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娜
眾所周知,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備課時,教師就預設:教學環節和教學對象。盡管如此,課堂上還是在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而教師也在課堂中不停地調整預設環節與生成環節,使兩者達到平衡,以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在互動中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比例大大提高,要想在動態的課堂中隨時把握住預設與生成的平衡并不容易。
課堂案例
課堂案例一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連乘應用題》。例題的主題圖是一幅學生集體操的方陣圖,通過圖文方式揭示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在備課中特別考慮到了這幅圖,準備將它換成一個長方形,并且告知學生這是一個學生方陣,之后問學生,知不知道這個方陣有多少人。之所以這樣考慮,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設問讓學生明白條件不充分時,無法解決相應的問題,進而讓學生找到對應的條件。但實際情況是,當筆者出示這個長方形并告知這是一個學生方陣,接著問:“你知道這個方陣有多少人嗎?”本來按照筆者的預設學生應該回答算不出,因為缺少條件,但當這個問題一拋出,馬上有好一些學生回答“知道”,并且振振有詞地告訴筆者是:長乘寬算出來的。筆者當時愣在講臺上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學生把前面所學的求面積的相關知識拿來用了(前一單元就是面積的知識),無奈之下,筆者只好直接出示了主題圖,把學生拉了回來。
教學反思 這個教學片段就取自平時教學的一環,應該說是教師失敗地預設導致了學生偏離主題的生成。究其原因,教師在備課當中想當然地預設,沒有把握到學生的現實起點,事實上,當時課堂上就有學生不明白學生方陣是怎么一個站法。
課堂案例二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除數是一位數(商兩位數)的估算》。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除法的估算,備課時也很頭痛了一陣:怎樣來告訴學生估法,按照加、減、乘的估算經驗,用四舍五入法即可,可是在除法估算當中,即使是把被除數看作了最接近的幾百幾十的數,還是會出現不能整除的情況。那到底應該怎樣教呢?直到上課鈴聲響起時,都沒有想出什么好的方法,于是筆者決定用講授法直接“告訴”。上課一開始,先出示例題,學生列出算式114÷3,明確問題需要估算,學生利用經驗很快得出:將114看作120,然后口算120除以3就得40,即114除以3約等于40。到此筆者準備將習題194÷6、378÷5出示給學生完成,準備用講授法告訴學生這種情況的估法。這時,有一名學生舉起了小手,他是一個聰明愛動腦的孩子,“他會有什么問題呢?”筆者邊想邊示意他說。“老師,如果被除數是140,該怎樣估呢?”筆者一聽馬上將這個算式板書:140÷3≈ ,同時將這個問題拋給全班學生:“是啊,現在怎么估呢?”學生考慮一會兒后陸續有人舉手,說可以將140估為150,或者估低一點為120。這個問題解決后,他又問了:“那要是144,又該怎么辦呢?”筆者又將144÷3≈ 板書,繼續拋給學生:“現在又應該怎么辦呢?”這下教室安靜了好久,有個優等生站起來說:“我有辦法,可以用‘連估法,就是先將144估為140,但140除以3有余數,那就再估一次,將140估成150,就可以了。”顯然,他這個方法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認可,于是筆者準備的習題就真正變成了練習題,讓學生用自己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應該說學生這一生成完全是出乎意料,更沒有想到那位同學會連續提出兩個問題,而事實上正是有他這兩個問題的推動,無形中將最頭痛的問題化解了,而且學生們學起來也是興趣盎然,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那份成就感與自豪感使得學生們整堂課充滿了干勁。課后,筆者不禁又想了,事先似乎沒有作什么預設呀,甚至乎,根本就是打算要用講授法直接“告訴”。而這一次的生成似乎讓筆者感覺到課堂上預設與生成的某種平衡:課堂上給學生說的機會,給學生想的空間,教師只需順勢引導,利用課堂上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果斷調整自己預設的教學過程,就可以出現一次又一次的精彩生成。
教學感悟
不過,像上述那樣的生成實在太少,很多時候課堂生成如預設一般順利,筆者不禁懷疑學生是否真的主動參與;有時課堂生成卻產生了負面的影響,不得不反思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但不論是預設的生成還是未生成的預設,都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千變萬化。面對課堂出現的各類生成,首先要做的應是把教材和學生鉆研透徹,這是應變生成的基礎;其次,要擺正面對意外的心態,定位好師生的角色地位,真正把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敢于展現一個真實自然的課堂;最后,要善于經常總結經驗、反思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內在教學基本功,從而在課堂上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臨危不懼、游刃有余。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進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