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記得自己有多少次走進過教師培訓的課堂,但這一次很不一樣——2013年5月4日的湖上書院課堂。也許它注定要定格為我人生中最值得想念的場景——不僅僅是現代化教育設施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映照的雅致環境,更令人難忘的是,開放的課堂方式,零距離的對話交流,包容輕松的討論氛圍。特別令人印象美好深刻的是那些放棄休息主動來書院的年輕教師,他們思維的躍動、智慧的閃爍,他們對新知識的永遠渴求和對新事物的永遠好奇,與其說是我為他們授課,不如說是他們給了我教育的美麗和人生的激情。我仿佛經歷了一次動人心弦的精神對歌,相信它一定能化為因教育而共鳴的群體文化記憶。
這就是湖上書院。湖上書院是培訓教師的集中場所,它又有別于一般的教師培訓場所。它似乎不那么嚴肅規整,更沒有格式化的課程及程序化要求。書院所營造的家園溫馨和文化溫情事實上已成了許多年輕教師心中的向往。
教育之美,其實有千般花樣。正如無錫人才之美的千姿百態——吳國始祖泰伯、東晉畫家顧愷之、抗金名將李綱、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地理學家徐霞客、外交家薛福成、國畫大家徐悲鴻……真可謂上下越千年,文武競風流。
無錫在現代化崛起的今天,自有高樓林立的都市壯觀之美,亦有不會完全消失“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陽杏花飛”的柔潤之美。書院的幽靜讓人聯想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喚起了人們對國學大師的無限敬意。琳瑯滿目的近現代國學研究同樣不可或缺無錫的學術元素及特質。恰如陳寅恪的“倔”、季羨林的“樸”、饒宗頤的“智”,無錫文化孕育出來的是“慧”,已故學人錢鐘書,健在學者馮其庸皆為典范。
不同的學術風格之美,亦來自于教育精神的自由獨立,也來自于教育方式的不拘一格。教育本質上是一門智慧的學問。智是知的融會貫通,慧是心的大自大在。湖上書院不會告訴你某種謀生之術,湖上書院則有意讓你感受到心靈之學。我注意到一位叫李娟的老師寫下的“書院感言”,她希望到書院“汲取思想的精華”,她渴望在書院“得到精神的動力”。
此時此刻,我想到了19世紀英國大教育家紐曼的名言:真正的教育就在于把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提高到一個博雅的高度,一個靈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更容易成功。湖上書院以它獨特的學習培養方式,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無論是傾聽者還是講授者,他們仿佛都能得到藍天對白云的撫慰、接受河床對魚兒的親吻、感受海浪對礁石的拍打。在這里,教育不再是灌輸與訓示,教育更不是功利和名利,教育是一種以美引美、美美與共,以智啟智、知智相通的博雅浸潤和靈魂歌唱!
(姚衛偉,江蘇教育出版社,210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