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海燕
摘 要: 在實際高中物理教學中,從高一《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章開始就遇到一些關于經典力學局限性的問題,高三復習時也有此類問題。本文立足高中物理教學就經典力學的局限性問題做了初步討論。
關鍵詞: 高中物理 經典力學 局限性
經典力學的基礎是牛頓運動定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牛頓于1687年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在宏觀、低速、弱引力的廣闊領域,包括在天體力學的研究中經受實踐的檢驗,顯示出牛頓運動定律的正確性和經典力學的魅力。但是,再偉大的科學理論,也不會窮盡一切真理,經典力學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么經典力學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宇宙。
一、宇宙
1.經典的時空觀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關于時間,牛頓寫道:絕對的、真實的和數學的時間,由其特性決定,自身均勻地流逝,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又名延續;相對的、表觀的和通常的時間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論是精確的或者是不均勻的)對運動之延續的量度,它常被以代替真實時間,如一小時、一天、一月、一年。
關于空間,牛頓寫道:絕對空間,就其自身特性與一切外在事物無關,處處均勻,永不移動。相對空間是一些可以在絕對空間中運動的結構,或是絕對空間的量度,我們通過它與物體的相對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當做不可移動的空間。也就是說,時間自宇宙中均勻的流逝著,而空間就好像一個容器,兩者之間沒有聯系,也不與物質運動發生關系。
牛頓的時空觀與我們的經驗是那樣吻合,以至于我們會情不自禁地認為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太淺顯了,而探索“時空究竟是什么”似乎成了一個多余而天真的問題。
然而,在1905年的時候,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時空觀念。他指出,在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時,物體的長度即物體占有的空間,以及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甚至還有生命過程的持續時間,都與它們的運動狀態有關。這樣,時間和空間不再與物體及其運動無關而獨立存在了,世界在世人面前翻開了新的一頁。
2.愛因斯坦的時空觀
(1)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的俠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兩個基本假設基礎之上的。一是相對性原理,即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與選擇任何一個參照系無關;二是光速不變原理,即對任何一個參照系而言,光速都是相同的。
從這兩個基本假設出發,愛因斯坦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長度收縮,即運動物體在運動方向長度縮短;(2)時鐘變慢,即運動著的時鐘要變慢;(3)光速極限,即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4)同時性是相對的,即在一個慣性系中同時發生的事情,在另一個慣性系中測量便不是同時發生的;(5)如果物質運動的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相對論力學就變為牛頓力學,因此相對論比牛頓力學具有更普遍的意義。
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和統一性,是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思想。狹義相對論從數學關系上精確地揭示了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所謂孤立的空間和孤立的時間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愛因斯坦的這一新的時空觀由他的大學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MinkowskiH,1864—1909)做了重大發展。他在通常的三個空間坐標系以外,又引入了新的第四個坐標,從此人們才弄清楚,原來自然界的每一真實事件,都只能在四維時空連續區才能作出全面描述。
(2)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對于1905年提出的相對論并不滿意,因為其中只涉及了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參照系,而沒考慮到加速運動,所以并不完備。這也是今天我們稱它為“狹義”相對論的原因。1915年,愛因斯坦進而把相對性狀原理從勻速運動推廣到加速運動,完成了廣義相對論的表述。1916年,他寫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宣告了廣義相對論的誕生。
廣義相對論基礎的兩個基本原理:(1)廣義相對性原理;(2)等效原理。廣義相對論實際上是關于空間、時間與萬有引力關系的理論,它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時間隨物質分布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揭示了時空與物質的內在聯系。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指出,由于物質的存在,時間和空間會發生彎曲,萬有引力實際上是時空彎曲的表現。
對這兩種時空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后,我們再討論一下經典力學適應的領域。
二、慣性系和非慣性系
描寫物體的運動,可以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而任意選擇參考系。一個乘客在加速的火車車廂里行走,描述他的運動,可以用地面作參考系,也可以用車廂作參考系。但是,確定運動和力關系的牛頓運動定律,卻不是對任何參考系都成立。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通常是相對地面參考系研究物體運動的。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高中物理里做過的研究運動和力關系的實驗,都是用地面作參考系的。在地面上所做的許多觀察和實驗表明,牛頓運動定律對地面參考系是成立的。
那么,除了地面參考系外,牛頓運動定律還對什么參考系成立呢?
1632年,伽利略發表了《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他對于在船艙里觀察到的現象有一段生動的描述:“……船停著不動時,你留神觀察,小蟲都以等速向各方向飛行,魚向各個方向隨意游動,水滴滴進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東西扔給你的朋友時,只要距離相等,向這一方向不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雙腳齊跳,無論向哪個方向跳過的距離都相同。當你仔細觀察這些事情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運動是勻速的,也不忽左忽右的擺動,你將發現,所有上述現象都沒有絲毫變化。你也無法從其中任何一個現象來確定,船是在運動還是停著不動……”
伽利略的這段描述說明:在相對于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船艙里進行的力學實驗和觀測,與地面上的力學實驗和觀測,結果并沒有差異。這就是說,以相對于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作為參考系,牛頓運動定律也是成立的。
那么,在相對于地面做變速運動的參考系中,牛頓運動定律是否成立呢?
先設想有一輛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車廂,在車廂的桌面上放一個小球。相對于車廂參考系來說,小球保持靜止,小球所受的合外力為零,符合牛頓運動定律。現在設想車廂開始向右做加速運動,在車廂里觀測,小球將向左做加速運動,而小球并沒有受到其他物體的作用力,所受的合力仍為零。這說明:在相對于地面做變速運動的車廂里,牛頓運動定律不再成立。
在物理學中,把牛頓運動定律成立的參考系,稱為慣性參考系,簡稱慣性系。牛頓運動定律不成立的參考系,稱為非慣性系。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地面參考系通常可認為是慣性系,相對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也是慣性系。在高中物理中,我們一般以慣性系作為參考系。
經典力學在處理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問題時(如上面提到的各種宏觀物體的運動),是完全適用的。20世紀初,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改變了經典力學的一些結論。在經典力學中,物體的質量是固定不變的,而相對論指出質量要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m=■
式中m■是物體靜止時的質量,m是物體速度為v時的質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按照上式計算,在低速運動中,如地球以3×10■ m/s的速度繞太陽公轉時,質量的增大十分微小,經典力學完全適用。當速度接近光速c時,如速度v=0.8c時,質量約增大到原質量的1.7倍。這時,經典力學就不適用了。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研究深入微觀世界,發現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不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動性,它們的運動規律不能用經典力學說明。20世紀初期,建立了量子力學,它能正確地描述微觀粒子的正確性,并在現代科學技術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就是說,經典力學也不適用于微觀粒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經典力學只適用于解決低速運動問題,不能用來處理高速運動問題;只適用于宏觀物體,一般不適用于微觀粒子。
參考文獻:
[1]《高中物理》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
[2]《物理》必修加選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3]牛頓著.王克迪譯.《自熱哲學之數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愛因斯坦著,楊潤殷譯.《狹義廣義相對論淺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愛因斯坦著.趙崢,劉文彪編著.《廣義相對論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