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立團

股權轉讓是最為頻繁活躍的市場行為之一,合理暢通的股權轉讓能有效地促進公司籌資和資本流通、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實現股東投資目的。我國《公司法》也設專章和專節予以規范。然而,利益相關方往往對股權轉讓設置重重障礙并引起糾紛。
絕對禁止股權轉讓條款無效
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進行限制。一般情況下,《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規定為授權性規定,對有限責任公司而言,股東可以通過公司章程進行修改或補充。公司章程限制股權轉讓符合《公司法》保護股權自由轉讓和公司人合信賴關系及其它股東利益的立法目的,與法律規定并不相悖。
但是,有些公司會在其章程中規定,公司的股權不得轉讓。對于這類絕對禁止股權轉讓的限制措施,它們的效力如何呢? 絕對的禁止轉讓應當無效,其不應被法律所認可。
首先,這違反了財產的可轉讓性原則。股權作為一種財產,不應當喪失它的流動性。財產的可轉讓性體現所有者對于財產支配的權利,絕對的禁止轉讓將財產所有者的意志加以限制,不符合私法自由的理念。另外,絕對的禁止轉讓也不符合公司的基本性質。美國著名的公司法專家萊納·克拉克曼在《公司法剖析:比較與功能的視角》中指出,“股份完全自由轉讓性仍是商事公司得以區別于合伙以及其他各類型企業組織形式的基本法律特征。股份的自由轉讓使得公司在股東身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仍然毫不間斷地開展交易活動,并免遭常見于合伙、合作社或者其他互助組織中的成員退出投資而帶來的困擾。反過來,股份的自由轉讓又提高了股權的流通性,有助于股東實現多元化的投資組合。”
其次,出售股權是股東的基本權利。股東的權利有多種,也分為多個層次,出售股權是股東的一項基本權利。公司法制度必須為股東提供退出公司的機制,出售股權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權轉讓條件非常苛刻,導致股東在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轉讓出資時,事實上剝奪了股東的基本權利,應該認定無效。
再次,從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保護來看,股東既然想退出公司,說明其已經不愿意與其他股東繼續合作,至少相對于留在公司與其他股東共事,對外的轉讓更加重要。在轉讓股東心目中,公司人合性的基礎已經不再重要,因此沒必要仍然束縛在公司。非要有意退出的股東仍留在公司對于人合性的保護非但沒有好處,反倒有所損害。
變相禁止股權轉讓條款無效
有些公司章程雖未直接規定禁止股權轉讓,但通過其他條件和程序的設置,使股權轉讓不能實現,這屬于變相禁止股權轉讓自由,應認定無效。
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公布的一個案例中,被告某涂料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為外資企業。該公司章程規定,任意一方轉讓股權必須經董事會一致通過。法院最終認為,雖然該外資企業的章程規定股權轉讓必須經董事會通過,但是由于該規定與《公司法》的規定相悖,所以對本案各方當事人沒有約束力。
關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在我國《公司法》第三章中已經有明確的規定。《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此處,并沒有限制性的規定股權轉讓必須經董事會決議的程序。
股權轉讓需經董事會決議的程序,客觀上限制了公司法賦予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依法轉讓股權的法定權利,因此該規定不但與《公司法》相悖,而且完全不具有合理性,亦不屬于當事人可以自由約定的內容范疇。
該公司章程將轉讓股權改由董事會決議事項、并需一致通過,由董事來決定股東的權利,但對于不同意轉讓的董事并無承擔何種義務的規定。這可能會導致股東作為權利人卻無法處置自己權利的尷尬局面,同時使股權受讓人無法預測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據此,上海一中院認定股權轉讓需經董事會一致的條款無效。
行政權干涉股權轉讓無效
除了上述公司章程約定的禁止或變相禁止股權轉讓的情形,實際上還有一種禁止股權轉讓的規定,它不是來自于當事人的約定,而是來自于行政權力的干涉。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六條規定,“探礦權、采礦權不得轉讓”以及“禁止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但該法并未禁止礦業公司股權的依法轉讓。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某些地方和部門機械地理解法律規定,并進而以此作為禁止礦業公司股權轉讓的理由。在內陸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一些地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以及工商管理部門往往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禁止礦業公司的股東(或稱出資人)轉讓其持有的礦業公司的股權。更有甚者,對于轉讓股權的這種限制上溯到了其股東公司的股權,即禁止股東公司的股權變動。
即便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上海,亦有類似的限制股權轉讓的規定。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提高本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若干意見》(滬府發〔2014〕14號)明確,以具體項目獲取土地的工業、研發總部、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用地,需經出讓人(房地產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后,方可進行涉地股權轉讓。
雖然上述限制措施的出發點是為了落實和執行《礦產資源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但由于對法律理解出現了偏差,其實質上不但違反了《礦產資源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違反了《公司法》和《物權法》的規定。行政權力具有強大的支配力量和調控力量,其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傾向,因此必須納入法律制度框架中加以明確有效的定位、監督和制約,才能夠有利于實現法治狀態,促進和保障經濟與社會發展。因此,對于這只看得見的行政之手,除了舉起法律之劍,我們亦別無他途。
股權轉讓限制必須在股權的流動性、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以及社會公共利益這三者之間尋找平衡。那么,我們應該采用何種標準來確定對于股權轉讓限制的規定的效力問題? 答案是唯一的,即股權轉讓的限制必須具有合法性。此處的合法性是指股權轉讓限制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律的強行性規定,而非其他的如地方性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