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賀心 李銘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 湛江 524088)
【摘要】自新一輪的“課改”以來,各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美術課堂當中悄然興起,更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更著重發揮學生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而美術鑒賞課是一門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課程,在美術鑒賞課上,我們更應該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基于此,本論文著重通過真實的課堂教學進行觀察,分別對兩個班級采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對比,從理論和實際兩個維度說明“‘主體式教學在美術鑒賞課上更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人文情懷。”“經驗式”教學向“主體式”教學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經驗式”教學“主體式”教學美術鑒賞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209-02 一、“經驗式”教學與“主體式”教學的內涵厘定
“經驗主義認為,知識是人類經驗的總結,感覺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標準和方式,強調課程教學的活動性和知性的統一,使知識論和教學論或者源于或者歸于人是經驗的產物。”基于經驗主義對教學、知識來源的把握,筆者把“經驗式”教學理解為教授者在講授過程中,通過對前人的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進行概括與總結,把自身在長期學習過程中所積累沉淀的學習經驗或學習成果經加工后融入到講授的內容中,向學習者傳播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主要以講授法體現于教學當中。“經驗式”教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自古以來,教授者更傾向于通過講授法向學習者傳遞經驗和交流思想,它不僅有利于教授者通過循序漸進的敘述、描繪等方式來傳遞信息和知識,也有利于學習者在短時間內接受信息量大、內容量多的知識,有一定的學習效率,因此,這種教學方式為多數教育者所采用,亦沿用至今。然而,隨著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驗式”教學逐漸出現各種弊端,其過于強調教授者的地位與作用,忽視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單向反饋的結構,它的表現形態就是記憶水平的教學”,因此,在“經驗式”教學指導下,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多的是以識記、再現教材的方式呈現出來,對知識缺乏理解與思考,更忽視了學生本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逐漸表現為“澆灌式”或“填鴨式”教學。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顯著變化,由“經驗式”教學引申而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地向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雙向合作、共同進步的教學模式轉變,這為“主體式”教學的誕生起了奠基作用。
“主體式”教學并非是單一的教學方式,它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習者的潛能和內在價值,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或對話、或討論、或探究、或合作等)促進學習者進步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既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強調師生之間的雙邊交往,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想學”的方向轉變。美術鑒賞課是一門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教授者不僅需要引導學習者獲取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去感受、發現與升華,培養學生欣賞、分析抽象藝術作品的能力,讓學生養成探究的態度和習慣,慢慢地形成探究的技巧和技能。而單純的“經驗式”教學在美術鑒賞課中難以取得這樣教學效果,因此,在美術鑒賞課中,“經驗式”教學向“主體式”教學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二、“經驗式”教學與“主體式”教學在美術鑒賞課中的實施現狀
美術鑒賞課是一門選修課,大部分的學生來自于非藝術類專業,對美術這一藝術門類知之甚少,因此,他們在欣賞抽象藝術作品時,大部分學生都帶著一臉的茫然,不知所措。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我開始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調整、再反思、再調整。因此,在本學期的教學當中,我主要采用大畫家彼埃·蒙德里安抽象藝術作品《灰色的樹》為教學素材,對兩個不同的班級,我采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一種為傳統的“經驗式”教學,另一種為“主體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1.“經驗式”教學
彼埃·蒙特里安抽象藝術作品《灰色的樹》
圖 一圖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