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新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每天上學、放學都是車接車送。更有甚者,家長幫幼兒拿著書包送進教室。如此嬌慣的孩子從進入學校后,就從家中的寵兒變成了班級群體中的一員。在幼兒與教師的接觸中,形成了人際關系:從周圍人身上感到對自己的關愛比家長少;從以自我為中心向班級一員發展;會遇到失敗,要學會協調各種關系與競爭。
這些環境變化使幼兒感到不適應,從而使他們產生心理障礙。尤其是新入學的學前幼兒:哭鬧、滿地打滾、自己獨處等,這些是教師要面對的問題。幼兒的交往受生理、心理、年齡所制約,他們不會分析一些行為的對錯,因為幼兒對事物的價值觀尚未形成,盲目的敬佩與模仿危害很大。因此,教師要創設情境,發展幼兒的個性,讓他們在創新中成才。
一、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1)讓幼兒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如有家庭困難的幼兒,看到別的小朋友每天帶玩具、小食品,總流露出羨慕的眼光,我觀察到這一細微的變化后,及時組織開展了以“養成勤儉好習慣”活動,使幼兒了解到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零用錢,養成不吃零食、不亂花錢的好習慣。我還與家長配合,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自己疊被子、刷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2)適當提出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要求。如個別幼兒在室內或走廊上大聲喧嘩,有些幼兒也跟著學起來,我就教給他們手指操——《幼兒文明行為歌》:上下樓靜悄悄,不吵不鬧不奔跑等來規范他們的行為。
(3)采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如入廁時隊前的幼兒抬腿就跑,后面的幼兒也跟著跑,我就要求他們走路要學小花貓,腳步輕輕靜悄悄;有時幼兒坐在椅子上東倒西歪的,就鼓勵他們要像小松樹一樣挺直。
(4)樹立榜樣,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受到積極的影響。教師在師幼關系中占主導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事事處處為幼兒做榜樣。因為榜樣的作用有著巨大的感染力、說服力,它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每天我早早到校后就把班級打掃得干干凈凈,同時告訴孩子們要保持室內的整潔、干凈。要求孩子們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如每天到班級把脫下的衣服疊好放到指定的地方,孩子們也照著我的樣子去做。這樣,我以實際行動來贏得孩子們的尊重,同時也使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二、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教學中不失時機地針對幼兒的個性因材施教,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和勇氣,促使幼兒的個性品質健康發展。如我班有個特別淘氣的男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照看,每天總是臟兮兮的,在班級不是碰這個小朋友,就是碰那個小朋友,上課不是撕本子,就是鉆到桌子底下,孩子們都不喜歡他。但是他很聰明。有一次,他舉手發言,回答問題聲音很洪亮,我就走到他的面前,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老師就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要是再遵守紀律,和小朋友好好相處,你就是最棒的了!他盯著我看,然后點點頭,端正地坐好。以后,每到他坐不住凳子時,我就及時走到他的跟前,摸摸他的頭或提問他,只要他稍有些進步,我就及時表揚他、鼓勵他,漸漸地他的臉上有了自信,也愿意和我說悄悄話了。同時,孩子們也都愿意和他玩了。由此可見,教師在工作中應因材施教,這樣才會使每個孩子不掉隊。
(2)教學中堅持以鼓勵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如有一次,班級一個小淘氣包,趁我不在,就拿著教鞭學著我的樣子大聲嚷嚷。看到我進來后,他馬上放下教鞭跑回座位。我對他說:“你學老師學得很像,很有模仿天賦,但你的大聲叫嚷的行為不可取……”我又問他:“老師說得對嗎?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改的。”同時,教師還要為幼兒體驗成功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如在繪畫“秋天”時,我先讓幼兒大膽講述秋天的美麗景象,再引導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創作并繪畫或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
三、鼓勵幼兒的競爭意識,減少競爭的負面影響
適度的競爭是激勵幼兒們積極向上的動力,但也會使孩子們產生緊張、不安、失敗感。如果教師不加以正確引導,則會變成挫折,以致產生嘲笑、攻擊等一系列嫉妒行為。
“失敗乃成功之母。”在孩子失敗時,教師要幫助幼兒查找失敗的原因,引導幼兒學會自我調節情緒。同時,教師要教育幼兒通過與同伴的競爭,獲得熟悉自己能力的機會,促使自己找尋失敗的原因。如在故事表演和繪畫、跳繩比賽中,幼兒因沒有獲得名次而情緒低落,這時教師就要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幼兒總結經驗,學會自我安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并樹立自信,鼓勵自己:下次我一定行!教師對幼兒要傾注愛心,關愛信任幼兒,走進幼兒中間,與他們交朋友,做他們的知心朋友、良師益友。
總之,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因此,作為教師,只要做個有心人,把愛灑向每一個幼兒,就能讓幼兒在創新中成才。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