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是句與篇的中間環節,承前啟后,起著“橋梁”作用,在小學是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在此學段閱讀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精神,結合學段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段的概括與感悟意識,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嚴謹預設并智慧落實。
《祁黃羊》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根據《左傳》改寫的歷史故事。課文以簡練的筆觸、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祁黃羊讓位薦賢的事,塑造了一個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全文段落層次清晰明了,是對學生進行段落訓練的一個較好的范本。同時,本課按事情發展順序描寫的方法,也易于學生結合習作實際,在潛移默化之中學會一些習作的知識。
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我在學生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能準確、流利朗讀課文這一教學的“保底工程”基礎上,著力巧引善導,對學生進行段落層次的劃分訓練。
一、點睛導引,學會概括
1.導入:讀了課文,知道文中都寫了哪些人物?請把他們的名字圈出來。
(祁黃羊、晉悼公、解狐、祁午)
題目是寫祁黃羊,為什么還寫了這么多的人物?再讀課文,看一看這四個人物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
思考:一切新知的學習都必須和相關的舊有知識產生聯系,正是這種聯系才使得學習能夠順利進行。此時,孩子們會將這些問題與已知進行聯姻,在思考教者提出的“為什么”的同時,聯系自己的習作經歷,并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一些習作常識。同時弄清這些人物都和祁黃羊有關系,其中主要人物是祁黃羊,寫另外人物是故事情節的需要,是表現文章中心的需要。
2.交流
(1)四個人物的身份:悼公是晉國的國君,祁黃羊是中軍尉,解狐是祁黃羊的殺父仇人,祁午是祁黃羊的兒子。
(2)四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祁黃羊向晉悼公舉薦解狐擔任中軍尉;祈黃羊向晉悼公舉薦祁午擔任中軍尉。
思考:以上教師所提的問題均是停留在“課文介紹了什么”的內容層面上,學生讀一讀,一般很容易找出,也很容易說出文章主要內容:祁黃羊向晉悼公舉薦解狐和祁午擔任中軍尉。教學由此進入下面的環節。
二、靶向重點,理清脈絡
1.體會段落的取舍
(1)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祁黃羊向晉悼公舉薦解狐擔任中軍尉的?請大家找一找,畫一畫。
爭議:3—7自然段還是3—8自然段?
看來,這第8自然段還真不好劃分,上連著舉薦解狐,下連著舉薦祁午。怎么辦呢?不如這樣吧,咱們試試看,把這一段去掉怎么樣?文章篇幅不短,去掉一節也沒關系。同意嗎?(爭議)
我們請一名同學來讀去掉這一自然段后的內容,大家一邊聽,一邊靜思默想:到底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指名讀一讀3—7自然段(讀后稍停),再讀9—12自然段。
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學生最終明白:如果去掉這一自然段,下一個故事情節就不完整了,這一節不能去掉。同時,承上啟下的過渡段落,一般劃在下一個段落層次里面比較準確。
思考:這時的教學已不知不覺間從“課文介紹了什么”引渡到“課文是怎么介紹的”。那么,第8自然段到底應該劃在哪一部分?問題出現了,學生的思維受阻。此時,教師將計就計:既然無法處理,就將它刪去看如何,學生一聽,自然心生疑惑:可以刪去嗎?他們就會再一次回到文本,并在聽、讀中思考這個問題,結果發現第一個故事少了這一自然段還沒什么,而第二個故事,如果少了它,卻明顯不完整了,怎么能去掉?原來,這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落還真不可小覷!教學經歷了“學生自己產生迷茫(第8自然段劃歸哪兒)——實踐思考(去掉第8自然段怎么樣)——得出結論(承上啟下部分一般劃歸下一段落)”這一過程,產生了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而這正遵循了學生自身的認知發展規律,他們自然會饒有興趣地投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2.學習意義段的歸并
至此,文中主要內容的段落結構就很清晰地呈現在每一位學生的眼前,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劃分文章段落層次的方法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順學而導,適時點撥,讓“教”與“學”都能夠再深入一步。
“同學們都明白了,課文的第3—7自然段寫祁黃羊舉薦解狐,8—12自然段寫祁黃羊舉薦祁午,那你們認為這兩部分在分段時是單獨成段,還是合起來成為一大段呢?”
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討論,明白了這兩部分寫的是同一類意思的內容,合起來更準確,文章結構更清晰。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小結:“對。在一篇文章中,我們一般都會把意思相近或圍繞一個意思寫的幾個自然段合并成一個大段。這種分段的方法人們稱之為‘歸并法”。(教師相機板書:“歸并法”)
思考:此處設疑啟思,學生順暢的思維活動遭到堵截,迫使他們的大腦急速運轉:可不可以?為什么?至于他們到底能不能精準理解,能夠思考理解到什么程度?那是學生的事,但他們最終會在同伴的交流中、老師恰當的點撥中,得到發展和成長,他們都學有所得:我今天學到了這樣一種分段的方法。
3.斟酌段落小標題
師:通過分析,我們都明白了,原來這兩部分內容在分段時可以合起來,其實就是寫祁黃羊——
(引導概括大意,一句話、一個短語都可以。師適時板書:兩次薦賢。)
除了這些,課文還寫了什么?再讀一讀課文,說一說。
(1、2兩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
那么這1、2兩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呢?(提示學生:一兩句話說出意思就行,如果能用一個短語來概括就更了不起了!)
討論交流,指名板書:告老退休,告老辭職等。
師引導學生看板書:看一看同學的板書,內容對不對?寫的位置呢?你們覺得應該寫在哪兒?(引導按文章內容的先后順序有條理地板書)
最后一段怎么概括?(生板書:受到欽佩)
老師給你一點建議:這樣改一改(將“受到欽佩”的“受到”改為“深得”),或者說“深受稱贊”。
讓學生讀板書的短語(告老退休,兩次薦賢,深得欽佩)。
思考:會不會板書這一環節,我努力滲透這樣一種理念:變基于“教”的教學活動為基于“學”的學習活動,并努力地使“學的活動”從相對平面、單一變得相對豐富、多樣,有層次、有結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了解學生認知現狀,將問題暴露于當下,再循著這些問題,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現在的不少課堂即使是高年級的課堂,老師一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學生要么照本宣科讀一讀,要么就是不太著邊際地說幾句,很少有幾個能準確精煉地概括出主要內容的。教學中只有經常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概括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教學中,學生一句話、一個短語的內容概括都可以,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其次,找準板書的位置,意在滲透一種寫作思路的訓練。第三,修改完善板書,則提示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應該力求精準,不僅分析文章要咬文嚼字,自己平時說話、習作更應該注意。長此以往,學生的語用能力也才會真正提高。
4.理順故事的脈絡
(告老退休,兩次薦賢,深得欽佩)這些板書內容,除了前兩個不能調換位置,其它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學生讀書思考,交流:因為只有先告老退休,才可以推薦他人,又由于推薦公正,以國家利益為重,所以才得到人們的稱贊。)
也就是說文章是按一定的順序寫的。那么是什么順序呢?教師依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按事情發展的順序。
看來,同學們已經初步讀懂了課文的脈絡。這時,師生再合作朗讀全文。
思考:小學四年級是第二學段向第三學段的過渡時期,閱讀教學逐步由“段”的教學轉向對“篇”的關注。此環節中,為了適當滲透連段成篇的訓練,我緊緊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這一點展開、深入,引導學生順著自己的思路探究、研討,并一次次在學生認知的道路上設置障礙,讓學生在“一愣”之后若有所悟:寫文章、說話必須按一定的順序,有一定的條理才行。雖然難度逐漸加大,學生仍然能夠拾級而上。合作朗讀全文,既是對先前所學內容的回顧,也是為前面的教學畫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
三、板書引路,為后續的文本教學設下鋪墊
教師對照板書,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這就是《祁黃羊》一課作者的寫作思路,結構安排,它們好像是這篇文章的“骨架”。如果老師現在讓你來寫一個人,(出示《我的同桌》)以《我的同桌》為題,參照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你會給自己的習作“搭架子”嗎?
學生交流小結:可以先總寫,再抓住同桌的特點,舉出典型的事例一到兩件,最后再進行總結。
在思考交流中,讓學生明白擬定文章的結構(提綱),先為文章“搭架子”非常重要。
課結束前,提示學生:下一節課,我們將再一次走進課文,精讀品味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感受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學習人物描寫方法的同時,將這種寫作方法用到自己的習作之中,再進一步將這篇《我的同桌》寫得豐滿、生動而鮮活。
就這樣,堅守學生為本、學力為先,我和學生一起學習著互動著,在真讀、真思、真議、真練的學習過程中,領略文章一些構段方法,掌握一點分段技巧,凸顯“注重實踐”的課程價值取向,真正帶給了學生“新鮮而有效的東西”。
(劉春花,宿遷市泗陽眾興實驗小學2237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