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匡政成 鞏養倉等
摘要對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基地建設現狀進行分析,研究了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基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基地建設、促進基地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單位;基地建設;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8073-02
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2011AA10A102);湖南省自然科學省市聯合基金(12JJ8003)。
作者簡介王洪(1974- ),男,湖南石門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科研管理研究。*通訊作者。
收稿日期20140710農業科研單位試驗基地有著試驗、示范、擴散、輻射、交流、教學等功能[1],試驗基地建設對本單位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人才培養起著重要作用。科研基地發展水平高低可以直觀的反映科研水平與實力的高低,而在基層農業科研單位,目前我國普遍在此方面基礎較差,不能適應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型科技發展。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便是一例。
1基地基本現狀
1.1基礎條件 湖南省棉花科學研究所目前為全額撥款公益類事業單位,隸屬湖南省農業廳,是全省唯一的棉花專業研究機構。科研基地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德山經濟開發區,1976年國家劃撥,總面積13.87 hm2。經過30多年的建設,現有科研試驗用地10.47 hm2,1.33 hm2儲給水池,2.00 hm2晾曬、儲藏、實驗室、辦公與生活區域,倉庫2 000多m2,掛藏室800多m2,種子檢驗室266 m2,是一個集生活、科研、種子冷藏等于一體的綜合試驗基地。
1.2科研人員與科研任務該所現有專業技術人員52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10人,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16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人,國家二級崗位專家3人,湖南省優秀專家1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一層次人選1人[2]。主要科研任務是機采型棉花新品種選育、胞質與核不育棉花雜種優勢利用、棉種保純擴繁、棉花精簡栽培、棉田高效耕作制度、棉副產品深加工等。
1.3歷史成效隨著科研基地建設不斷提升,促進了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一是先后選育出了國家和省級審定的棉花新品種32個,選育的洞庭1號引領了長江流域陸地棉取代草棉與亞洲棉的第一次種質革命,選育的湘雜棉1、2號等雜交棉品種推動了雜交棉替代常規棉的第二次種質革命,選育的高支紗棉、轉基因抗蟲棉、低酚棉、彩色棉等系列新品種為湖南乃至長江流域棉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品種支撐[3]。二是首創了雜交棉親本繁育、人工去雄制種、種子生產與加工、種子質量等4個技術標準,為全國雜交棉種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三是創新研究的“育苗移栽、肥促化調、寬行稀植”為特色的雜交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為湖南突破皮棉1 500 kg/hm2的大關發揮了重大作用。
2主要問題
2.1基地建設規劃缺乏雖然在科研基地建設過程中考慮了重要環節,但從總體布局上看,還沒有一個全面長遠的整體規劃,存在重復建設、缺乏科學論證。
2.2基礎設施亟待改善科研基地大都設施陳舊、規模有限、生產力水平落后。建設初期投資添置的設備、儀器、試驗條件,包括生產設施和農田水利基本設施,隨著技術更新和時間的推移,已不能滿足技術發展的要求。在自身運轉經費和外部后續投入都不足的情況下,基地設備更新乏力,運行困難。
2.3管理機制存在交叉根據所部的實際發展情況,不斷的對原有的一些管理規定進行修改,比如各項紀律、南繁管理、茅灣基地管理、科研生產管理、課題組管理、出勤與請銷假管理等等。雖然上述這些創新管理可以各成章節,獨立實施,但與所辦公室、人事、財務等存在有很多管理交叉,容易造成推諉扯皮,比如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上,與財務、紀檢部門就如何編制基建工程可行性報告到申請、立項、施工,分工不明,關鍵工作環節往往脫位。
2.4管理人才難以吸納由于農業科研基地地理位置較偏僻,生活和工作條件差等多種原因,愿意從事基地管理的人員較少。基地缺少懂業務、肯干事、能吃苦、樂于奉獻的管理與服務隊伍。
2.5機械示范投入不足當前我國農村正面臨著勞動力結構的變化。農村老齡化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供給已經進入結構性短缺的新階段[4]。據專家預測,有可能最早到2017年農村剩余勞動力為零。“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是農機化發展的關鍵期。棉花是用工較多的農作物,棉花科研單位急切呼喚著農業機械化的現代物質裝備手段。
3發展建議
3.1規范化建設
3.1.1謀求長遠發展,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面向當今世界棉花科技革命的發展前沿,立足我國棉花生產方式轉變、產業優化升級和用棉安全的戰略需求,以學科團隊建設為核心,以改善科研條件為保障,以改革科研體制機制為動力,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驅動能力、技術成果轉化能力、產業支撐發展能力為目標。
3.1.2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在服務上應合理配置資源,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如試驗田的安排,既要與所承擔的研究任務相結合,又要在基地內進行整體平衡,并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
3.2機械化建設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國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現代農業裝備作為科研基地的重要展示內容,它的研制與應用也是適應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重要手段,這勢必需要有與機械化匹配的條件,如農機、農機具庫、機耕道等。
3.3開放化建設堅持以該所科研基地為核心,在主產棉區逐步建立科技成果展示園和品種生態測試網點,加速成果轉化。
3.3.1棉花科技成果展示園。以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為目的,建設該所棉花科技成果展示園。選擇田間基礎設施好、綜合培管技術優的主產棉區,建設規模13.33 hm2棉花科技展示園,設立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等4個示范區及成果驗收區。定期組織農技推廣部門、涉棉種業、植棉合作社與大戶及農村基層干部現場觀摩和培訓,為加速該所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及轉化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3.3.2棉花品種生態測試網點。為研究棉花新品種在不同生態區的適應性,以縣市經作站為實施載體,在湖南省不同主產棉生態小區,以及重金屬污染稻田改制地區建立湖南省棉花品種生態測試網點,每個網點建設0.67~1.33 hm2試驗基地,全省共建10個左右。主要鑒定和評價棉花品種的生態適應性,篩選不同生態小區的優勢品種,形成管理規范、運行高效的標準化生態測試站網絡,為湖南省棉花育種、引種、栽培管理及品種布局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浩,龐觀,袁曉麗,等.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基地建設與管理[J]. 中國熱帶農業, 2012,48(5):88-90.
[2] 高亮, 李庠, 鐘慧, 等. 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人才結構淺析[J]. 安徽農業科學, 2014, 42(10):3092-3093.
[3] 肖立一, 張志剛, 賀云新, 等. 洞庭湖區棉花品種選育方向的探討[J]. 中國棉花, 2008(10):41-42.
[4] 奉瑩. 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J]. 西北人口, 2005(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