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玉
[摘要]文章根據目前大學生群體不斷出現心理問題的狀況,提出了音樂心理調適是為大學生改善心理狀況的一個新窗口,探討了用音樂對大學生心理調適的作用和四種方法,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證明了對當代大學生開展音樂調適的可行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音樂調適;大學生;心理活動
音樂與文字的不同,在于它表現方式的獨特性,它是能用含蓄和主觀去表現一種心理情緒的途徑,這是它特有的價值和意義。欣賞一部音樂作品是憑著欣賞者的想象力和心理活動去理解的,當欣賞者隨著音樂的律動投入進作品當中時,往往會跟著旋律的情緒走,節奏輕快的會帶領著欣賞者建立起輕松愉悅的心情;相反,旋律凄涼的自然又會令欣賞者情緒變得低落。所以一首能引起共鳴的好作品,往往能令欣賞者產生非常強烈的心理感受,從而達到調整欣賞者的情緒變化。所以,用音樂去調節人的心情和情緒,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方法,我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音樂調適。而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當代大學生面對的環境越來越多元化,從不同的角度不斷沖擊著學生的價值觀。從近幾年的大學生健康調查當中,大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青年群體,在心理方面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常見的問題有情緒性格問題、戀愛與性心理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在交談中常會出現的詞匯是“郁悶”、“茫然”、“無聊”、“無價值感”等,學生常用的這些詞匯給我們敲響警鐘,若不適當地對這些心理問題進行調節和疏導,將有可能轉化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本文將結合筆者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音樂調適活動的實踐,提出在普通高校中用音樂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適是可行的。
一、通過音樂進行心理調適的主要作用
當代大學生面對著多元化的時代,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誘惑以及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樣的時代背景造成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面臨的心理困惑也越來越多,通過調查中學生當中出現較多抑郁、悲觀、恐懼、絕望等心理異常現象,嚴重者會伴隨著焦慮、抑郁、憤怒和煩操等消極情緒的出現,這些情緒如果長期不能得到化解或者釋放,就可能引發心理疾病。通過傾聽音樂來緩解和調節消極情緒,可以說是現代人自我心理調適的好方法。音樂能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因為音樂的本質就是人的心聲的流露,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外部表現,它所表現出來的節奏、旋律和音色通過大腦感應喚起聆聽者相應的情緒體驗,從而能讓聆聽者內心消極的情緒能得到宣泄,積極的情感能得到升華和釋放;音樂還能轉移或者吸引人的注意力,通過音樂的特定的音響變化與特定感情變化,改變或者抑制現有的消極情緒,讓聆聽者的心理趨于和諧、平衡,從而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傾聽音樂,借助音樂的表現手段和感人的藝術形象,喚起聆聽者內心的情感意象,使聆聽者的心理狀態被音樂同化和感染,從而調節和改善當下的心理狀態,使之趨于平衡和和諧,達到調適心理和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利用音樂進行心理調適的一般方法
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學生的身心稱之為聆聽法,即接受式的音樂治療。接受式的音樂治療主要是在于讓聆聽者聆聽音樂以及由聆聽音樂所引起的各種心理體驗。以下將簡單地介紹四種方法:
(一)聆聽討論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音樂作品來確定討論的主題和方向。比如針對一些有表達障礙的學生導致人際關系上出現困擾的學生群體,學生通過聆聽音樂作品后透露自身的想法和情感狀態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愿意和其他同學來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感,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引發和促進他們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改善他們的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又比如對有不適當的思維和行為的聆聽者,通常在聆聽音樂的時候會對作品的歌詞含義會有不適當的理解或認識。經過集體聆聽作品并進行討論和情感的交流分享,會讓該群體進一步認識到自身存在著不適當的認識并進一步進行修繕。
(二)音樂想象法
想象法通常是在音樂背景下由聆聽者通過聆聽音樂產生想象并出現視覺圖像,結束后聆聽著分享想象的內容,并探討想象內容的意義,幫助聆聽著更深層次地了解自我和體驗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比如通過聆聽一些描述美好的大自然的作品并對之想象,對于減輕或消除焦慮、緊張或壓抑的情緒有較好的作用,并能夠建立和增強聆聽者的安全感和放松感。
(三)同質導入法
同質導入法是指根據聆聽者們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同類型作品,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引導聆聽者進入位置設計的音樂心理輔導。比如:對性格較外向、熱情和急躁的人選用一些節奏較鮮明,音樂表現較輕快、活潑的音樂;對性格內向、抑郁和持有悲傷情緒的人使用一些抒隋緩慢,帶有沉郁、哀婉情緒的音樂等。這一方法除了可以幫助聆聽者傾述、釋放和宣泄情緒,同時具有吸引聆聽者注意力“導入”的功能。
(四)異質轉移法
異質轉移法是指根據聆聽者即時心理狀態相反的曲目,通過聆聽、欣賞或者表演,轉移聆聽者的大腦皮層興奮點,激活積極的意象和情感體驗,抑制和弱化消極的情緒,從而改善心理的狀況。比如:對于常患有緊張、焦慮情緒而導致睡眠障礙的群體,,選用一些較柔和、安靜、舒緩的音樂對于常伴有抑郁、悲傷情緒的群體,可以選用一些輕陜、活潑、熱隋的音樂等。但是異質轉移法一般會配合著同質導入法一起運用,先用同質導入法后再用異質轉移法。比如:針對處在大悲、陰郁中的群體,選用一些音樂表現悲愴、哀婉的音樂作品,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吸引聆聽者投入參與到心理輔導中來,讓他們能在情感宣泄后釋放心理、生理能量,然后用異質轉移法,聆聽一些節奏輕快、情緒熱情的音樂作品,以轉移注意力,使之淡化悲傷的消極情緒,心情逐漸趨向明朗。
三、通過音樂進行心理調適的實踐活動
(一)實驗過程
1.實驗對象。全校選擇一個實驗班,在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在校大一學生做完新生心理測評后,從中選出被試的學生人數60人,對這部分被試者進行前后兩次問卷測試。
2.實驗的工具。DVD一臺、鋼琴一臺、音像資料若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試使用目前高校普遍運用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
3.實驗過程。首先對實驗組的同學進行一次基本狀況的了解,內容包含學生們的音樂素質(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及喜歡程度)和對學生做一個心理測評(采用的測評表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根據學生測評信息的狀況編制方案,分組設計音樂主題和選擇播放內容。
4、實驗主題。
以情感為主題的的內容:(1)讓每組學生選擇一些能喚醒對父母深切的愛的音樂作品在活動中播放并進行分享和交流,在分享中學會去理解和接納父母愛的方式,喚醒學生最基本的情感連線,讓他們能去領會和感受愛、理解愛和傳遞愛。(2)每組學生選擇能渲染美好、真摯的愛情音樂作品,通過聆聽作品后表達自己對愛情的認識觀,各小組在對愛情觀的探討和交流后能修繕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3)選擇一些能渲染愛國熱情和崇高理想的作品,讓學生們在音樂分享的過程中領悟生命的可貴,去認識生命、感悟生命、愛護生命并珍惜現有的生活。
以自我探索為主題的內容:教師通過選擇一些以描述自然的音樂作品,引導并讓學生們在聆聽過程中自己去聯想視覺畫面,按組分享想象的內容,并探討想象內容的意義,幫助聆聽者更深層次地探索自我、認識自我和明了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
以減壓為主題的內容:活動前首先教師讓學生進入一個全身放松的狀態。通過聽音樂進行全身心放松后進入放松的想象,做想象的練習,當學生可以想象一些具體的事件和風景時,播放選擇好的音樂,讓學生們靜聽音樂進入“樂境”,從而引發美好的感覺和豐富的聯想。比如聆聽法國作曲家圣桑的音樂作品《天鵝》,從作品中可以聽到鋼琴聲表現出來的水波漣漪的畫面,天鵝自信、優雅的姿態。這時,美好的大自然風光與你心靈美好的感覺結合在一起,你體驗著這份自然與人的和諧之美,心情會變得舒暢和快樂。這樣的體驗會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結果
在學生們最后總結發言時,表達了對參與這次活動的感想,認為在愛情觀、人際關系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對父母的愛更加深刻,對自我認知和探索更進一層,對生命更加懂得珍惜,同時也表示了在本次活動中與以往參加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是在快樂的體驗當中完成了自己內心的變化。
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再次給該學生測評后,發現他們的指標都有所下降,其中在人際關系、焦慮、抑郁等都有了相應的變化,從本次活動中可以說明音樂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