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巧凌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公式進行有關計算以及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整理完善知識結構,掌握多邊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
三、教具、學具準備
課前小研究、課件,卡紙剪制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四、教學思路
(一)設計課前自學“課前小研究”
“多邊形面積的整理與復習”課前小研究。
1.“我知道”
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知識包括:( )的面積、( )的面積、( )的面積以及( )的面積。
2.“我整理”
(1)用你喜歡的方式整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
(2)說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用學具邊拼邊說)。
3.“我歸納”
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在面積公式推導之間有什么關系?
4.“我會編”
自編一道求組合圖形面積的題目并解決。
通過以上四部分整理知識的自學內容,充分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在觀察、分析、對比、歸納中讓學生得出數學結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在實處,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二)設計課上小組交流“課前小研究”
學生自學了“課前小研究”,對多邊形面積的知識結構有了大概的了解,于是我設計四人小組學習環節,課件出示小組學習要求:
1.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整理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的?
2.拿著學具擺一擺、說一說每種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先讓學生明確然學習要求再讓四人小組按要求討論分享他們的知識,放手讓學生講自己整理的知識,又去學習別人所整理的知識,使學生在傾聽別人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設計全班交流“課前小研究”
小組交流,只是四個成員的互動互學,為了達到知識全班共享,我設計了全班交流環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個人或小組展示自己整理的面積公式以及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1.全班分享不同方法整理面積公式
表格整理面積公式、文字整理面積公式、“圖文結合”整理面積公式。
2.優化整理方法
表格整理面積公式簡潔、清晰。
3.全班分享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完善知識結構
■
學生通過全班交流后討論出多邊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完善知識結構:從左往右看: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梯形面積公式);從右往左看:三角形(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推導出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推導出面積公式。讓學生在思辨中完善對知識的理解。
(四)課堂練習
1.判斷:
(1)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的底越長,它的面積就越大。
(3)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面積是20平方分米。
2.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玻璃(如下圖)兩條邊分別是11厘米和10厘米,其中一條邊的高是9厘米,另一條邊的高是多少厘米?
■
3.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單位:厘米)
(五)全班分享“課前小研究”的“我會編”
每個學生所編的題目都是不同的,全班分享“我會編”,達到知識共享、知識“再創造”的目的。
(六)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八步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