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論道
“互聯網時代對品牌的概念變了。原來這個品牌有信譽,認同它,這是品牌。互聯網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么?去中心化,用戶才是中心,誰滿足我的體驗我就認同誰。互聯網時代不再是以品牌為中心了,而是‘以我為中心,沒有品牌,只有用戶體驗。”
——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
“相比預測未來,我們更多的是一個偉大的應急方案規劃者。有時,你的應急方案非常之好,因為你考慮過所有的可能,能夠快速從市場抽身,看上去好像搶跑一樣,好像你能夠預知開局,實際上你做的就是仔細傾聽,知道自己將要怎么做,這樣你能夠快速逃離市場。我認為預測現時很難。如果你讓你的預測過多的影響到你的計劃,你不是一個很好的風險管理者。”
——高盛CEO布蘭克費恩
“我不認為自己在經商方面有天賦。能不能成功,最關鍵是你喜不喜歡做這件事情,經營管理企業,至少我現在很喜歡。第二,企業家成功重要的因素,其實沒有天才,只有勤奮努力、有悟性、善于把握機會的人才有機會成功。”
——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
“公司還將繼續擴大對員工的激勵。在未來一個季度,我們會投入管理資源在績效和激勵機制上面創新,爭取做出更重大的變革。因為我們要確保58能夠吸引到業界最優秀的人,能給員工足夠的空間并且始終激勵大家不斷成長。我們會推出基于業績的考核和激勵體系,絕大部分激勵政策將會定量化并提前約定,我們要確保有機制地把每年自動生成的期權池用好,使得優秀的人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回報——這個空間幾乎是無限的,只要我們保持高速增長。公司成立9年以來,我個人沒有拿過公司的期權,我這里也承諾,下個9年我也不會拿哪怕是一股的期權,因為這些資源要給到一線核心的員工們,你們在決定這個公司的未來!”
——58同城創始人、CEO姚勁波
“很多公司融到錢之后,希望快速靠廣告砸死對手,但在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把錢花出去了。聚美會怎么做?我們會假設所有廣告媒體都是騙子,假設所有的營銷都是無效的,然后全力去證明我們的觀點,尋找他們作弊的蛛絲馬跡。如果我們證明不了,我們才會考慮投放。我們到今天也不投我們不懂的媒體。因為這種謹慎,我們在路上繞過了無數的坑。去年聚美品牌廣告一共花了6000萬,不到銷售額1%。”
——聚美優品創始人、CEO陳歐
“我到今天為止都不知道什么叫互聯網思維。媒體把他說得像是萬能的,我覺得根本沒有互聯網思維這個事,他只是互聯網企業的這幾個老板的想法。”
——華誼兄弟董事長
王中軍
“有些人跟我說,我們要打造一個百年組織,確定一套東西一百年都管用。怎么可能呢?我更傾向于認為企業要有活力,哪怕有一點混亂都不怕,最怕的是看上去恰恰完美,其實已經完了,多少企業都死在最完美的時候。”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周年校慶“大師講堂”上,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如是言
“出資人對國企治理還處在‘選好領導人的階段。央企現在還是一把手負責制,從治理結構上仍然沒有擺脫人治。另外,國企三項機制的改革盡管出臺了很多文件,卻落實不到位。現在需要從政府的角度讓國企的體制、機制更加符合市場化運作。央企董事會治理結構也要繼續深化改革。從國企體制改革的角度講,央企的董事會制度還沒有到位。現在國企董事會沒有用人權,央企的用人權還是上級組織部門直接管理,而沒有用人權的董事會能發揮的作用畢竟有限。”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文生
治理前沿
“基于2006 年至2012 年A股證券市場的澄清公告,研究表明,對于正面傳聞,澄清公告具有辟謠的效果;對于負面傳聞,澄清公告不僅無法辟謠,反而起反作用。相對于非權威媒體發布的正面傳聞而言,通過權威媒體發布的正面傳聞更難以辟謠;相對于發布名義性澄清公告而言,通過發布技術性澄清公告能更有效地對正面傳聞進行辟謠;但就負面傳聞而言,沒有得到顯著的結果。”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賈明
“董事會獨立性向來是企業戰略決策科學水平的關鍵制度因素,我們考察了創業板民營企業通過引進風險資本實施 IPO 的過程中,創始人對風險資本的資源依賴和委托人沖突對董事會獨立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創始人管理能力較高的民營企業會獲得風險資本更多的持股;隨著持股比例的增加,風險資本會派出 CEO 和更多的外部董事,以此制衡創始人的戰略決策權力;創始人會不斷降低董事會獨立性以維護其對戰略決策的控制。然而當創始人資源稟賦較低時,創始人會讓渡一部分戰略決策權力,引進外部董事和 CEO 彌補自身能力的不足,從而形成了創業板民營企業創始人控股結構下董事會獨立性較高的結果。”
——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教授周建
“從獨立董事的年齡、性別、學歷、職稱水平以及政治背景5個方面定義獨立董事的身份特征,基于來自中國股市2009-2011年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探討獨立董事制度引入后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現有獨立董事聘任的情況下,獨立董事的年齡越大,會使其精力和動力變弱,社會關系、知識、經驗等也會退化,進而對短期企業績效的貢獻力減弱;獨立董事的平均學歷水平越高,能夠給企業績效帶來的短期正面影響越大,但其所擁有的政治關系反而會給企業增添更多的社會責任,偏離利益最大化目標;獨立董事的性別與職稱則與企業短期績效不存在顯著關系;獨立董事的身份特征與企業長期績效的相關關系都不顯著,原因在于當前中國上市公司聘用獨立董事的更換頻率為3-6年,任職期限較短。”
——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郝云宏
“不堅持必須按我的辦”
——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談管理
“(僅持有1.4%的股份,你是如何控制公司的)我不可能按法律形式來控制公司,不是靠股權來控制公司。我就是講話,你認為講得對,你就聽,認為不對,你就提出反對意見。我常常也被我們內部反對。我也不堅持必須按我的辦,協商著,而不是靠表決……有一點明確,我的所有家人永遠不會接這個班,為避免外界的猜測、輿論的猜測、內部的猜測,搞亂了公司,我已經發文說明過了。”
“我們是分層、分權的管理方式,每層管理各有各的責任,而不是采取集權性的控制方式。讓基層更有責任和權力這個改革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基本完成,說到要做到,十年都不容易。我們現在還處于很朦朧的狀態,所以現在要掌握基層動態的難度還更大。太難了,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如果大量資本進入華為,結果是什么?一定是多元化,就會摧毀華為二十多年來還沒有全理順的管理。多元化管理我們更不適應……所以我們決心不進資本市場,不多元化。”
“我們要避免管理者的孤芳自賞,自我膨脹,管理之神要向經營之神邁進,經營之神的價值觀就是以客戶為中心,目標是為客戶產生價值,管理的目的就是多產糧食。我們一定要把所有的改進對準為客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