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皖芳
[摘要]器樂教學是一種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基本課程,激發(fā)天性中對音樂的喜愛。大仲馬曾如此贊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而興趣又是促進學生不斷將自己天真活潑的童年進行器樂訓練的動力,如果沒有興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樣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興趣教學,若無興趣,則老師和父母的訓斥也會極大地打擊學生學習器樂的信心和熱度,從而走向惡性循環(huán)。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對學生認識事物乃至從事某種有意義的活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學生;器樂演奏;器樂教學;教學方法;音樂素養(yǎng)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關系的重要紐帶,令學生享受音樂,使得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必須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以豐富的教學經驗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他們從中受益。在從教多年的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下面就讓我們從學習器樂的心態(tài)和目的以及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器樂學習者的心態(tài)和目的
(一)“引流歸渠”說
“學生性子太活潑好動,作為家長想通過器樂學習讓學生靜下心來。”不少家長如是說。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對一切事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如果沒有家長和老師的刻意引導,那么學生的興趣就很難持之以恒。因此,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器樂學習上來,不僅可以使學生學習到器樂的技巧,更可通過這個來訓練學生的心性。古人云:“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由此可見,器樂對人心性的磨練。演奏需要沉心靜氣,同時卻又要求手腳靈活。日復一日訓練學習者的耐力、持久力。一段時間下來學生就會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心養(yǎng)性”。
(二)“智力開發(fā)”說
“學習器樂演奏有利于協(xié)調人的左右腦,開發(fā)智力潛能”。中國古代即有“天人合一”之說,即音樂的本質是自然的藝術,自然之音就是藝術之聲。在中國的古代經典《樂記》中就提到過這樣的觀點,即“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這種音樂與人生自然相互結合的觀點又會作用在人身之上,古人認為樂音會帶來愉快的生理和心理享受,“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所以是否具有音樂鑒賞的能力是一個人是否具有相當好的修養(yǎng)和能力智力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
音樂還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母親是一位優(yōu)秀的鋼琴教師,因此他從孩提時起就受到音樂的陶冶,且與音樂結下了終身的不解之緣。6歲的時候,小愛因斯坦就已經能拿起樂器演奏樂曲逗家人開心,而當他到蘇黎學院進行新生報到時,手中還拿著他心愛的小提琴。這位成就極大的學者曾經說過:“音樂世界賦予我的直覺,對我的新發(fā)現運動物體的光學原理有著極大的幫助。”
器樂的演奏和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人的效應器官——口、手、腳。“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師父知道。三日不練,大家知道。”為了保證演奏的水準,必得日日勤加練習,方為正道,器樂的演奏,除了天分,更需勤奮。而指揮調動這些效應器官都受約于腦神經中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的腦筋是你常用它就越靈活。
(三)“增添籌碼”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想學習樂器,一方面希望獲得樂器方面的等級證書,為以后升學、就業(yè)增加一些機會籌碼;另一方面希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全方位發(fā)展。除了功利之用,學習樂器對于開發(fā)人的左右腦,培養(yǎng)協(xié)調性有很大幫助。氣質,是一種自內而外流露的東西,它是用能力烘托出的自信,用修養(yǎng)培育出的情操,用堅韌催生出的美麗。學習器樂不僅為學生的童年增添了藝術色彩,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而且給學生的光輝前程增添了一條藝術之路。學生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能使他們提高音樂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而且對培養(yǎng)嚴謹而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自覺刻苦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道德風尚、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除去以上兩個因素之外,為自身多添一點籌碼也是父母對學生愛之深責之切的重要原因。學習樂器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甚至對于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有提升。樂器的練習,基本上都是要求雙手進行的,這樣就正好填補了平時左手使用不多的缺憾,尤其對于三四歲就接觸樂器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開發(fā)智力的方式。學習樂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背誦樂譜、不斷學習糾正彈奏技巧,對學習者都是一個自我考驗、提升的過程。
課外活動多的學生比較容易受到周圍伙伴們的羨慕和學校老師的夸獎,也更加容易融入更多的社交圈子,成年之后的音樂學習被認為是高雅的。
(四)“價值認同”說
當學生因為學習了器樂而在各種活動中大放光彩,受到嘉獎之后,會對他們原本只是做興趣之用的課外器樂學習起到很好的反激勵作用。馬斯洛“人生五要素”學說中,凌駕于其余四條“生存”、“安全”、“情感”、“地位”之上的最后一條,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往往會因為自己受到的鼓勵和表揚而更加熱愛器樂的學習,如果家長和老師做耐心的、長期而有效的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的天性中對音樂泛泛的興趣,很容易會被培養(yǎng)成心理學中對自身發(fā)展起很好作用的“自我價值認同”的部分。
器樂教學是一種審美教育,是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基本課程,激發(fā)天性中對音樂的喜愛。大仲馬曾如此贊美:“音樂是流動的建筑。”而興趣又是促進學生不斷將自己天真活潑的童年進行器樂訓練的動力,如果沒有興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這樣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興趣教學,若無興趣,則老師和父母的訓斥也會極大地打擊學生學習器樂的信心和熱度,從而走向惡性循環(huán)。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對學生認識事物乃至從事某種有意義的活動起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來說,人類有著愛好音樂的天性,和音為聲,諧音為樂,但學生的注意力未經特殊訓練時是很容易發(fā)生轉移的,因此這就要求了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還要注重對注意力的保持。
二、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教師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以下是本人通過多方面資料的學習和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針對一些問題做一些淺顯的探討并提出可以采取的策略。學生能否產生并發(fā)展對音樂的興趣往往受音樂教師的影響頗深,因此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一)言傳身教
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教師的愛心、耐心、責任心,以及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言傳身教,教師的人格魅力、專業(yè)素養(yǎng)等。在師德這方面似乎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題。老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只是其中的一小方面,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前半句我們說并不盡然,后半句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學生有著天然的向師性,特別是幼兒,把教師的言行奉為準則和標準,據好多家長反映,學生在家開口就是“這是我們老師說的”,閉口就是“這是老師叫我們做的”。在學生眼中,我們老師是真理的化身,我們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學生效仿的對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句出自唐代大學者韓愈的著作《師說》中的名句可謂膾炙人口,而傳道、授業(yè)與解惑的責任則要求教師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來達成。作為一名器樂教師,不僅僅要在自身的器樂技能上有一定的建樹,還要在理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好的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質,平日里也要多多注意各方面知識的積累以獲得全面的音樂知識,經常閱讀和研究一些有關于器樂教學和其他音樂方面的作品。在課堂上要有激情,要有飽滿的精神,這樣才可以以自身的力量來感染學生。課堂的教學中,學生和教師二者需要溝通,一定要避免出現“老師自顧自,學生不明白”的情況。親切的語言可以溝通學生的心靈的橋梁,而初入音樂殿堂的學生,年齡幼小,思維集中時間短,這要求教師注意自己的口語,利用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學生語言”,以便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接受。教育既要教師言傳,更要教師身教。言傳利于學生明理,身教利于學生動情,但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只有施行了言傳身教,成為學生的楷模,才能使學生情通而理達,發(fā)揮教育的強大效力。
(二)開放課堂
同樣因為年齡的緣故,學生在音樂啟蒙之時往往需要有家長的陪伴,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考慮學生,還要適當對家長進行傳授,以便于他們回家輔導,因此,我比較提倡“開放式教育”,讓家長一起參與進來,直接向老師提問,老師現場進行解答,這里要求老師必定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水平和應變能力,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在這種課堂式環(huán)境下還可以嘗試“親子式教育”,使整個課堂互動起來。
很多學生開始學習器樂的時間比較早,在四五歲還不如樂器高的時候,就開始了今后音樂道路的啟蒙,由于智力和體力等方面的原因,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習、領會和理解的知識非常有限,教師的教學意圖和要求都有賴于家長的協(xié)助配合,通過和教師之間成人之間思維相似的理解,將成人抽象的思維耐心地轉換為孩童的具體想法,并將之帶到學生的練習中。另外,家長還起到了一個監(jiān)督的作用,例如什么時候練琴、針對什么問題去練,因為這些恐怕是幼兒無法自己做到的,這足見家長在課下輔導的重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話誠然,要想在學生心理上喚起興趣——即學習的期待,家長首先就要明確在器樂學習中有哪些方面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引起他們的興趣,繼而在學生面前設立明確的,并且是學生感到有望能夠達到的目標,這會讓他們產生目標實現的成就感,這種感覺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位于第二階層,遠遠高于學生練琴時產生的疲累感,一旦實現,就會對學生的學習樂器的心理產生極其積極的影響,讓他們真心喜歡。這些都是學生可以理解的外在事物具體刺激,從心理學上講,這些刺激可以非常直接地引起學習動機,也就是說,使其產生學習期待。
家長應該是一個耐心而慎重的提醒者,是一個充滿友愛的欣賞者,是一個貼心耐心的朋友,在學生練琴時所扮演的角色,不應該是“監(jiān)工和警察”。作為一個學生,他的演奏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達到大師的高度,如果真的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管學生的演奏是否真的足夠美好令人欣賞,家長都應用一副享受的樣子來聽學生練琴,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覺得他的學琴活動能夠給整個家庭帶來快樂。家長可以經常和學生這樣交流:“你彈(拉:得一遍比一遍好了,很好聽!但是如果你能再注意一下某某問題,就更棒了!你是否能把這兒再重點練幾遍?”或者采用其他委婉的方式。
綜上所述,家長在學生器樂學習中起著無可替代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在陪伴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也逐漸研究起學生的心理和教育學的一般規(guī)律,認清自己在學生器樂學習活動中的責任,充分發(fā)揮積極作用,對他充滿信心,相信你的學生一定能夠成功,你的教育一定能夠成功。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之美,讓器樂表演成為學生乃至整個家庭生活中增色添彩的活動。
(三)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的自身條件不同,接受能力也因此會有差異,而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有性子乖巧的學生,自然就會有調皮的學生,如何將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課堂學習中去,考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時候,就必須要恩威并施,否則會造成“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情況,學生都是愛鬧愛笑的,不管好一個學生,就會打亂整個課堂的教學計劃和教育進度。
在做好學生的管理,確定了基本的秩序后,就要注意到學生接受能力和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師在課堂上不僅事先安排的內容要講完,還要照顧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孔子因材施教,所以七二門人皆為圣,三千弟子可稱賢,教育中要注意隨時調整重難點,使整個教學過程流暢而有效果,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決不能出現“吃不飽,吃不掉”的情況。
學生的心靈是一片神圣的土地,這里等待著教師的播種,任何一粒種子都可能會在這里生根發(fā)芽,如果我們不用音樂和藝術來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這里便會被荒蕪和荊棘占據。音樂作為人類美好情操和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美的藝術。生活不能沒有音樂,學生的成長更加離不開音樂,讓學生伴隨著美妙的音樂聲健康茁壯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