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珍
近期ST國恒陷入多事之秋,上市公司以及子公司2013年度以及2014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因缺少調查費用而無法確認財報信息、各子公司2013年財報因無負責人簽字而不能對外披露。以獨立董事為主的留守董事會敦促大股東及時提供資金支持,并提名新的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而大股東卻坐視不見,公司陷入嚴重治理風險境地,董事會以及高管團隊幾乎陷入癱瘓狀態,公司面臨極大的退市危機。
國恒治理“四宗罪”
公司治理風險是指由于外部治理環境以及內部治理結構與機制不完善而導致的公司治理偏離目標的可能性。治理風險不同于管理風險,當治理風險積聚到一定程度并爆發后,將對公司以及股東等利益相關者帶來致命性影響。
信息披露違規。2014年5月ST國恒發出公告稱:決定延期至6月30日前披露2013年年報、2014年一季度報。盡管公司爭取在6月30日前披露相關財務報告,但鑒于ST國恒目前治理架構癱瘓、資金緊缺、不肯簽字的董事會以及相關解決方案實施的不可控性等原因,定期報告可能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披露。ST國恒的子公司江西國恒上報的報表上盡管加蓋了公章,但缺少財務負責人以及法定代表人的簽字。新的大股東泰興力元原打算在披露2013年年度財務報告后再進行董事會改組,而目前相關責任人遲遲不肯在2013年度財報上簽字,為了規避責任而不肯委派董事長與總經理。
不僅年報不能及時披露,其他信息披露也瑕疵不斷。早在2012年9月份被法院受理、2013年3月已做判決的訴訟案例,一直到2013年8月份公司才對外披露。深圳福田法院的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原大股東國恒實業的控制人彭章才60%的股權不僅被質押而且被凍結,但公司并未進行公告。公司2012年轉讓北京茂屋股權取得的3891萬元收益也屬虛構。浙江金華市中院《民事調解書》涉訴事項以及江西贛州中院涉訴信息均未及時披露。公司2012年12月12日與無錫廣建投資公司簽署《花崗巖購銷合同》,也未及時披露。信息披露不及時、不真實,嚴重侵犯了股東的知情權。
募集資金去向不明。2009年,ST國恒為了修建羅岑鐵路,募集資金21億元,在投入12多億元用于3個項目的建設之后,目前僅有余額約1萬元,9億元資金不知去向。
后經證監會調查,ST國恒羅岑鐵路項目中,2009-2011年以及2012年上半年,分別有2.92億、4.95億元2010年以及4.955億資金未被實際投入羅岑鐵路項目。在證監會對此立案調查前,募集資金內部監管的主要負責人——時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財務總監以及董事長離職。作為募集資金使用監管方的副董事長曾直言:公司撥到鐵路建設項目公司的資金都簽過字,但沒有監督資金的使用情況。公司內部監管失控,相關責任人違背協議精神,銀行以及保薦人均未有效履行對募集資金的監管義務。
內部交易與操縱股價。董事長與公司實際控制人簽署多個內部交易文件。2014年5月公司對董事長、法定代表人離任審計時,當事人交出了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泰興力元與相關方簽署的《股票回購協議》(2013年7月簽署)、《股票回購協議之補充協議》(2013年12月簽署)和《委托管理協議》(2013年12月簽署)三份文件。
《股票回購協議》的甲方為中技集團、成清波、深圳市國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乙方為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補充協議》增加了丙方泰興力元;《委托管理協議》的甲方為泰興力元,乙方為成清波。江蘇新揚子造船法人代表任元林持有泰興力元70%股份,王東持有泰興力元30%股份并擔任其法人代表。成清波因欠債將1.8億股*ST國恒股票過戶至任元林控制的泰興力元,作為債權人的任元林向成清波提出了確保ST國恒“始終處于盈利狀態”、“必須確保2013年度盈利”、公司股票不得“連續3個交易日下跌,或跌至1.5元每股以下”等多項要求,并賦予成清波對公司的管理權,ST國恒與證券交易所、證券監管部門發生的所有申報、報告、承諾、信息披露等事項,應征得任元林控制的泰興力元先行同意。如今,作為“中技系”的控制人成清波也身陷囹圄,被中國證監會公開譴責,并規定5年內不能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訴訟與處罰不斷。2013年11月8日,ST國恒 “與中國銀行海門支行4000萬元票據糾紛案”二審終審敗訴,須向中國銀行海門支行對付票據款項4000萬元,對此公司未向公眾披露。針對信息披露違規以及巨額募集資金去向不明等問題,2014年2月24日ST國恒收到了中國證監會開具的《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對ST國恒前董事長、現任董事長、前任副董事長等13人開具了罰款以及相關市場禁入處罰的告知書。前董事長與董事、現任董事長以及總經理均給予警告并處罰30萬元;前董事長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現任董事長、總經理5年禁入證券市場;前財務總監給予警告并處罰10萬元;董事、前財務總監給予警告并處罰5萬元。對前財務總監、前獨立董事(三位)、現任獨立董事給予警告并均處3萬元罰款。
治理風險產生根源
缺少制衡的大股東、三會治理的無效、董事會的動蕩以及治理能力的低下、高管長期激勵的缺失,是導致公司產生嚴重治理風險的根源。
缺少制衡的大股東任意妄為。2007—2012年,ST國恒的股權結構由適度集中走向分散,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由42%降低到18%,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自2009年到2012年一直維持在13.81%的水平,股權制衡度則由1.36上升到6.87,2013年維持在2012年的水平。深圳國恒對上市公司形成了高度控制。股東大會會議出席率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相關系數高達0.96,股東大會幾乎為第一大股東所控制。
深圳國恒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債務纏身,其持有ST國恒上市公司的股票曾于2014年1月7日以及1月16日兩次被強制性拍賣。在1月16日的拍賣后,深圳國恒僅持有ST國恒0.21%的股份,泰興力元持有公司12.08%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深圳國恒作為大股東期間,憑借其控制權優勢實施亂治。2012年財報顯示,廣東國恒應付深圳國恒7422.04萬元貨款,但深圳國恒于2013年豁免了廣東國恒422.04萬元的債務,并與深圳茂華匯、廣東國恒簽訂了《債權轉讓協議》,深圳國恒將其享有的對廣東國恒的債權本息共計7000萬元,以7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深圳茂華匯。而實際上,廣東國恒鐵路物資有限公司在2012年年末取得了4.3億元的資金。子公司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債權債務關系令人質疑。
不僅如此,在深圳國恒作為第一大股東期間還有多起信息披露違規、募集資金去向不明、內幕交易以及高管違規等治理風險事件,同時公司2011、2012年連續兩年虧損,2013年預虧近3億。缺少制衡的ST國恒原第一大股東嚴重不作為,并且通過關聯交易剝奪公司以及股東利益。新的大股東泰興力元及其控制人無心致力于公司的發展,因涉嫌內幕交易、虛假陳述、侵犯上市公司獨立性、違規獲得上市公司股權、操縱股價、阻礙上市公司自查整改、阻礙上市公司定期報告如期如實披露、增加上市公司風險等八大罪狀而被董事會狀告。目前公司董事會敦促大股東及時提供披露年報的必要資金支持并提名董事候選人,但大股東卻坐視不管。
三會治理高成本、低效率。ST國恒股東大會以及董事會會議次數過多,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自2007年至2013年,除2009年之外,各年均有3次以及以上的股東會會議次數,其中2010年以及2012年年均5次,2007年8次。2014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于5月14日召開,8項議案僅有兩項通過,而ST國恒2013年度財務報告以及子公司中鐵(羅定岑溪)鐵路有限責任公司、江西國恒鐵路有限公司、甘肅酒航鐵路有限公司、廣東國恒鐵路物資有限公司以及中鐵(羅定)鐵路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度的財務報表均未審議通過。
除了股東大會低效之外,董事會也存在嚴重的效率低下問題。2007—2012年間,ST國恒年均董事會會議次數為16次,2012年為22次;以通訊方式召開的董事會會議年均12次,最高年份2012年為19次。如此之高的董事會會議次數,卻未能就CEO選任、公司經營、信息披露以及內幕交易等重要事項進行充分討論,董事會明顯不作為。監事會雖則年均高達4次會議,但對公司的信息披露違規、內幕交易以及董事會以及高管的不作為等行為均未盡到有效監管之責。
董事會過度動蕩。據媒體提供的信息,ST國恒第6屆董事會任職的起止時間是2005年6月19日到2008年5月29日。在此期間內,出現了2任董事長、3任副董事長、2任董事會秘書、2任董事會代理秘書;第7屆董事會任職期間,董事長、副董事長以及董事會秘書皆為2任;起止時間為2011年6月10日到2014年6月9日的第8屆董事會更是高度動蕩,9位董事會成員中,出現了3任董事長、2任代理董事長、1任董事會秘書、1任代理董事會秘書、6任獨立董事。進一步的觀察發現,這些頻繁波動的董事中,除了獨立董事辭職之外,多因違背忠誠與勤勉義務或違法違規而離職或者被限制進入證券交易領域。2014年以來,ST國恒原總經理年初辭職至目前已空缺近5個月;3月中旬原董事長辭職,董事長職位空缺近3個月。隨后,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均也陸續辭職,僅有5人的董事會在5月底任期屆滿而超期服役。
董事會治理能力不足。由于獨立董事對公司內外部狀況的把握有限,外加我國公司治理中非正式性制度的影響,獨立董事作用力量相對較弱,以獨立董事為主的董事會易導致治理行為的低效甚至無效。對ST國恒董事會而言,了解公司內情的董事與高管已經“跑路”,留守的董事既不了解公司的歷史問題,也沒有充分的資源支配能力。留守董事會僅剩下包括3位獨立董事的5位成員,兩名執行董事也是公司僅有的高管。董事長、董事會秘書、證券代表以及總經理職位空缺,董事會治理能力嚴重不足。董事會既沒有充分的專業知識資本,也沒有充裕的社會資本,就連審核年度報告信息所需的資金都無法保障。基于聲譽約束的獨立董事,盡管力圖盡職盡責,親自調查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譴責不作為的財務負責人以及法定代表人、多次呼吁大股東要承擔社會責任,但其作用力量甚微,連定期財務報告都不能按期披露。
董事激勵機制不健全。作為代理人的董事同樣存在“機會主義”動機,為了規避董事道德風險,需要建立有效的董事激勵約束機制,以協調董事與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尤其是股東的利益沖突,增強受托責任,促使董事關注公司的長期發展。而完善的董事激勵,應該是基于公正透明的董事及董事會業績評價基礎上的董事激勵水平與激勵結構安排,規避以權謀私的現象。公司2007—2012年間董事激勵水平年均增速度達41%,而同期營業利潤卻以年均95%的速度下降,2011、2012連年虧損,2013年預虧3億左右。公司高管薪酬水平與業績嚴重背離,業績快速下滑之下,公司高管薪酬卻逆向提高,員工與股東利益嚴重受侵。其根源在于未能制訂有效的薪酬機制,董事以及高管不持有公司股份,未能形成長效激勵機制。持股激勵的缺失,導致董事不是致力于公司的長遠發展,而是追求短期利益甚至通過違法違規行為謀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