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93-01 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階段對教師的專業提升、對課堂有效教學的探求空前的關注。以聽課、評課為主要方式的校本研修活動在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也看到了研修給教學研究帶來的良好氛圍,但是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在學校聽課、評課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在大部分學校,尤其是一些農村小學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本身的態度不端以外,還因為在廣大基層還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聽課、評課研究方法。
鑒于此,我所在的學校提出了“課堂工作坊”的校本研修制度,以此為抓手試圖改變教師的行走方式,實行“問課—觀課—議課—品課”一體化的校本研修制度。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中我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討論。
一、確定觀課主題
“觀”是看,而“察”則是分析研究。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感性認識活動,屬于認識論范疇,非生理學范疇的概念。所以它遠遠高于日常觀察。從這一點來說,既然是主動的“觀”而非被動的“聽”,那么目的的指向性就要更強。以下是我們學校教研組根據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選擇的觀課的部分主題:
主題一:關注課堂傾聽(包括教師傾聽和學生傾聽)
主題二:低年級課堂中數學游戲的應用策略。
主題三:大班額下學生的參與度。
主題四:從算理走向計算法則。
只有確定了主題,老師們在觀課前才能有針對性的查找資料、學習理論;觀課時才能夠有的放矢,議課時才能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有理有據的對焦點問題探討。
當然在主題的選擇上也是有講究的,可以是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老師們課堂中困惑的問題;平時爭議得比較多的問題;老師們容易忽視的問題等等。總之這些問題必須要真實來源于一線。
二、針對主題備課、上課
研修主題確定后,實驗教師就開始備課、上課。可以是備課、教學設計、上課一人完成,多人觀摩;也可以是同課異構,有助于實驗者對課的設計、研修主題進行對比,便于發現優勢和不足。比如說我們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中匯報形式”這個主題進行研究時,老師們對是整個小組到前面匯報效果好,還是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效果好產生了分歧。針對分歧,我們選擇了讓兩位教師進行相同的教學設計,只是在小組匯報環節有所區別,進行了同課異構的嘗試,課后的討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師們對小組匯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上課教師在提前得知主題的情況下,必須要根據主題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也就是備課要為研究的主題服務。比如說“低年級課堂中數學游戲的應用策略”這個主題,備課前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比較適合研究這個主題的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中也要突出“游戲的應用”。這樣的課才有東西可以研究,才有探討的價值。
三、實施觀課
觀課又稱“課堂觀察”,是一種科學觀察,是觀察者本著一定的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對教室中“教”與“學”發生相互作用過程進行觀察,包括教與學的活動形式、內容、結果,并做出必要的記錄。我們所采用的是現場觀察和錄音、錄像等非書面材料觀察相結合的方法。
我們所倡導的觀察不是授課者“教案的翻版”,而是針對本次研究主題有側重點的記錄。為此我們專門設計了觀課表,在表中根據主題選擇觀察工具,確定觀察方法,并實施記錄。我們常用的觀察工具除了紙、筆等常用的之外,因為主題的不同還有時鐘、錄音錄像設備、表格、問卷等。記錄的方法也因對象的不同有:選擇性逐字記錄、座位表法、檢核表法、廣角鏡等。
下面我就舉出我們已經嘗試過的幾個例子作具體的說明:
例1:主題:課堂中教師提問的技巧水平。
觀察工具:錄音或錄像。
記錄方法:檢核表法。(附表)
教師提問技巧水平檢核表
例2:主題:學生課堂傾聽的有效性。
觀察工具:紙、筆、時鐘。
記錄方法:以座位表為基礎的記錄。(又稱為SCORE技巧)具體的步驟如下:
(1)向班級教師索取座位表,并重新畫一張在觀察時易于記錄的簡表。
(2)標上能反映每個學生特征(性別、學習等方面)的符號,特別是重點觀察的對象。(如果觀察的學生人數眾多,備課組內的教師也可以分工合作,比如一人觀察一個學習小組。)
(3)用圖例來說明要觀察的行為,如“A”表示在學習中,“B”表示進退兩難等。
(4)到教室選擇易于觀察的位置就座。
(5)進行第一次觀察時,如果學生處于學習狀態,那么在方格中用A1表示。
(6)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一次(可以是3-4分鐘)也可以根據教學的環節設計來確定時間。
(7)在表格的某一個角落標上每次觀察的時間。
當觀課教師利用這些量表真正沉下心來觀課時,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思考深度都會有所增強,在后面的交流議課中也會素材豐富,有根有據。
四、議課、品課
這是“課堂工作坊”的核心環節,前面我們所做的工作都是為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能有理有據地記錄課堂效果的真實情況。我們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1.要有講真話的學習態度。2.要有接納他人意見的交流意識。3.要有共同擔當的分享心態。4.要有共同成長的援助情懷。
同一個主題我們可能要反復進行多次觀課、議課,才能使老師們達成共識。比如,“對話的有效性”,教師對什么時候對話、怎么呈現對話、師生課堂對話的比例、對話的情境設計等評價指標實現了標準的統一。
但同時我也感覺到在這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很多專業科研知識的支撐,需要有這樣的一個或幾個“領頭雁”,才能讓我們的研究更科學、更專業。相信再通過幾年的“課堂工作坊”的運作,老師們一定會在觀課、議課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促進自我專業化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大偉 《教育與教學研究》雜志 2010520《觀課議課的文化觀念》
[2]張仁賢主編《教師如何觀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