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
1
潔是高三的一名女生,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是班主任及任課老師都寄予厚望的一名“種子”選手。可是,就在距離高考不足兩個月的最后沖刺階段,她卻提出了要休學回家自己復習的申請。理由是身體不舒服,失眠。這可急壞了班主任:回到家里,復習效果肯定不如在老師指導下的好,高考成績必然會受到影響。他認為潔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過于緊張、焦慮所致,故而建議她到咨詢室來找我聊聊再作決定。
交談之初,潔就堅決否定班主任對她身體與心理狀況的判斷,對于高考,她心態一直都很淡定,就是因為身體有病,又睡不好,整天覺得很疲憊,就算留在學校里,也一樣學不進去,所以才一再請求休學回家。
“上學期期末,首先是身上的肌肉會莫明其妙地跳動,就像眼皮跳那種感覺,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時候身上某些地方會疼痛,位置也不固定,持續的時間不長,過一會自己又好了,因為出現得不是很頻繁,所以當時我也沒有在意。這個學期開始出現手抖、腳抖的情況,晚上平躺在床上的時候能感覺到心臟的跳動。聽著自己的心跳聲會比較煩躁,只有靠著棉被側躺著才舒服些,也才比較容易睡得著。有時候會心慌、心跳,時間長了就覺得心很累,就像身體疲倦的那種累?!睗嵑茉敿毜孛枋隽俗约翰皇娣母杏X。
潔說她為此曾去醫院做過甲狀腺功能與心電圖檢查,沒發現什么異常。前些日子高考體檢時,除了有輕微的貧血,其他也都正常。對于醫生所作出的關于缺鈣、受涼、疲勞、精神緊張等都會導致那些癥狀出現的解釋,她并不信服,這次要回家的目的也是想到更大的醫院去做進一步的檢查。
2
既然已經排除了器質性的病因,潔身體的不舒服是否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呢?
當我問及潔的家庭情況時,才得知她從小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父親在她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患急性黃疸去世,而手抖、腳抖、心慌、心跳等癥狀的出現是緣于這個學期剛開學時,她唯一的親叔叔(因母親長年在外打工掙錢養活四個孩子,潔平時是與爺爺和叔叔一起生活。叔叔快40歲了,卻一直未結婚)因為胃出血被送到醫院治療,并檢出患了乙肝。當她媽媽打電話告訴她這個消息時,她當時的反應就是渾身一個勁發抖,怎么也控制不住。父親去世的時候她年紀還小,因此對生老病死感受還不是很深。而叔叔這一病,使她突然聯想到自己這段時間出現的肌肉跳動與疼痛是不是預示著自己也患上了什么疾???這種想法從此困住了她,不管是聽課的過程中還是自己看書、做題,這個想法總會突然冒出來,每當此時,她就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恐懼與擔憂襲上心頭,相伴而來的就是一陣陣的心慌,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手和腳都發抖了。這些反應更讓她整天憂心忡忡,根本沒有心思復習,她想,如果身體不行了,學習再好又有什么用?尤其是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到確切原因的時候,她更懷疑自己的問題嚴重。
了解至此,看來,心理因素在潔的“疾病”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壓力與焦慮并非是來自于學習,而是來自于對自己身體患病的疑慮。本來自己的身體已經有了一些奇怪的現象,再加上父親與叔叔得的都是消化道方面的疾病,這使潔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是不是已經被傳染上了,或者是存在更嚴重的疾病。后來出現的心慌、心跳、手抖、腳抖的癥狀,是她過度緊張、焦慮、擔憂、恐懼而引起的,但她卻歸因為心臟有了問題所致。我們知道,如果一個人接受了有關病癥的暗示,它可以造成心理上和身體各系統之間的功能紊亂,代謝失調,進而真的會出現該病的癥狀。但是,由于潔性格內向,她從沒對老師、同學談及家庭的情況,也沒有提及對自己身體情況的擔憂,直到要申請休學回家,班主任才知道她被身體的不適與失眠折磨了好長時間。而問不出個所以然的班主任想當然地認為她是學習壓力太大所致,卻不知她的真正焦慮來自于對患病的恐懼與擔憂,若不加以及時調整,恐怕就要形成疑病癥了。
3
因為潔是被班主任勸導來心理咨詢室的,本身并不認為自己存在什么心理問題,在了解清楚她得“病”的前因后果之后,若直接跟她解釋癥狀的根源,她不會信服,所以,我讓她自己回想在她還沒“病”的時候,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心慌、心跳、手抖、腳抖這些現象,而在“病”后,什么狀態之下,她感覺不到這些癥狀的困擾;兩位至親的家人得病,又導致了她內心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這樣的一種梳理過程,讓她領悟到,緊張、焦慮、恐懼、擔憂的情緒確實是在起著一種推波助瀾的作用,是對身體康復極為不利的,從而產生想要調整心理狀態的意愿。
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我運用了霍金這個榜樣來鼓勵潔,霍金21歲那年就患上了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當時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但他至今仍健在,只是在往后數十年,他逐漸全身癱瘓并失去了說話能力,可就是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之下,都沒有妨礙他成為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當潔對疾病能樹立起一種接受現實、面對現實的態度時,自然能從內心升起一種積極的正面力量,不再整日陷入恐懼、害怕之中。
最后,我告訴潔,要學會自我放松,當那種不舒服或緊張的狀態又出現時,嘗試著把感覺集中放在體驗自己的呼吸上,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這能有效平復自己的情緒,或者是順其自然,不對抗、不關注,帶著癥狀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里有什么疑慮、不安或情緒不好時,要學會傾訴,多交流、多溝通,心境自然就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