎的計稅依據進行調整,改革為建立在產量基礎之上的計稅方法,其目的是適當提高資源稅的單位稅額。特別是對于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而言,通過加大征稅力度的方式,從經濟層面上給予亂采濫用資源者嚴格的陳處,引導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達到最大限度節約資源開支的目的。
第二,對消費稅進行改革。結合以上分析認為,我國當前在對消費稅進行征收的過程當中存在征稅范圍較窄的問題,并導致其對環保資源節約的調控功效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在這一背景之下,財政部需要積極與國家稅務局相互配合,做好對消費稅及其征收稅率的調整工作,主要調整內容包括:新增包括實木地板,高檔手表在內的相關消費稅稅目;增加成品油稅目;將高檔護膚護發品納入化妝品稅目范疇內;對小汽車、摩托車稅目稅率進行調整,根據排氣量對稅率關口進行調整,排氣量越大的小汽車、摩托車對應稅率越高。在此基礎之上,需要參考產品資源消耗的實際情況以及其與環境的友好型情況,對稅率進行差別性設計,通過此種方式,在達到資源節約目標的而同時,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
第三,對土地使用稅進行調整。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普遍存在亂設開發區,盲目擴大城市建設的問題,以上問題造成了土地污染的日益嚴重,同時適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因此,從稅收對策的角度上來說,需要對原有的耕地占用稅進行合理控制,形成統一且規范的土地使用稅,并對其適用稅率進行合理提升。同時,環保設施以及綠化工程用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對土地增值稅進行減免,如區域土地是通過利用廢渣所恢復的,則還可以適用于一定的稅收優惠或減免政策,發揮稅收的調節功能,使土地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節約,達到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開征新稅種
在我國當前的稅收制度實施過程當中,生態稅制的設計還存在比較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工作原則從,以征管難度較低,且污染源比較嚴重的課征對象為出發點,展開試點工作,在取得一定的經驗且時機成熟以后,再對征收范圍進行逐步擴大。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生態稅的課征范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水污染稅,其二為垃圾稅,其三為燃油稅,其四為噪音稅,其五為空氣污染稅。
在對稅收政策進行設計的過程當中,需要以“誰污染誰繳稅”為基本原則。課稅對象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在我國境內排放污染物的具體對象(包括城鎮居民,個體經營者,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在內);第二,是從事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的應稅行為的責任人。但需要注意的一點在,在對不同課稅對象進行稅收征收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體現一定的差別性。去也。居民個人的征收稅率需要適當降低,而對于從事會造成環境損害的單位或個人,在征收稅率上則需要適當提高。除此以外,對于工礦企業而言,其在生產經營過程當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有所不同,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其所排放物質對環境友好程度的不同,實施不同級別的稅率標準,若其所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較小,則適用于較小的稅率,若其所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較大,則適用于較高的稅率。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工礦企業自覺的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控制,促進資源的綜合與循環利用,通過更新技術等相關手段,盡全力實現工礦企業的零排放。而對于城鎮所排放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廢水而言,計稅依據選擇為廢棄物的排放量,以居民為征收單位,實施無差別的計稅依據。按照以上手段,通過面向全社會征收環保稅收的方式,除了能夠使環境保護得到廣泛關注,促進經濟活動節約資源以外,還能夠限制各種可能造成環境損害以及資源浪費的經濟行為,更關鍵的是能夠促進資金的籌措,彌補生態欠賬,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四、結束語
循環經濟作為解決當前自然資源持續惡化,環境發展與經濟增長不協調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政府部門備受關注的工作內容之一。研究認為:稅收制度的落實會對市場價格體系產生直接影響,充分反應政府部門在市場經濟體制變動下的調節意圖,對市場缺陷進行及時的糾正,從而達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目的。由此認為:在循環經濟的背景之下,稅收具有促進其良性發展的重要效應。立足于這一背景,本文重點針對促進經濟循環發展的稅收效應與稅收對策相關問題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在后續實踐工作中引起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孔姝涵.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節能減排稅收政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1(1):95-97.
[2]劉霞.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甘肅科技縱橫,2013,42(8):80-82.
[3]劉珺.發展循環經濟建構節約型稅收——基于銅陵市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證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9(2):46-49.
作者簡介:楊義勇(1970-)男,江蘇海安人,中級經濟師,本科,從事工作:稅務;韓增安(1964-)男,江蘇海安人,中級經濟師,本科,從事工作: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