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旭
[摘要]我們在進行把握和演唱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時,既要考慮到如何能夠表現歌曲的地域特點,還要考慮如何能夠將其走出地域和語言交流的限制;既要讓更多的人欣賞和認識,也要兼顧方言在表現地域特點時的重要作用。如果完全采用方言進行演唱,只有當地人能夠聽懂接受,勢必就會造成作品傳唱以及對歌曲藝術文化理解上的障礙。因此,尋找和發現方言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價值體現,總結出方言在演唱中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民族聲樂;方言;地域特點
當我們把握和演唱一些從傳統民歌發展而來,或是經過作曲家加工整理提取當地民歌元素進行再次創造的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時,主要應當采用現今全國流行的普通話,按照普通話的發音、咬字規律進行把握和演唱,為了避免造成整首歌曲缺乏地方風格特點,在演唱時不妨將個別字詞或樂句依照當地語言發音,咬字習慣,采用方言進行演唱。主張在同一首作品中以普通話演唱為主,使用方言進行裝飾性、突出其地域特點的演唱。
一、歌唱語言與方言的關系
方言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圍內,有著相同生活習俗、思想、感情、文化背景的人們在進行交流、傳遞信息時所采用的一種工具。方言最大的特點是它的使用和流通有其局限性,即一種方言只能在某一相對穩定的地域范圍內交流使用,超出這一地域范圍便會有可能產生交流上的障礙。從本質上說,民歌同樣也是特定流傳范圍的群體中一種特殊交流手段。在某些方面它與方言類似,緊密地聯系著同一地區的人們,并且從思想、感情、文化、習俗、心理素質等方面都對人們起著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全國不同地區南北方言的存在與使用,才會有南腔北調、風格各異的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民歌,匯集成地域特點突出、演唱形式多樣“歌的海洋”,成為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寶貴財富。
因此,在演唱中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方言和普通話語言的平衡,方言的運用是體現作品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也是表現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民族文化和歸屬的一個因素。而普通話是我國各民族間的標準語言,其流通性和使用程度的廣泛性是方言所不及的。演唱時普通話的運用促進了作品在全國范圍內的傳唱,使得民歌流傳的廣泛性大大增強。
二、方言在演唱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中的作用
表面上來看,方言似乎對演唱所起作用不是那么明顯,因為我們在演唱藝術歌曲或一些帶有綜合風格的創作歌曲過程中很少遇到關于方言的把握使用。但在演唱傳統民歌或由傳統民歌創作改編了的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采用或借鑒方言進行演唱的情況,因為民歌的產生就是伴隨方言的產生而來,民歌是在方言中成長,它的存在和傳播依賴于方言的占有空間。同樣脫胎于民歌經過作曲家改編創作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方言的使用也是其作品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得以體現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唱好一首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如果不對當地方言,即當地人的吐字發音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是一味地強調完全按照普通話的發音咬字去把握和演唱,那樣恐怕是很難將作品的地域特點表現到位。
三、具有代表性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分析
如大家所熟知的,發源于我國西南地區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就是一首很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槐花幾時開》語言詼諧,很有地方語言特色。演唱時四川方言與普通話結合使用。如作品中的“樹、手、舍、娘”演唱時要分別按照四川方言唱成“su/sou//se/liang”,此外作品中對于方言中襯詞的使用也是演唱時值得注意的。如第十一小節處開始的僅一個“哎”字,將姑娘聽到母親追問時所表現出的慌張情緒與連忙思考對策的情景表露無疑。在演唱時一定要注意對于聲音力度的控制,不易過強,而應使聲音婉轉、柔和。我們在演唱和把握這首地域特點比較明顯的作品時,一定要將作品的演唱風格表現到位,對四川地區的方言與民族性格要有所了解和研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果不在作品風格和歌唱語言的選擇應用上下一番功夫,那么想要將作品演唱到位是很難實現的。
有鑒于以上說明,在考慮歌唱語言與方言關系的把握時,筆者以為:方言的使用對于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把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將方言恰當地運用到具有地域特點民族聲樂作品當中是表現作品地域特點的一個重要手法。但是如果我們在演唱時整首作品完全采用當地方言進行演唱,勢必又會造成與其他地域觀眾交流上的障礙,從而影響作品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和流行。有鑒于此,建立在方言基礎上,通過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田間地頭即興創造,完全采用方言進行演唱的民歌,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原生態民歌,我們在演唱這一類作品時所面對的聽眾可能來自全國各地,并且聽眾有可能對這一地域方言并不了解。這就需要演唱者在了解和掌握方言的發音特點和語言習慣基礎上,可以先采用方言進行演唱,然后在展現出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前提下再采用普通話進行演唱和把握。這樣一來,既能從語言風格上展現民歌的地域特點,又能照顧到欣賞主體的接受、理解能力,從而更加有利于某一地域特點的民歌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和流行。
在采用方言進行演唱過程中,遇到不好懂,聽不懂的個別字詞時,也可以進行適當地改動,但這種改動是以不破壞原有地域特點為前提的。這樣一來,既能照顧到作品的風格和地域特點,又能使作品走出地域范圍的限制,從而能夠讓更多人認識、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內涵,也更加方便作品在全國范圍內的流行和傳播。比如,我們在演唱和把握《趕牲靈》這首具有陜北信天游民歌風格的改編歌曲時,其中第二段歌詞當中的“牲、人”以及第三段當中的“我、路”,在演唱時為了突出其地域特點,應當借鑒和使用當地方言吐字、發音情況,分別唱作“seng/reng”和“e/lou”,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表現作品地域特點和風格。
演唱中方言一旦把握和運用得當,往往就會使整首作品風格鮮明、地域特點突出。也就等于找到了把握具有地域特點的民族聲樂作品風格特色的關鍵。作為民族聲樂演唱的學習者,在學習和演唱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不同地域、各個民族聲樂作品,這就需要我們要盡可能地去學習和了解我國不同地域的方言的語言特色及發音吐字特征,然后將其合理地運用到作品的把握和演唱當中,用以體現不同地域特點、不同民族的思想感情和風格,從而更加完整地展現作品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