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萌 屈海君
【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藝術歌曲中,“中西”結合、學以至用的思想尤為明顯,在旋律上他注重將西洋技法運用在中國傳統古典詩詞中,這種“中西”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我住長江頭》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文章通過對青主與《我住長江頭》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對聲樂演唱者和學習者在藝術歌曲的演唱和處理上有所幫助,同時在藝術歌曲的學習中,對創作背景、自我演唱水平的完善、情感表達的拿捏提出一些設想。
【關鍵詞】青主;《我住長江頭》;文化背景;音樂結構解析;演唱技巧
在中國,藝術歌曲肇始于20世紀初,其深刻的內涵、復雜的演唱技巧、完備的氣韻并融合古典詩歌與音樂的長處,使它與其他類型的歌曲區別顯著。因詩先而樂后,藝術歌曲的旋律寫作也緊扣住了詩歌的內涵,與此同時作曲家又要通過委婉起伏的旋律,將歌曲刻畫得聲情兼備、音畫互現。所以,要創作一首成功的藝術歌曲并不容易,在眾多優秀的作曲家中,青主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中國藝術歌曲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紅滿枝》等獨唱作品。下面,我以《我住長江頭》為例,進行系列的闡述。
一、《我住長江頭》的文化背景
《我住長江頭》初刊于1930年《樂藝》,后收入1933年出版的青主先生歌曲集——《音鏡》。
《我住長江頭》詞作者李之儀,北宋詞人,曾任樞密院編修官,官至大夫,與蘇軾及當時文學名家交往甚密,著有《姑溪居士前集》《姑溪詞》。
《我住長江頭》原詞牌為《卜算子》,其結構精巧,復疊回環,既明白如話,又蘊含深婉,抒寫男女愛情生活情誼真摯,極富民歌的藝術特色。而隨著歷史的變化與發展,它的作用也不斷變化,可謂妙用無窮、蘊藉精深。這樣巧妙的構思、明凈的語言、復沓的句法相結合,構成了它特有的靈動、雋永、玲瓏有味的詞情。
青主(1983~1959),又名黎青主,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廣東惠陽人,原名廖尚果,早年就讀于黃埔陸軍小學堂。1912年被派往德國學習軍事。后改學法律,業余學鋼琴及作曲理論。1922年回國,在軍政治部任職。后因“四·一二”革命被全國通緝。他輾轉逃亡,1929年來到上海,找到了他留德時的老同學——當時上海“音專”的校長蕭友梅。在蕭友梅的熱情幫助下,廖尚果乃化名青主,以作曲、著書、寫音樂理論文章及編“音?!毙?稑匪嚒窞橹鳎_始了他自己說的為期數年的“逃亡樂壇”的生涯。
青主先生為這首詞所譜寫的曲子,一吟三嘆,無論形神都深得中國傳統音樂章法意韻的精髓。其“知人論世”,將李詞的涵韻和自己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個人遭遇相結合,將人類中許多共同和美好的情感相串聯,于是這首歌里既有他對舊時生涯的追思,也有對朋友、戰友的思念之情,更有風雨欲來而自我無法從束縛中掙脫的悲慨。這些復雜感情的交織使得歌曲既抒情又激越,下行或向上的拖腔,既富有吟詠的意味,又富有雋永的激情。鋼琴伴奏如江水般流動的音型貫穿全曲,像自己的思緒和血脈一樣流動,象征著連綿不斷的情思。既凝聚了愛與思念的深沉,又展示了旋律與和聲的有機統一。
二、《我住長江頭》的音樂藝術結構解析
(一)曲式結構
《我住長江頭》這首作品為二部曲式結構,具有豐富的和聲結構,調性為G大調,全曲分為A和B兩大部分。前四小節為引子部分,第5~20小節為A部分;第21小節結尾為B部分。A部分共16個小節,作者采用了4+4+4+4方整型結構;B部分共48個小節,每個部分分別為16小節,也為方整型結構。引子部分流動的分解和弦,猶如流動的江水,把主題思想呈現給觀眾,使觀眾也自然地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
歌曲開始的A部分,分為兩大樂句。第一樂句為5~12小節“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歌曲從中音a音開始,音程在三度之內流動,表現了作品開始的宣敘性,如朗誦般的平穩進行,與后面的音程作對比,平穩的和聲音程使流動的江水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第二樂句為12~20小節“日日思君不見君”,歌曲旋律從中音區g音開始,音程仍是三度音程之內平穩進行,從17小節開始,從中音a的二度平穩向上級進,到19小節依次到高音a,一個八度的上升,表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情緒也開始高昂,為B部分的進入做準備。
歌曲的B部分為全曲的高潮,分為三部分。B1部分(21~35小節,“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為全曲的第一高潮。高音區的音程跳動需要歌唱者有很好的氣息流動和穿透力的聲音。B2部分(37~52小節)是全曲的第二次高潮,表達了作者堅定不變的心,作者對戀人的忠誠,猶如生命一般,正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這句詩的境地。B3部分(從53小節至結尾)是全曲最后一次高潮部分,從61小節開始“f”的出現,力度開始加強?!爸辉浮眱勺侄荚诟咭鬵上,表現了作者對戀人不變的心,猶如連綿不斷的江水一般,永不休止。從第68小節“ff”的出現,力度變得更加強烈,使全曲達到最高潮。“相思戀”最后結束在高音a和g上,高音區以較慢而強的樂句結束全曲,把思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我住長江頭》的藝術個性特點
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古典詩詞的獨特韻味
青主在藝術歌曲創作中,經常以古典詩詞為題材,十分注重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高雅氣質。他留學德國,學習西洋音樂技法,并將這種和聲技法巧妙地運用到中國古典詩詞當中。
《我住長江頭》歌詞樸實,雖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叭杖账季灰娋?,共飲長江水”,歌詞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再配上豐富的和聲曲調,優美抒情的歌曲就呈現在大家面前。青主先生非常重視和聲曲調與詩詞的結合,他用音樂織體把詩詞語言藝術化地表現了出來,在創作上匠心獨運,將中國傳統古典詩詞文化通過與音樂的完美結合,極大地拓展了審美空間。
2.旋律流暢,富有歌唱性
《我住長江頭》原詞模仿民歌風格,是一首具有民歌韻味,極具抒情性的藝術歌曲,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愛慕者的思念之情。青主以連綿不斷的音樂織體體現了詩詞的意境。曲調悠長,但有別于一般的民間山歌小曲。鋼琴伴奏宛如江水般流動的音型貫穿全曲,流暢的旋律襯托著歌唱者寬廣的氣息,扎實的演唱功底又象征著綿綿不斷的情思。整首作品旋律抒情優美,又與詩詞結合得獨具匠心,由于旋律中運用了自然調式的旋律與和聲走向,顯得整首作品自由舒暢,又富于抒情浪漫氣息,同時具有我國民族民歌的風味。最有創意的是,歌曲創作上突破了“卜算子”詞牌中平行反復結構的慣例,而把下闋作為一個音樂織體單獨反復了三次,情緒上一次比一次激動,繼而烘托出全曲的高音區。這樣的處理既突出了思念愛慕之情的真切和執著,又具有單純的情歌所沒有的激情昂奮力量,并且使演唱者也有一個聲情并茂華麗的高音展示。同時青主先生一語雙關,假借古代的愛情詞,寄托對過去戰斗歲月和殉難戰友的深沉思念。歌曲采用6/8拍子,有舞曲的風格,使歌曲連綿不斷,富有歌唱性,同時也體現民歌所具有的質樸和真摯的情感。這首作品主要建立在e小調上,民族小調性的使用既保留了詩詞的抒情性,又突出了歌曲中的民族特性。從音域上看,這是一首適合女高音演唱的作品,音域寬廣,但青主先生在歌曲中移調的運用,增添了歌曲的靈動性,又適合女中音演唱。整首歌曲連貫流暢,猶如長江水一樣綿綿不斷。
歌唱者對氣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歌曲中高音弱唱的技巧,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演唱技巧和實力。歌曲中發音和吐字也要字正腔圓。如第19小節中從e2一個連線到a2寬廣的音區部分要求弱唱,并且要有連貫的氣息支持,以突出這首詩詞的抒情性與歌唱性。
3.鋼琴伴奏烘托意境
《我住長江頭》這首作品之所以能成為藝術歌曲中的經典,還與作品中獨特的鋼琴伴奏手法分不開。全曲采用6/8的節拍,連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分解和弦的使用,伴奏音樂流暢性很強,使得作品的鋼琴伴奏在形態和意境方面具有極強的美學效果。
引子部分大連音線的運用富有歌唱性,表現了長江水的綿延不斷,也映襯了作者一直不變的真心和思念之情。全曲流暢的線條,使得鋼琴織體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動音型為主,形象地表現出了長江水的連綿不斷和永不休止。整首作品以分解和弦為主音型,歌唱與流動的分解音型結合,鋼琴旋律時而與歌唱部分統一,時而與歌唱旋律作復調對比,伴奏和演唱結合得十分完美。歌曲最后全是高音區的位置,結束在高音上,節奏慢慢地進入尾聲部分,激動的大和弦之后轉入抒情流動的分解和弦,宛如流動的江水。歌曲的開始與結尾都以流動的和弦表現長江水的連綿不斷,首尾呼應,流水般的分解伴奏音型與歌聲相互交融,使得這首古詞的情意更加動人心弦。
三、《我住長江頭》的演唱技巧
(一)氣息的運用
該曲全曲速度為Allegro ma non troppo,在演唱時,一定要控制好氣息,從容不迫地去演唱,并注意旋律的流動性和連貫性。所以,歌唱首要的條件就是氣息的支撐。全曲從第一句開始,就是一句一換氣,都是弱起弱收,句子的中間部分要稍微推強。第一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要用一種傾訴的語氣,有一種欲說還休,又說之不盡的感覺。其中第二句,“共飲長江水”,每個字都是級進后,“水”字四度跳進到了小字二組的A音,當情緒推進到這個音時,要求的力度變化從“p”到“pp”再到“ppp”,并且還延長至下一個休止小節,這樣歌唱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和升華。演唱到此句的時候,氣息控制的重要性就會直接影響到演唱者的發揮,應特別注意。此時的氣息不僅是弱收,而且還要呈現出不一樣的力度變化且拖腔要長,這是為了切合這首曲子的意境且給人一種余音繞梁、連綿不絕之感,同時也為后面的演唱儲存好實力。隨著歌曲的推動,到第八句“定不負相思意”時,“定不負”這三個字的力度要果斷、堅決些,然后再換一口氣,用飽滿堅定的氣息深情地再唱出“相思意”三個字。曲子后面的發展,除了也是一句一換氣以外,情緒的推動使得我們在運用氣息時更要做到從容不迫、穩如泰山。不管是后面的小二度進行,還是后面又重復的“定不負相思意”,雖然是重復,高音的位置處理與換氣都與第一次出現的這句的處理方式沒有很大的區別,只是更應該激動一些,推動到達歌曲的至高點。這種氣息的處理方法,既突出了曲子行進到現在我們所需要做到的情感表達,也緊緊扣住了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達的復雜的情感承諾。這樣處理不僅僅是對演唱者演唱功力的考驗,更是一個人的文學修養與藝術修養的結合。
(二)咬字、吐字
我們在演唱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是怎樣去咬字。一首歌,情是內在,字是手段。歌曲語言上講究能使歌曲本身的情感更為突出和深刻。反之如分不清前后鼻音、平翹舌,則會讓一首藝術歌曲大打折扣。用西洋唱法去演唱中國歌曲時,如果不注重“字正腔圓”,就會造成“音包字”的效果,令聽眾不知所云,這就需要我們更加踏實地掌握發聲原理,建立好咬字發音的基本功。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高位置朗讀的方法來訓練自己咬字的問題。高位置朗讀,就是用聲樂的發聲方法來朗讀出你所要演唱的曲目。如《我住長江頭》第一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首先應該是把每個字的語調發準確,我(三聲)?。N舌四聲)長(翹舌后鼻音二聲)江(一聲)頭(二聲),整個咽喉腔打開,朗讀時發聲位置集中在頭頂,位置掛高讀出來,特別要注意歸韻,歸韻是我們在演唱中國歌曲時才特有的發聲方法,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歸韻不準確,導致了“音包字”的情況出現。這首歌每一句每一個字的歸韻都是在我們所學習的漢語拼音里面的元音,這個和意大利歌曲中所出現的a、e、i、o、u這幾個元音字母是很像的,所以我們可以借鑒意大利歌曲中元音字母的發音,在漢語拼音里的a、e、i、o、u這些字頭上多加練習,是可以解決“音包字”和怎樣歸韻的問題的。
(三)詩詞的把握及歌詞與音符時值的掌握
在朗誦的過程中,做好了咬字發音的問題,我們接下來要注意的就是吟詩詠詞,輕重有別。《我住長江頭》的歌詞是一首古詩,這本來就不同于其他的中國近現代歌曲的歌詞朗誦,在這首詩中,我們要突出的是“詩”的意味。歌唱者不僅要想象詩人吟詠唱嘆的氣質,還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連貫性以及語氣的輕重緩急。如在演唱“我住長江頭”時,作者并沒有突出“我”和“君”字,而是把“頭”和“尾”字作為重音強調,以此強調距離感。這首歌中出現了大量等時值的樂音,如每句結尾的字,在3/8的節拍下,每個尾字都有不同音上等時值的三拍,用不同的音符造成了歌曲的流動性,而總共的6拍則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恰到好處地呼應了吟誦式的歌詞。理解了作者的意圖,演唱之前先富有感情地用聲樂的發聲方法大聲朗誦歌詞,然后把朗誦歌詞的感覺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演唱高音時恰巧到了朗誦時的激憤之處,遇到中低音時仿佛是在朗誦般陳述一件事情。把這首詩詞高位置朗讀出來,注意抑揚頓挫,是為我們傳神演唱好這首歌曲所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這一點,恰好也是青主自身所推崇的。青主是一位“詩人作曲家”,他既遵循聲韻規律,又敢于獨創;既富于語言朗誦的音調,又使音樂旋律流暢。青主對藝術歌曲創作中“詞曲結合”的完美搭配,對我國后來的藝術歌曲創作有很大的啟發。
四、結語
《我住長江頭》以清新悠遠的音樂體現了原詞的意境,而又別有寄寓。歌調悠長,有別于民間的山歌小曲,句尾經常出現下行或向上的拖腔,聽起來更接近于吟哦古詩的意味,卻又比吟詩更具激情?!段易¢L江頭》這首藝術歌曲是青主在古詩詞歌曲的創作上的一大佳作,也是我們學習藝術歌曲的重要范本,對于這首歌曲的詞和旋律的準確把握,都是對學習聲樂演唱的提升。因此,像青主這樣“中西”結合、與時俱進的創作思想將影響人們更好地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更好地發掘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魅力,也是值得我們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探究的。
參考文獻
[1]周振錫,裴傳雯.聲樂教學曲庫:中國藝術歌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夏野.中國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李晴.黃自與青主藝術歌曲的創作特色與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4).
[5]宋麗萍.青主藝術歌曲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5,(4).
[6]劉凱華.關于十三轍運用在演唱中國藝術歌曲中的體會[J].電影評介,2009,(5)
[7]高曉鴿.青主兩首藝術歌曲創作與演唱探微[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