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成
《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試行)》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這為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定位,同時指明了新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思路,即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學生未來生活質量的提升,著眼于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而新課程的內容和特色是走向生活、走向創新、走向綜合、走向新科學。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著眼于學生、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才能體現新課程的精髓。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的全面與可持續發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個人的成長是別人無法取代的,一個人的發展必須是自身主動的。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學生素質的提高是一個不斷內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個特殊的認識過程,除了認識的客體(學習內容)和認識的主體(學生)之間的關系外,還有教師這一客體在起作用,也就是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三位一體”的過程。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外界提供的信息,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構建才能變為自身的知識。它要求學生:①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究法、發現法建構知識的意義;②搜集、分析大量信息和資料;③將新、舊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進行認真地分析、思考。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想學、樂學。為此教師要從課堂改革入手,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的空間和具體操作的題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問題,最大限度地開啟每個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極大地滿足,不斷體驗到學習探究上的成功帶來的樂趣,從中體會到歡樂和幸福,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自信,變“要他學”為“他要學”、“他善學”、“他樂學”。
二、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解決;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開發。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和課堂環境開發意識,努力開發,積極運用,為學生創造優美、和諧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學習,身心得到發展,感受學習的成功和愉快,從而有效發展學生的個性、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到:
1.呵護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保證學生理解的自由,允許學生對教學環境、認知結構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破除教學上的“師道尊嚴”觀,正確對待學生探索中片面甚至錯誤的意見和想法,激發其創新欲望。
2.培育“合作、交流”意識。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為學生創造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自由參與,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使課堂有交流、有研討、有爭辯、有批評、有歡笑,使學生在愉樂的合作中獲得知識、增強能力。
三、注重科學研究學法的指導,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學法,這樣才能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如果一名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時,變得討厭教育、討厭學習,可以說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習內涵的三大要素。因此教師要在給學生打好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在使用中學、在生活中學,在交往中學,從自己和他人的經驗教訓中學。
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發展創新思維。同時更強調通過課堂教學教給學生靈活多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觀察法、分析法、綜合法、類比法、假說法、數學法、推理法等,掌握這些方法,使學生的認識活動變得有序,把知識有效組織起來,按照一定規律實現預期的目標,使每名學生都能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添磚加瓦。
四、加強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僅占20%,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80%。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價值觀等要素。
學生的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如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承認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樹立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的觀點;承認自然的可知性,樹立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觀點;承認科學理論的相對性,體會到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和認識過程的無窮性,樹立為科學不斷探索、不斷進取的觀點;承認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著的,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觀點,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世界等。
從一定意義上講,非智力因素是成功人才的基本條件,是人生決勝的關鍵。特別早期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這種認識,并付諸行動,為培養成功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實施新課程的成功標志是學生得到充分地發展。課堂教學是新課程的重要手段,教師的工作就是對學生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實現認識的獲取,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還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乃至終身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