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的
【摘要】鋼琴教學中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是長期以來都強調重視的一項訓練,也有很多對此的指導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能將指導理論充分運用于實際,抓住聆聽的本質去合理訓練,讓其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中能散發出應有的光和熱,是目前鋼琴教學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文章就這一問題提出見解,希望更好地促進聆聽教學的完善。
【關鍵詞】鋼琴教學;聆聽能力;訓練方式;音樂素養
鋼琴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需要傳遞美妙的聲音和浸潤人心的內涵,這些都必須有良好的音樂素養為鋪墊,而聆聽是鋼琴演奏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筆者在近10年的鋼琴教學中,總結了以下方式來幫助學生去學習抓住聆聽的本質,從而增加他們的音樂素養知識,有效提高其演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聆聽需要思考
鋼琴教學中聆聽訓練的本質是讓學生在演奏作品時能將思維和演奏行為相結合的運用。有思維才能將有效的信號傳人人們的大腦,產生指揮其演奏行為的思想。而思維來自于大腦的思考與反思,二者是相生相依的。筆者將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聆聽離不開思考
在學生開始一首新樂曲的練習之前,老師會進行示范,讓學生對作品有大概的印象,也會讓學生去“聽示范”。在這些行為中,筆者發現學生大多數時候所做到的“聽”是在盡可能地模仿示范,模仿是一種消極的、沒有思想的行為,是任何一個健全的演奏者都可以去做的。要讓聆聽最終成為富有思想的自我能力,必須引導學生在“聽”中去思考。
1.思考才有演奏作品的基礎
人的注意力是有選擇性的,在“聽示范”的有限時間內,學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聽到的所有樂曲信息,其注意力需要將聽到的信息進行挑選、回憶、整理和組織,才能將聽到的“瞬間”感知轉化為對演奏作品所需的最基礎認知,有了基礎才能繼續構建“上層建筑”。這一過程是聆聽中充滿思考最顯著的表現。
2.思考才能體現聆聽的價值
任何事物都有其表面現象和深藏的本質,比如每首樂曲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旋律、強弱和音色等等,這些都是直觀聽覺上帶給我們的感受,沒有思考就無法透過這些寫作手法看到作曲家想要表現的深刻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需要去構建學生的一種聆聽的理性模式,將作品特定的文化、背景、感情和價值引入其默默的思考中,獲得富有感悟的思想融入演奏中,使演奏能準確地傳達樂曲深意給聽者。因此,聆聽的價值取決于學生是否帶有理解地去邊聽邊思索。
3.思考才能達到聆聽訓練的目的
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認為,生物學理論沒有認識到“個體在一個環境中能夠恰如其分地行動,因為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做出推導,因為他們有信念、目標、目的以及其他指向他們感覺的目的性的狀態”。在鋼琴教學中,道理亦如此。在面對一首即將學習演奏的新樂曲,其音型特點、調性、節奏型等表現手法在學生聆聽示范中都能產生一定的印象,而這只是一種模糊性的概念認知,要把這些概念都轉化為精確的演奏理論,只有通過學生的思考來推論出與之相適應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大腦才能產生正確的行為命令指揮其演奏的運動肌肉。這一過程,最為直觀地反映了思考存在與聆聽的目的。
(二)聆聽中需要反思
聆聽不僅是細心地聽別人的演奏,還包括對自我演奏的聆聽。在學生練習某首樂曲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演奏技巧上或者情緒處理上的困難,他們常常會努力模仿示范演奏以克服這些難題。如:為什么某個樂段的音色、強弱或情緒處理與示范碟的演奏有所不同?為什么沒有事先想到用某種演奏技巧去演奏某個片段?等等。這些問題在學生的聆聽與自我聆聽中會不知不覺地存在其腦海中,卻也是一閃而過。因此,作為指導老師,應當將聆聽訓練作為一面鏡子,用比較認知的方式,讓學生聽到自我演奏上的不足和缺點后要產生反思,有反思才能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教訓,不斷進步,增長演奏知識和技能。
二、聆聽需要松弛的身心
筆者在教學中曾遇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聆聽一首作品時會問:“我怎么聽不到中間或者低聲部的旋律?”“為什么我感覺不到音色變化了?”等等。類似這樣的問題常常困擾著他們,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過分刻意追求樂句的修飾,讓身心都過度緊張,但卻失去了樂音應有的色彩。因此,解放學生超負荷的身心,才能釋放他們天生敏銳的聽覺,得到美妙的音響。
(一)放松身心才能完整聆聽
完整聆聽包括對作品旋律、節奏、音色、強弱、內涵等所有音樂元素的聽覺感知。當學生面對一首新的作品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地彈奏出來,他們常常慌慌張張地在進行每一項活動。在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下,其身心都游離于樂音之外,更談不上完整聆聽了。沒有完整聆聽就沒有清晰的思想,凌亂的意識會讓學生在強弱、速度、節奏的處理上想當然地產生微小變化,但聽上去卻是不對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越過心理的障礙,用寧靜的內心去聆聽每一個樂音,把身心都融入音符流動的空間,才能讓其得到最純粹的感知來指揮其大腦傳遞出正確的彈奏行為。
(二)放松去聆聽才能產生共鳴
在學習一首樂曲演奏的過程中,學生很多時候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在練習彈奏上,把自己滯留在一個狹小的空中“埋頭苦干”,這種緊張的練習讓他們聆聽樂音的知覺變得麻木了,也身心疲憊。因此,要讓學生靜下心來聆聽才能感受到每一個樂音在樂曲中各種細微的變化。比如將一個樂句中的音符緩慢地彈奏出來,每彈一個音符后都讓學生去細細體會它的音響對自己所產生的情緒上的影響是什么,以此類推地進行下一個樂句的彈奏。用這種方法慢慢地延伸到每個樂段和整首作品的演奏中,學生會感覺到每一個音符都比原來變得形象生動了,音響也比原來更動聽了,身心也會愉悅起來。通過松弛身心的引導去解脫學生,釋放自己的聽覺感受,才能讓他們對作品產生內心真正的共鳴,獲得更完美的演奏效果。
三、聆聽訓練的方式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聆聽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聽到”的知識更好地服務于演奏。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有系統和正確的聆聽方式。
(一)廣泛與針對性相結合的聆聽
為了讓學生完成對一首樂曲的詮釋,應該對這首作品做到針對性的聆聽訓練。在反復聆聽中找到作品的旋律線、律動和音樂感覺,全方位地對樂曲做有深度的聆聽分析,以獲得較為完美的演奏效果。而在某一首樂曲中能學到的知識量是有限的,聆聽訓練中必須讓學生廣泛地接觸各種音樂,不同風格的各類作品才能讓他們積累足夠的音樂知識,具備能獨立“分析”的聽覺能力,在今后去比較、鑒別和審視自己的彈奏。
(二)帶著“歌唱”去聆聽
人的聲音是屬于我們身體的一種樂器,演唱一首樂曲比彈奏起來更自然,更容易滲透進我們的身心,這種自身的能量是應該被合理利用起來的。比如在面對巴赫四聲部復調曲時,學生十分頭疼的是已經能非常熟練的演奏卻越來越聽不到各個聲部的存在了,這樣的“瓶頸期”給了他們無形的壓力。這個時候應該讓他們放下那顆急功近利的心,輕松地去彈一個聲部唱另外一個聲部,再依次彈唱另外的聲部,這種“合奏”的方式讓學生的意識被擴大到所有樂音的范圍中,當他們通過這樣的訓練再反過來聆聽自己的演奏時會發現,原本不清晰的旋律線和聲部層次感已悄然地刻入了他們的心中,沉重的心理包袱也隨之卸了下來。
(三)集體課的聆聽
每個學生對同一首樂曲的詮釋有共性也有個性,一味地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學習會讓他們固步自封,沒有理性的判斷。因此,把幾個學生集中起來,去相互聆聽對方的彈奏,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演奏有更客觀的審視,從聆聽別人的演奏中找到差距,彌補缺點。這種相互提攜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讓他們以更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鋼琴演奏的學習。
四、結語
鋼琴演奏的學習離不開聆聽素養的培養,富有思維的聆聽需要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高,才能推動學生演奏水平的不斷攀升。這種相互競爭的模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其綜合能力素養。因此,鋼琴教學中只要抓住聆聽的本質配以合理的訓練方式,就一定能讓學生“聽”有所感,“聽”有所知,“聽”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