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教學流派產生于19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其教學觀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然而,深入挖掘亦發現二者諸多方面的相異點:從課程設置看,要素主義以嚴密的學術性課程為主導而永恒主義則建立了以“古典名著”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從教學方法看,要素主義主張“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法而永恒主義強調依據不同學科、不同類型學生和學習的因材施教;從教學評價看,要素主義注重以高標準的考試為中心的終結性評價而永恒主義主張重過程而輕結果的形成性評價。只有厘清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作為兩個派別的主要區別,我們才能更好地從理論和實踐的意義上理解和運用它們。
【關鍵詞】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區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37-02 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作為近代西方兩大主要的課程與教學流派,其產生的背景、基本教學觀,課程觀、師生觀等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因此也同新托馬斯主義被人們稱之為“新傳統教育流派”,正因為如此往往有些教育工作者會把二者混為一談。故此,有必要對二者教育教學觀進行一些比較研究,以厘清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教育流派的差異,從而更好地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理解和運用它們。本文主要探討其教學觀不同點之比較,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課程設置觀
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在課程設置上都強調非直接經驗的人類的種族精華,系統的學科課程,共同的基礎課程等,但仔細考量二者亦有不同之處。要素主義所強調的共同要素是指什么呢?巴格萊在《為要素主義辯護中》對“要素”作了細致的闡述,他說:“對于要素,幾乎不存在什么疑問。記錄、計算和測量的技術一直為有組織的教育首先關心并非偶然,了解人類的過去,尤其以一個國家的歷史,至少很久以前就存在于普通學校的課程之中。”[1]即要素主義所提出的課程是久經歷史考驗的可以代表人類精華的,且亦為嚴密的、可測量和評價的自然科學為主的課程。“所謂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顯然不是同等的東西。他們的概括只在少數的情況下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被認為能做出可靠的預測。當人的因素參與進去的時候,不穩定性也就參與進去。”[2]由此,可看出要素主義雖像永恒主義一樣強調人類的精粹,但更偏重于自然科學課程,且要素主義的“共同要素”也不是一層不變的,他們提出:“大家所認可的要素一覽表已經擴展,并且將進一步地擴展。”[3]要素主義所提倡的精華課程更多是為了促進民族共同理解,推進社會的民主化。
“永恒”是永恒主義的特征,即指永恒主義的教育性質、目的、課程等的永恒性。那何為永恒主義所指的“永恒課程”呢?哪些課程屬于“永恒課程”呢?永恒主義者在他們的著作中給予了具體的闡述:“永恒學科首先是那些經歷了許多世紀而達到古典著作水平的書籍。一本古典著作是這樣的書,它在任何時代都是屬于當代的。其次,這些書是普通教育的基本部分,因為沒有它們,要想懂得任何問題或理解當代世界是不可能的。”[4]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古典名著是永恒課程的核心,且這些課程具有固定不變的性質。即使在中小學,永恒主義者所開設的讀、寫、算以及文法、拉丁文、數學等學科也是為學生進入大學能順利研讀名著服務的。換言之,他們建立了以“經典名著”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我們有了一種關于普通教育的課程,包括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名著以及讀、寫、思考和談話的藝術,還有作為人類推理過程最好典范的數學。”[5]并且我們亦可詳見永恒課程和要素課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它偏向于人文社科,因為永恒主義堅信只有像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古典名著才具有理智訓練的價值,且這些課程設置具有永恒的性質即無論在何種時代,何種地點都適用。永恒主義提倡的古典名著閱讀和學習對于當今這個過于功利的時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然而他們過于夸大名著課程的作用而忽視了自然科學等實用課程的學習顯得太過于保守,有復古之嫌。名著固然值得學習,但現代的科學技術知識課程亦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價值。
二、教學方法觀
誠然同時強調有組織、系統的學科統一課程,但二者在課程的實施即教學方法亦有莫大的分歧。要素主義者堅決反對杜威的“活動課程”和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指出那樣的課程實施法零碎且不能使學生學到系統扎實的基礎知識,“讓我們不要利用各種活動作為安排教材的借口……這是‘附帶的學習的理論推論下去的邏輯前提,一種完全一致的結果。”[6]要素主義極其注重課堂上教師的權威地位,是一個典型的“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擁護者,然而他們亦注意到學生自身發展的興趣,只不過這種興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慢慢建立起來的,或指后天培養的長遠興趣,而非天生的興趣。所以,他們認為最保險的教學方法便是講授法,老師單一的向學生灌述的方法。“由于發展的方法自身的局限性和采用過程中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在教育過程中,它實際上很少被單獨使用。盡管學生能獨立地進行概括和推理,有時甚至直接發現知識,但在教育過程的多數情況下,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必須由教師采取間接的方法(或稱教導的方法)來提供。”[7]由此,要素主義教育流派所推崇的教學方法乃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學法,在這一點上,顯示其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和局限性。
而永恒主義者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上顯得開放良多。由于他們繼承了古希臘理想主義的哲學思想,所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即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問答、談話來啟發引導學生發現古典名著的問題,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要素主義者非常重視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選擇,即根據不同的學科類別、學習類型和學生差異選擇不用的方法施教。艾德勒在《兒童教育建議:教育宣言》中提出了三種不同知識領域相對應的不同學習及教學模式:“在知識的獲取這個領域中常用的教學模式是“教導式”或者“講述法”;在技能的發展所使用的方式通常是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的訓練、練習,這一欄是基礎教育的主要部分;在理解的擴展方面相對應的教學模式則采用蘇格拉底式的“產婆式”即詢問法和討論法來喚醒學生的創造力的想象和智慧。”[8]同時赫欽斯在他的《普通教育》一文中指出:“應當予以鼓勵的各種變化,不是在內容方面,而是在方法方面。考慮到個別差異的情況,除了考試的科目以外,應準備取消一切必修科目,并允許學生在他看來已準備好這樣做的任何時候學習它們。”[9]可見,永恒主義強調依據不同學科、不同類型學生和學習的因材施教,以達到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建構知識的目的。
三、教學評價觀
由于二者在人才培養觀、課程設置觀和教學方法觀等方面各抒己見,決定了要素主義和永恒主義教學評價觀亦有所不同。永恒主義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且在人才培養觀上提倡通才教育和終身教育,故此他們的教學評價觀往往偏向于形成性評價即注重過程而不在結果,其評價觀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學評價觀相類似。艾德勒曾經說過:“只是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而不去訓練,不去討論,學生可能成為記憶機器,能夠通過提問和考試。但是,檢查一下他們的心智,你將發現,通過記憶所知道的東西,他們并不理解。”[10]據此表明永恒主義是反對呆板的機械考試制度,認為那樣只是測試學生的死記硬背能力,并不能真正的促進學生理智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要對學生的多方面進行考察,而不僅僅是記憶能力。因為學生要獲得終身教育的能力,必須擁有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所以說:“永恒主義的課程與教學評價并不是單純地對一個人某一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而且也不是簡單地看結果,他們更注重的是對過程的評價,對學生綜合能力以及行為的協調性做一個理性的判斷。”[11]
而要素主義基于學術性、嚴密性課程的主導地位,強調必須加強嚴格的終結性評價。要素主義者嚴厲地批判當時美國教育放棄了歐洲式的學術標準,同時也放棄了作為升學條件之一的標準化考試,認為這樣做的后果不堪設想。巴格萊曾嚴肅地指出:“如果教育放棄嚴格的標準,對于學習所必須的努力不提供有效的鼓勵,那么許多人將虛度在學校的12年,不過發現自己愚昧無知和缺乏基本訓練日益除處于嚴重不利的困境。這簡直無異于把小孩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12]要素主義者堅持認為嚴密的考試可以測試和甄別學生的學業成就能力,且具有激勵、引導和反饋的作用,其作為一種學校的評價方式絕不能荒廢。此外,要素主義主張高標準,嚴要求,并不能因為課程的難易程度而降低標準。這種高標準的學習要求必須需要培養高素質的教師去實現。科南特提出:“提高評定成績的標準,應嚴格執行留級制度,勸那些沒有能力繼續學習學術性學科自動放棄其學習,要求改革師范教育制度和教師資格制度,提高教師培養的學術標準。”[13]綜上所述,要素主義者把高標準化的測試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業成就能力的唯一指標未免太過絕對化,亦凸顯其教學評價觀的單一和保守。故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和研究中應科學地理解和運用它們,避免理論與實踐的混淆。
參考文獻:
[1][3]巴格萊.要素主義者的綱領[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8.
[2][6]巴格萊.要素主義者的綱領[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1-155.
[4]赫欽斯.普通教育[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7.
[5]赫欽斯.普通教育[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11.
[7]王天一,單中惠.編.外國教育家評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74.
[8][10]艾德勒.兒童教育建議:教育宣言[G]. 王承緒,趙祥麟,編譯.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5-260.
[9]赫欽斯.普通教育[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3.
[11]吳杰,主編.外國現代主要教育流派[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90-91.
[12]巴格萊.要素主義者的綱領[G].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60.
[13]張斌賢等.西方教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67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