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小云
通過區域游戲活動的開展,且教師適時指導,幼兒能夠學習人際交往技能,這對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等各個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要和他人進行交往,通過交往,我們可以相互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營造良好的生活氛圍。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看到,由于大人的溺愛,給孩子帶來了負面影響。有的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了退縮或有躲避行為,有的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感到害怕、害羞、冷漠或有攻擊行為。這樣的行為在家庭中是最常見的現象,若不改正,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一、創造條件,促進交往
(1)區域游戲活動的內容取材于幼兒的生活,能充分激發參加游戲的欲望。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超市、理發店、菜場等,孩子們經常跟著家長去菜場買菜。結合主題活動“和媽媽去菜場”,我們設置了超市和菜場。在前期準備工作方面,我們去參觀了超市和菜場,了解了超市和菜場的結構、人員安排、購物流程以及與顧客之間的交流;和幼兒共同準備游戲材料,如各種蔬菜、水產和干貨,他們用彩紙和布頭做了蒜頭、青菜等,用飲料瓶圍成水產池,布置了一個熱鬧豐富的“寶貝菜場”。這樣,孩子成為游戲的主人,不再成為一種擺設。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區域材料投放需遵守安全性、藝術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循序漸進。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我們首先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了消毒,再利用鮮艷的包裝紙、美工紙等進行裝飾、改造,使其在具備教育功能的同時,充分展示藝術性,以吸引幼兒對活動材料的興趣,并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其次,投放的材料還需有操作性,通過操作材料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激發幼兒的游戲和交往的興趣,提高幼兒之間的語言交往能力,使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再次,區域游戲的材料如一成不變,也會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如在娃娃家中,剛開始,幼兒只在家中抱著娃娃,進行喝水、燒飯、喂飯等活動。針對幼兒的發展狀況,我們適時地針對“在娃娃家里,我們可以做什么事情”展開討論。可以引導幼兒帶領娃娃走出去,串門、逛超市、進圖書館,這豐富了游戲活動的內容,使幼兒間交往范圍擴大,提升了交往的技能。
二、教師指導形式的多樣化
結合區域游戲情節的發展趨勢,我將教師的指導形式分為事先介入法、直接介入法、間接介入法等。
所謂事先介入法,就是在產生預料結果之前,介入其中進行預防、制止不良行為產生的方法。在開展區域活動之前,師生可以針對某一話題進行討論、總結。如在區域活動前,教師和幼兒商討“如何招待客人”這一話題,得出結論:要有禮貌,進門請坐,端茶等等。這樣,在游戲中,孩子們對于如何招待客人就有了依據,對幼兒的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游戲時,當幼兒出現爭搶且處理不當或發生危及生命事件時,教師立即出面制止,這就是直接介入法。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戲中,R看到T抱著娃娃,也想抱娃娃,就伸手去搶。T見自己的娃娃被R搶走了,伸手就去抓R的臉。這時,老師應該立即制止T的行為,并進行引導。
當游戲情節發展到一定階段,幼兒不知道如何繼續深入游戲或教師認為有必要進行個別指導時,教師扮演游戲中的某一個角色參與其中,這就是所謂的間接介入法。比如:幼兒在玩“娃娃家”游戲時,“爸爸”和“媽媽”忙完了自家的活兒,兩個人坐在原地,盯著其他幼兒。這時,教師可以扮成“客人”的角色參與到游戲中。教師敲敲門:“有人在家嗎?”“我到你們家做客,行嗎?”爸爸、媽媽聽后,趕緊放下娃娃迎了過來,搬椅子給“客人”坐。“口好渴呀!”兩位幼兒聽后,趕緊找茶杯、倒茶、做飯等等。他們已經有了共同的任務“招待客人”,并知道了如何招待客人。教師扮演客人介入到游戲中,巧妙地引導了幼兒之間的交往。
孩子是在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尊重、理解、分享、合作等交往技能,再通過游戲的形式得到練習,并形成自身的行為品質。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創設能引起幼兒交往興趣的環境,提供能引發幼兒間交往的材料,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并適時引導,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
(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場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