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緒文 李賀勤
【摘要】提高種業人才應用能力,已成為高等農業院校種業人才培養關注的焦點。圍繞中國現代種業人才需求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目標,青島農業大學進行了種子領域課程的教學改革嘗試,開設了全校性選修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今后中國應用型特色種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入改革創新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種業全校性選修課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青島農業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工程課程建設研究項目、山東省“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專項經費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編號:20130300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242-02 隨著種子產業迅猛發展,種業以成為我國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加強種業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滿足種子產業化市場化需求至關重要[1-3]。近年來,青島農業大學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貫徹落實《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關于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實施意見》文件精神,積極申報并成為了山東省首批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4]。特色名校工程建設以來,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種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準確定位,特色發展,在種業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我們認為種業人才的培養不應該局限于種子科學與工程及其緊密相關的專業,而應該面向所有的學科,普及種業知識,促進學科交叉,全面提升種業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下面僅從課程建設視角,談一談我校在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的幾點體會。
一、開設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的必要性和意義
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更是提高能力、培養素質的主要載體。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加強教學質量建設,是高等學校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選擇[5]。據初步調研,目前國內農業及相關院校在全校開設種子領域選修課甚少,主要為種子專業必修課、種子專業選修課。這可能歸因于,我國種子學科的課程設置主要圍繞著我國種子產業化工程的五大系統、15個環節來考慮,偏向應用性、專業性。我們認為開設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在有效促進應用型特色種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首先,“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發展的先導產業,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6]。通過全校性選修課可給全校學生普及種業知識;其次,種子是科技最重要的載體。通過全校性選修課可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將自身專業知識滲透到種子科學的各個方面,利用種子作為其專業科學技術的依托,進而發揮作用;再之,種子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先導和重要部分。種子現已成為世界農業競爭的焦點,種業產業化離不開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熱愛種子科學的優秀人才加盟;最后,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程體系建設為“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重應用、高素質”的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大學生培養平臺主要局限于同學科、同學院,各學科間交流不暢通,跨學科、跨領域人才培養很難實現的難題。故在高等農業教育中對種子領域的知識推廣普及,讓更多的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了解種子科學非常必要,同時希望他們通過學習,今后為我國種業現代化做貢獻。
二、開設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的作用
目前我校已經開設的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課程主要有種子檢驗原理與技術、種子生產技術、種子加工工藝,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發現利用全校性選修課平臺開設種子領域課程在促進與其他學科知識交流融合的同時,也為學生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研究、學術交流、知識應用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特別是在學生寬厚知識基礎的形成、應用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課程內容豐富多樣,突出教學內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啟發性,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擴大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種子加工工藝”課程為例,首先回顧種子產業(特別是種子加工產業)發展歷史,讓學生了解種子產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其次介紹本課程與“種子生產技術”、“種子學”等課程之間的知識背景,使學生對課程間的聯系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最后根據教學大綱對相關知識點進行逐一講授,說明種子加工是提高種子質量,實現種子商品化、標準化及科技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是種子產業發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同時讓學生明白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體系,它與其他學科專業都有著重要聯系,能進行延伸、交叉、拓展及應用,如:機械專業可與種子加工機械設備等相聯系,經管專業可與加工后高質量種子市場營銷等相掛鉤,廣告專業可與高質量種子生產加工宣傳等相接洽,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夠把種子科學方面的知識與自身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實現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目的。
三、開設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教學改革的特色與成果
(一)圍繞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目標,靈活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圍繞我校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效果反饋,靈活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這在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培養方面作用很關鍵。
1.講究教學方法,注重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要改變傳統的“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做好角色轉換,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使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能夠對課程內容形成整體認識;(2)以問題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啟發互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積極性,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進而啟迪學生的思維與智慧,激發學生的潛能;(3)結合科研、實踐內容進行“案例”教學,將知識傳授與研究方法和生產實際問題相聯系,啟發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案例“高質量玉米種子單粒播后,農民就可放心去打工賺錢”,這里涉及單粒播與傳統播種的區別、單粒播種獲高產的前提是使用高質量的種子、高質量種子的獲得等方面內容。以案例為中心的發散式教育,使學生在“充滿喜悅”中不知不覺地對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這種教學方法學生非常感興趣。
2.充分發揮教學手段的綜合化,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1)多媒體教學為主、傳統板書為輔。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直觀、互動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由于種子領域許多知識均源于生產實際,通過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學能讓學生很好的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此外,輔以板書能將相關重難點突出,以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記憶。(2)超越時空限制,充分發揮網絡化教學優勢。我校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教改建設中將把相關教學材料傳于校內網絡教學平臺上,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獲取課程相關的豐富教學科研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二)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營造應用能力培養氛圍
教學以課程為起點,課程居于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活動中內容和過程的統一[5]。從課程中體現特色是特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根據目前種子產業發展及青島農業大學特色名校建設對種業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知識結構需求,同時根據全校性選修課特點,不斷充實、更新、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堅持知識與能力、學習與創造等因素并重,營造良好的應用能力培養氛圍,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7-9]。
首先,在保證課程內容的基本理論、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基礎上,根據課程內容將國內外原有教材、最新教材以及相關文獻資料等進行整合、精煉、凝練,及時充實現代科技知識,優化課程內涵結構。此外,將課程體系內的各門課程進行整合、集成,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使整個課程體系成為一個有序的系統。
其次,在現實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充實課程體系的豐富性。課堂教學應注重將知識理論和實際應用相結合,若單憑言語文字傳授,無法使學生產生感性認識。此外,若使課程內容具有“三性”(生動性、代表性和應用性)以及營造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良好氛圍,離不開更多更好教學素材的收集。對此,我們經常利用深入種子企業、制種基地及相關管理部門開展科研工作的機會,通過交流、觀察及實踐獲得大量源于現實生產中的素材,拍攝和制作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大量照片和視頻,并制成綜合文字、圖片和視頻為一體的高質量課件,對原有教學內容、圖片、視頻資料庫進行更新補充。
再之,強調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精神。主講教師可根據課程進程,提出系列與種子生產實際相關的思考題(如:了解自己家鄉某種作物種子生產情況),這些思考題具有綜合性、應用型、創新性,僅利用課堂所學知識是不能夠完全回答的,要求學生自行分組,并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及實際情況選擇感興趣的思考題,通過文獻查閱、生產調研等方式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自主命題,撰寫課程論文,編制PPT及視頻資料等,最后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等方式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并根據思考題完成情況(包括材料收集、創新性、論文撰寫等方面)對學生綜合評分作為課程考核。這種方式不僅有效地對學生知識學習和應用能力進行了考核,還活躍了課程應用能力培養氛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學習潛能,鍛煉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以及知識的應用能力。
最后,我們積極鼓勵、盡量安排熱愛種子科學的學生赴種子生產企業、制種基地及相關部門去調研學習,體驗生活,讓學生成為主體,使他們的學習應用能力得到拓展,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綜合應用素質。
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是一個供全校熱愛種子科學的學生共同交流、擴充視野、培養知識應用的重要平臺。圍繞應用型特色種業人才培養,我們先后開設了種子領域系列全校性選修課程,并通過靈活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充實、更新教學內容,注重案例教學,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等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目前教學效果良好,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和創新,營造了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氛圍,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和好評,其中也包括種子專業的學生,他們認為通過全校性選修課能夠進一步增加視野,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特別是通過教師對圖片、視頻的講解,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知識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應用的能力,此外還能夠與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知識交流。但我校種子領域全校性選修課課程體系建立時間較短,缺少全校性參觀實踐教育課程環節,還有許多地方需進一步改進完善。我們將不斷努力探索與研究,利用好全校性選修課這一平臺更好地向更多的學生普及種業知識、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為我國現代種業培養更多的應用型特色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劉慶昌,江緒文等.中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種業, 2012, 11: 8-11.
[2]張樹元.我國種業發展概述(二)[J].種子世界, 2012, 8: 53-53.
[3]江緒文,王建華.加強種子科學與技術發展,推進種子產業現代化進程[J].中國農學通報, 2012, 43-45.
[4]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青島農業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方案(內部發行)[Z].青島農業大學, 2012.
[5]戴文圣,郭聯華,黃堅欽,等. 實施課程建設改革, 實現人才培養目標[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8, 16: 40-41.
[6]尚泓泉.國際化背景下我國種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種業, 2012, 12: 7-8.
[7]王建華,劉為民.創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適應農業發展需要[J].高等農業教育, 2003, 12: 45-46.
[8]馬守才,廖允成,付增光.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 2007, 8: 54-56.
[9]姜振峰,劉志華,王振華.種子科學體系“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 2010, 7: 46-48.
作者簡介:
江緒文(1982-),男,安徽黃山人,農學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種子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李賀勤(1981-),女,安徽臨泉人,農學博士,講師,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和微生物資源利用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