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詩詞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以其凝煉含蓄的語言,優美深邃的意境、和諧動聽的韻律以及真摯濃郁的情感給人以絕妙的審美享受。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是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所占比重較大,因而一直頗受人們的關注。但是,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的變遷所形成的詩人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以及古詩抽象概括、精煉含蓄的特點,均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一些教師的古詩詞教學往往僅停留在讀詩文、明詩意的淺表層面,未能有效觸及詩詞意韻品悟的審美內核,缺乏豐盈的內在神韻,學生的所得往往較為有限。
充滿夢幻、想象豐富是兒童時期的重要特征,我們應充分地尊重和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想象熱情,讓古詩詞教學在豐富多彩的想象中走向豐盈。
一、充實背景,搭建想象起飛的平臺
文學作品總是誕生于一定的時代或環境背景之下,時空的距離讓我們無法準確觸摸詩(詞)人的心跳,作為“此在”的兒童更是難以感同身受。因此,及時提供必要且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把握作者以及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情感背景,就可以重建學生可體認的自然生活等模型,從而為學生搭建起想象起飛的平臺,在深深根植歷史情境土壤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緒漫天遨游,思接千載,神通萬里。即使飛得再高再遠,也總會緊系著堅實的土地,從中汲取涓涓不斷的源頭活水。例如,在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示兒》這首詩時,如果我們不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一生坎坷的經歷,學生很難體會詩人臨終之時“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心境,對詩歌的理解必然流于淺表。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飛揚的情思
古人說:“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欣賞古詩詞,必須還原詩中之景,體悟景中之情。李吉林老師在《情感教育的詩篇》中也指出,“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良好情境的創設能有效地帶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也能讓學生因境而生情,因情而有思有悟。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歌時,教者巧妙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再現詩歌所描繪的情景。古樸的客舍、青青的小草、舞動的柳絲、舉杯話別的主人公,再配上低沉而略帶憂傷的音樂,學生情思飛揚,仿佛身臨其境,一下子穿越到了遙遠的唐代,不光很快領略了詩意,還真切地感受到了朋友間的真摯情懷以及難分難舍的真實心境。
三、靜心等待,營造想象飛翔的時空
情境創設只是催生想象的外在力量,學生內心思維與情感運動的活躍程度才是決定想象品質高低的核心要素。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與自我的心靈對話,才能想得深入,品得扎實,悟得真切。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靜心等待,給學生的想象營造一個自由飛翔的時空。在靜謐的等待中,學生靜思冥想,他們超越文本符號的障礙,跨越時空界限的阻隔,觸摸語言的溫度,對話詩人的情懷,聆聽自我的心跳,感悟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華。
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長相思》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詩人納蘭性德創作這首詞時的生活場景,他在背景音樂《愴》的烘托下有感情地朗讀了全詞,然后引導學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面?”提問之后,王老師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讓孩子閉上眼睛,預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展開想象。由于時間充足,想得充分,孩子們的感受非常深刻,交流起來自然是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了。
四、提煉意象,勾描想象畫面的輪廓
在對古詩詞的品讀中,如果我們能夠為學生準確地提煉詩詞中的意象,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幫助學生勾描出想象的輪廓,就一定能使詩詞中的意象走向豐滿,增進學生的理解,促進情感的生發。
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將多幅富有動感的畫面高度濃縮于46字之中,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如何有效激活這一串串文字符號,引導學生從文字進入畫境,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氣韻生動的畫面,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教者首先引導學生圈畫出詞中的典型意象,想象這些意象的單獨畫面,然后又通過小溪這條線將“茅檐”“青草”“小溪”“翁媼”“大兒”“中兒”“小兒”等多幅畫組合起來,勾描出想象輪廓的線條。接著,教者再讓學生想象這些場景中人物的動作、神態……不知不覺中,孩子們腦海中的畫面被激活了,形成了一幕幕富有立體感的生活場景圖,文字也變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五、反復吟詠,觸發想象的情感沖動
古詩詞遵循一定的聲韻規律,節奏分明,平仄呼應,音韻和諧,具有強烈的音律之美,其豐富的情感與意境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學習古詩詞,反復的誦讀與吟詠是必不可少的,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覺到詩詞跳動的脈搏,體察到詩詞中起伏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深深地融入詩詞的情境,在反復的吟詠之中,入境入情,眼前出現了一幅幅精美的畫面,情感就會如湍急的溪流,噴涌而出。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是一首清新活潑、節奏明快的小詩,詩意明白如話,很容易理解,但要體會詩中蘊含的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教學這首詩時,我要求學生反復誦讀,和著詩的節奏,學生愉悅、向上的情緒油然而生,不知不覺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很快喚起學生的共鳴。此時,我再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學生聲情并茂、搖頭晃腦,陶醉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之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情不自禁地勃發出對春天無限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他們紛紛舉手發言:“春天,我愛你!”“我要為賀知章的《詠柳》配幅美麗的圖畫。”……從學生精彩的發言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已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之美。
六、問題誘導,牽引想象的深度開掘
古詩詞往往內容短小精悍、字數寥寥,卻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空白,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如何利用這些藝術留白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個性化、多元化地解讀文本,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如果放任學生天馬行空般地浮想聯翩,又極易讓學生的思維漂浮于詩詞意蘊的表面,甚至迷失方向,成為毫無意義的胡思亂想。“問題是教學的心臟。”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誘導學生主動參與,找準想象的切入口,以有效地牽引學生的想象向深度開掘。
《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凝煉,明白如話。初讀此詩,感覺甚為平易;細加咀嚼,漸覺綿柔厚重,耐人尋味。從事理來看,尋隱者與童子的對話應當不少,但詩中一字未提尋隱者的來去過程,與童子的寒暄與問話也一概從略,僅僅選擇了童子的三句答問就把詩人的思想和心境表達得充實飽滿,含而不露。教學中,我先幫助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拋出了幾個問題,誘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紛紛展開想象,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還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生動地再現了《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此時,山巒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已躍進孩子們的想象之中,而詩人對灑脫飄逸的世外生活的傾羨以及對高潔超俗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也早已悄然洞開了孩子們的心扉。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名詩:“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的棲居離不開詩的浸潤與滋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詩立教的國度,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詞,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積淀,一種心靈與詩歌的水乳交融,更是一種生命的陶冶與享受。讓我們拉著孩子們的手,走進詩歌,理解詩歌,在想象中建構古詩詞的豐盈意蘊,讓詩歌的精華滲融于孩子們的血液,使生命在詩詞的滋養中鮮活成長,譜寫出更為詩意的人生。
(蔡海鳳,如皋市石莊鎮高井小學,2265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