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國家利益》雜志2014年1-2月刊 作者:Andrew S. Erickson 編譯:辛梓
經濟、技術和工業活動的驚人規模和強度給予了中國有力的軍事能力,特別是當這種能力通過常規威懾或與鄰國的“有限沖突”用于中國“近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時。目前,近海是中國的主要戰略重點。
北京允許武力威脅甚至使用武力改變區域現狀,將帶來一定程度的有害影響。這將破壞大多數“全球公域”最具活力部分——海空領域的功能,這一區域不屬于任何國家,但所有國家都為了貿易和繁榮而依賴它,也將破壞重要的國際規范并助長以武力解決許多世界持續爭端。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太平洋大國可以互相依存避免直接敵對,并增強合作,但中國已經開始給美國的亞太利益帶來巨大的挑戰。
在冷戰時期,中國的陸地邊界是必爭之地,北京幾乎與它所有的鄰國產生沖突。而今它已經與除了印度和不丹以外的其他鄰國達成和解,解決方式包括北京作出重大讓步。安撫絕大多數的陸地邊界鄰國讓中國正在成為第一個偉大的大陸國家,不過現實的結果卻是中國成功轉型為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目前,中國的領海才是最重要的爭議點,中國尚未與其八個海上鄰國的任何一個達成全面協議。近海涵蓋著中國所有的島嶼和海洋爭端中絕大部分的未決主張,擁有中國戰略家認為可以取代正在枯竭的陸地儲備的重要資源。這些都對感到歷史屈辱的中國有著至高無上的重要性。中國已經解決了基本的安全需求,如今渴望進一步發展。因此,北京將其最新軍事能力聚焦于近海。
但近海以外,對于中國而言,與主要軍隊抗衡依然很難。越是遠離本土,中國能部署和支持的軍隊越少,能力也越小,而且在最壞的情況下越容易遭到破壞和摧毀。中國缺乏海外盟友、基地、后勤和防御組成的強大網絡,而美國在這方面已經發展了幾十年,這些問題要比中國少得多。減少這一差距需要一定規模的支出、時間和政策的變化,而北京可能沒有意愿或沒有能力完成。
中國的“硬件”——軍事技術正在令人矚目地持續發展,但是“軟件”的支持仍然不明朗且未經戰爭的考驗。
中國近來專注于發展強而有力的實力,使用或威脅使用軍事力量來解決來自近海影響自身穩定性的爭端。北京沒有尋求全面的蘇聯式軍事存在,而是要把近海和其上方的空域塑造成現有的全球法律、安全和資源管理規范均為中國利益服務的區域。北京希望利用這樣的一個區域解決歷史恩怨,并再次上升為令其鄰國尊重的強國。
北京強調合作,它繼續堅持承認它的主權是共同開發爭議地區資源的一個先決條件。
越來越多的挑戰擋在中國與其近海目標中間,中國開始將重點轉移到通過遠海行動維護增長將中的海外利益和資源進口。首先,中國堅持以承認它在爭議性領土的主權為前提條件,這是它的鄰國不太可能接受的。在正在增長的鄰國反對聲中以及華盛頓承諾繼續保護該地區和平的情況下,北京在短期內實現目標將很難。其次,中國的海外目標缺乏戰略一致性,限制了對軍事手段的支持。尤其當美國為全球公地提供了大量的無償安全服務時。
然而還有更大的因素在起作用,更基本的中國安全成果可能白費。中國的陸地鄰國不情愿擾亂自己的邊境,兩岸問題的存在,都預示著復雜歷史政治問題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劇烈震動。
中國已成為一個大國,有重新奪回其歷史優勢地位的潛力,并有能力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增長速度有可能在十年之內大幅放緩,國內挑戰激增。而對于美國,盡管同樣有自己的問題,但相較中國在國力和影響力方面擁有持續的優勢。
時間很可能對美國方式和其在亞太地區的整體地位更加友好。這可能最終確立一個基礎,通過允許北京自我調整而不是向華盛頓施壓來實現這兩個太平洋大國的“競爭性共存”。關鍵是美國度過當前脆弱的窗口期,而不做單方面讓步,在面對盟友或中國時失去信譽。或者,出現最差的情況——北京通過威脅或使用武力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