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修喜
學校舉辦數學文化節,邀請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賁友林老師到校上課。聽慣了語文大師們的課,很想見識一下數學大師的風采。
開始上課了,期待中的“精彩”并沒有出現,賁老師的語言和語文教師比起來顯得有點“蒼白”,似乎少了激情與詩意。就連課前互動也是那樣的簡練,頗有一種“單刀直入”之感。這樣的課好像少了點“蕩氣回腸”,也似乎缺了點“酣暢淋漓”。
強烈的目標意識
賁老師執教的是《乘法口訣的復習》。整節課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枝不蔓,不拖泥帶水,幾無旁逸斜出,無論是課始的對口訣,課中的數字游戲(說口訣),還是后來的看口訣列算式或看算式想口訣……所有的環節都緊緊圍繞“乘法口訣”展開,其目標意識是很多語文教師“望塵莫及”的。想想我們的語文課,常常跟著感覺走、聽憑學生牽。常常拋開文本隨機發揮講“感受”,信馬由韁講“拓展”,曾經與“綜合結太深的緣”,與“人文攀太近的親”,與“多媒體貼過密的心”。猛回首,方知耗了時間,偏離了教學目標,課堂表面的熱鬧終究掩蓋不了實質的蒼白。其實教師都明白,語文教學如果偏離了“語文”這一目標,那就必將陷入“課將不課”的境地,語文教學要像數學教學那樣,始終圍繞預定的教學目標,安排教學環節,拓展教學空間,尋求教學生成,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每個教學環節都有具體明確的目標引領。
強烈的效益意識
走進賁老師的課堂,可以時時感到老師們強烈的效益意識,教學環節緊緊相扣,教學設計環環相連,師生互動有機穿插,可謂不讓一分鐘空耗,不讓一個人悠閑。
字字珠璣 賁老師的課堂語言少了幾分激情與詩意,然而其看似不經意的幾句話卻舉輕若重、簡潔明了。常常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興趣充分地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情感有效地激發起來,把課堂時間最大化地交還給學生。想起了平時的語文課,大段的激情獨白,長篇的詩意朗誦屢見不鮮,教師的脫口秀似乎成了語文教師展示自我口才的必備“包裝”。也許,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課堂語言需要華美與鋪陳,但是課堂的四十分鐘畢竟是個常數,教師的獨白只會擠占學生的寶貴時間。教師太多的個人表演只會讓人現場很感動,過后什么都沒有。精簡講授語言,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找到真正的感動,這樣的課堂才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實惠”。
面向全員 賁老師的課堂最讓人難忘的是每一個教學環節或者每一道練習題全班學生都全情投入,看不到學生在交頭接耳,無所事事。想想平時的教學,提出的問題,只要有部分人,甚至是幾個人附和,就會心滿意足,欣然進入下一環節,靠幾個優秀生撐門面完成一節公開課的現象也時常出現。當自己陶醉在少數優生精彩發言的時候,當為個別學生的想法和自己不謀而合而沾沾自喜的時候,我何嘗去想過那些一節課一次手沒舉,一個問題沒有回答的學生的感受呀!常埋怨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可又有誰敢說,班級學生的兩級分化和自己的“全員意識”的不足無關呢?如果課前預設時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課上適時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問題的難度或表述方式,讓更多(最好是全部)的孩子參與進來,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心中有個底線要求的話,保證學生全員的發展,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益就不會是一句空話了。
強烈的訓練意識
也許是學科的特殊性,賁老師的課,從上課到下課,總在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訓練、不斷地反饋,把思維訓練、想象訓練、操作訓練、表達訓練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應該說在訓練的意識上賁老師又給我們樹立了樣子。看看我們的語文課吧!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訓練”不知何時蹤跡全無,很多老師更是談“訓練”色變,認為“訓練”是“理念落后”的代名詞,課上學生“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極為普遍。剛觀摩一次市級優質課比賽,粗略統計了的數據令人瞠目,二十四節課上學生動筆寫字的課僅有可憐的7節,而7節課上總的動筆時間也只有可憐的31分鐘。一節三年級的課,13個生字竟1個未寫,教者在課后的說課中竟美其名曰是培養學生獨立的識字寫字能力。聽了這樣一番高論,真不知孩子該如何寫出一筆漂亮的字?還有,語文課雖然現在也有不少小練筆,但往往是課快結束之時點綴而已,不像數學課實實在在、扎扎實實、人人過關地訓練。小練筆等是否也盡量放在課內完成,然后進行反饋、點評,真正實現語言的內化呢?
……
當然,每門學科有每門學科的特點。也許數學老師們聽了語文課同樣也會帶給他們別樣的震撼!用語文的眼光看數學課,只是想從數學的“理性”中學到更多利于語文的東西。感謝賁友林老師帶給我一節別樣的數學課,其強烈的目標意識、效益意識、訓練意識在帶給我震撼之余,更多的將是思考與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方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