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對于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數據,最常見的問題或許是:這是真的嗎?
甚至中國總理李克強也曾對中國的GDP結果表示懷疑。2007年,在一場與美國駐華大使的私人談話中,李克強稱GDP是“人為的,因此不可靠的”數據。
根據一份維基解密公開的大使備忘錄副本,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表示,他要綜合電力、鐵路貨運和貸款的數據來更好地評估經濟活動。
經濟學家試圖整合一些替代性指標,由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編制的中國指數(CAP)是最全面的指數之一。該數據自2009年開始發布,每月發布一次,不同于GDP數據每季度發布一次。
總部位于倫敦的凱投宏觀研究小組使用了李克強最中意的一項指標——發電量,將其作為衡量工業活動的指標,并增加了其他四項指標——貨運(衡量經濟活動的寬泛指標)、施工面積(房地產)、旅客周轉量(服務業)、貨物吞吐量(國際貿易)。
凱投宏觀解釋道:“這些都是關注較低的數據,因此對于數據受到篡改的質疑也較少。”
凱投宏觀發現大多數情況下,CAP指標通常與中國GDP數據一致,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但在過去兩年,CAP指標顯示的經濟增幅比官方GDP數據低1至2個百分點。
該公司的經濟學家馬克·廉姆斯表示,官方GDP數據反映出的產出數據偏重于工業。他認為,過去兩年,貸款激增導致大型公司收益不成比例。CAP數據顯示,服務業公司受傷害的程度可能會超出官方數據。
對于中國經濟數據真實性的質疑,還包括地方GDP總和與全國總量之間存在的數據鴻溝。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國2.68萬億元,2010年超出全國3萬億元,2011年超出全國總量4.6萬億元,2012年超出全國總量5.76萬億元。
緣何出現此現象,且逐年遞增?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表示,地方數據注水是最主要的原因。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節能降耗和GDP考核等指標,會對數據進行修改,以讓數據更好看。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對此表示,將盡快制定國家統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方案和路線圖,以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
馬建堂表示,國家統計局將修訂2013年及以前的國家和各地區GDP總量,使之相銜接,并嚴格核算今年各季度國家及各地區GDP總量和增速,但具體內容未詳細說明。
日前,中國領導人為地方官員設置了新的衡量標準,強調他們的表現不僅僅簡單地根據地區經濟增長率來判斷,還包括資源和環境成本、債務水平和生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