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貞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93-01 課堂教學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視野,開闊學生眼界,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延伸與完善。讓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牽手同行,將課堂小天地,變為天地大課堂,為此,濃濃的書香伴著學生成長的腳步走向自信,走向成功。那如何做呢?
一、課前補充閱讀
教一篇課文,最理想的境界是把學生迅速帶入課文。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頭”首先要開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習李白詩《贈汪倫》導入時,我就要求學生閱讀故事《汪倫請客》,故事講了涇縣農民汪倫十分好客,他仰慕李白的才華,欽佩李白的豪情,想請李白來做客,又怕李白不來,于是就寫信“騙”李白說涇縣有“十里桃花”(其實是桃花潭),還有“萬里酒家”(其實是姓萬的人開的一家酒店)。這個故事,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 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詩意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在上《燕子專列》前,我讓孩子利用課外時間去查閱有關燕子的一些生活習性,上新課時,我讓學生進行交流,其中的一位學生告訴我:“老師,我從找資料中得知燕子是一種益鳥,它能幫助人類捕捉害蟲。小燕子的食物大多都是蚊、蠅、蛾等害蟲。它的吞食量很大,一直燕子每天能吃成千上萬只蚊子,對人類有百利而無一害,在自然生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城市中起著美化環境、消滅害蟲的重大作用!”這位同學剛坐下,別的同學又舉手了:“老師,我還知道在新疆,燕子有七種,有雨燕目、雨燕科的樓燕,雀形目燕子科的家燕、巖燕、灰沙燕、金腰燕和白腰燕、毛腳燕。其中,城市中最常見的是樓燕和家燕。樓燕的體形較大,飛得很高,飛行速度很快,全身黑色,發金屬光澤,鳴聲十分響亮,它喜歡在亭臺樓閣古建筑物下做巢,古畫中樓閣旁的燕子就是它。家燕體積較小,上身為發金屬光輝的黑色,頭部栗色,腹部白或淡粉色,飛得較低,鳴聲較小,多以居民的室內房梁或墻角做巢穴,最喜歡接觸人類。”通過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了,下課了,同學們還出了一起燕子專刊,孩子們高興極了,沒有找到資料在課外的時間紛紛向找到資料的同學學習、了解情況。極大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二、課中擴展閱讀
為了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學中應適時、適度讓學生閱讀課外閱讀,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擇書能力,能使學生進一步課文內容的加深、理解。如在學習《詠柳》這首詩時,可以再補充兩首寫春天的詩,讓學生閱讀時互為對照,這樣可以讓學生理解詩人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春天的。整合教材也更能使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因此,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文章所寫得內容或表達的情感,有些使他們難以理解,為此,我采取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是冷眼旁觀做局外人,而是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在上《燕子專列》這一課中,有一位同學提出“為什么燕子要從南方飛回北方呢?”當時我并沒有把問題的答案直接給他,而是引導全班同學通過查資料并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天上課,同學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有的同學說:“春天來了,北方就暖和了,燕子當然還是要飛回北方去的。”有的同學說:“可是北方的春天并不比南方暖和,你看,現在北方的有些城市還下著雪呢!難道燕子它們不怕冷嗎?” 同學們紛紛用它們收集的資料來論證自己的看法,場面絕不亞于辯論賽。最后一位同學的反饋使大家啞口無言:“ 因為燕子是候鳥,候鳥是根據氣候的變化來尋找合適的環境,這樣才能比較容易地找到食物,來撫養幼雛。這種從南方到北方,又從北方飛到南方的現象,叫‘遷徙。候鳥‘遷徙時總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因為這種隊形在飛行時最省力。”當同學們佩服他這些知識從哪里來的時候,他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這是從科普類書籍中查閱到的。能讓孩子在課中擴展閱讀,了解知識,學習知識,這不是學習的目的嗎?
三、課后延伸閱讀
在一篇課文快要教完的時候,我及時推薦與課文所學內容相關的讀物,或者主題思想相同的讀物,或者寫作特點相似的讀物,充分利用自讀課文(自讀課文的文章與課內文章有著上述的聯系)。當然,推薦的讀物也可以是自讀課本之外的。例如:我在上完《慈母情深》后,我引導學生去閱讀作者梁曉聲的其他作品,加深對作者那種小心之舉,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寫讀后感。在上《亡羊補牢》后,我讓學生去書店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讓學生充分體會在寓言中的小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上《太陽》這課時,我讓學生閱讀一些天文知識書籍,讓學生感受到宇宙的奧秘,激發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極大興趣。在上完《她是我的朋友》,我讓孩子們去查閱有關血型的資料,并寫出自己讀后的感受。在上完《趙州橋》后,有的同學介紹了家鄉的浮橋,有的同學介紹村里的石燈橋,我借此機會讓他們閱讀課外還見過哪些比較特別的建筑,閱讀的興趣由此引發。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每一個同學沐浴書香成長,在濃郁的書香中拓展視野、完善觀念、涵養性情、增強能力,打好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