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2014年六大任務的首要位置,緊接著召開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習近平的講話給今年糧食問題定下基調,在如今城鎮化建設加速的當下,重提糧食問題,顯然別有深意。
緣起何處
提到糧食問題,最繞不開的關鍵詞就是土地。
可如今,種植糧食的中國土地卻呈現出堪憂的局面。探究城鎮化建設中的地從何處而來,不可避免要向耕地爭奪,十八億畝紅線的失守似乎是遲早的事情。和種糧食相比,在土地上蓋大樓顯然更加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耕地越來越少,相應的糧食產量也會受到波及。
城鎮化建設將農村變為城市的一部分,而在未被城鎮化波及的農村,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去種地。
即使現在對農民種地予以經濟補貼,在農業上賺錢顯然比不上在城市來得快。“農村辛辛苦苦一年,比不上城市兩三個月。”在規模化農業沒有普及的情況下,農業上的收益很難對現在的人有什么吸引力,以至于很多耕地都被撂荒。
除了耕地無人耕種之外,隨著農民大量進入城市,單個個體對于糧食的消耗量也在增加。一項調查顯示,一個農民從農村融入城市,日均消費的糧食要增加20%。
雖然目前中國的糧食產量依舊呈現增長趨勢,在十連增的局勢下2013年糧食產量已經超過了六億噸,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的糧食增長里面存在著透支未來增長的可能性。
中國社科院李國祥在河北的一項調研顯示,灌溉用的地下水越打越深,現在已經要打到幾百乃至上千米,導致澆灌小麥的成本越來越高。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糧食產量只是在和未來的子孫搶飯吃。
餐桌上的安全
越來越少的土地見證了糧食問題的嚴峻,持續攀升的糧食進口量似乎也是問題所在。不過仔細分析一下中國糧食進口的數據,這部分擔憂并不存在。
目前中國進口的糧食以大豆為主導,涉及到大米、小麥、玉米口糧方面,雖然也在連年增加,但是在國內產量的龐大數字面前并不算很大。目前大米、小麥、玉米的進口量不足國內產量的2%。
配額制度下的中國口糧進口,只有少數企業才能享受到低關稅的配額口糧,超過配額的口糧也被相應征收高額關稅,這樣在和本土糧食競爭時,這些進口糧食的優勢被相應縮小。大部分進口口糧進入了加工行業,制成了飲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小部分諸如泰國香米進入了中國餐桌,由于數量太小,再加上和中國競爭的都是些高價米,所以對于中國本土糧價的沖擊可以忽略不計。
糧食來源上的進口問題,在目前中國的糧食進口主要是大豆的格局中影響并不是很大,真正觸及到中國人的糧食問題是安全,包括糧食是否被污染,以及很多人聞之色變的轉基因作物。
廣州鎘大米事件就使得很多人對于湖南大米、江西大米不信任,一時之間,北方大米的銷量猛增。在曾經一門心思追求經濟發展的局面下,土地不可避免地成為工業污染的犧牲品,而種植在這些污染土地上面的稻米相應金屬含量超標。按照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陳同斌估算,中國十八億畝土地中,大概有10%的土地被被鎘、砷等污染。
轉基因作物則早已經攻陷了中國人的餐桌,目前轉基因大豆油基本所有糧油公司都在生產。除卻轉基因大豆,現如今中國也加快了轉基因水稻的研究步伐,袁隆平則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轉基因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也表示要積極謹慎地開展轉基因研究,打破國外對于轉基因技術的壟斷,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雖然聲明推廣沒有時間表,但是農業科學界的呼聲似乎預示了不久的將來轉基因大米就能夠上餐桌。在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轉基因對于人類確實無害的當下,中國人是否真的已經準備開始食用轉基因大米呢?
糧食問題在中國一直存在,從之前的供求嚴重不平衡,最基本的維持生存的需求也不能滿足,到現在糧食問題更集中到土地與健康上。不同的時代對于糧食問題的思考有不同的主題,但無論如何,糧食問題肯定會作為頭等大事被中國政府及人民一直關注,畢竟民以食為天。
李一根據《財經》《國際商報》、鳳凰網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