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崢嶸
多媒體課件進入語文課堂,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它改變了教師固有的思維習慣和教學方式,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區別于傳統教學就在于它可以使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形式,使靜態的審美對象一躍成為動態的審美對象,并加強美的質量,豐富美的信息內容,使學生直接感受到美的熏陶,以期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效果。運用課件教學最終會改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用好課件可以大大提升語文課堂效率。
一、用課件節約時間,加快課堂節奏
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例如,花費半節課抄寫板書,弄得“白發蒼蒼”,學生卻叫嚷看不清;為聽一篇課文的朗讀找來磁帶,翻來覆去倒帶卻找不到起點;懸在前面的教學掛圖因太小而只好舉著它環游教室;畫出路線圖或建筑說明順序就會清楚明白,卻總因繪畫水平太低常常畫得四不像而引起學生的哄堂大笑……有了多媒體課件,這一切都不是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計算機快捷地處理信息,從文字、聲音到圖畫,你都可以根據需要隨心所欲地進行操作,打破了“一本書,一黑板,一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再是老牛拉破車的課堂,大大簡化了耗時費力的教學環節。比如板書可以直接投影到屏幕,大小隨你調,作標記圖畫清楚準確又美觀……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這一切是課前做好的工作,那么上課時便最大限度地省去了機械操作的無謂用時,而可以從容地進行知識的講解。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今天,要確保教學質量,最關鍵的就是提高課堂效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培養學生能力,不留或少留課后作業?我認為用課件上語文課,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浪費的現象,有效加快課堂節奏,提高課堂效率。
二、用課件創設情境,感染學生
語文版教科書所選的范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較多地增加了文字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如趙麗宏的《周莊水韻》、豐子愷的《山中遇雨》等,學習這種文章既陶冶了學生情操,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這時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通過精美的界面、優雅的音樂,再現文中生動的形象,營造出濃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輕松走進課堂,徜徉其間,自然樂學其中。比如《周莊水韻》導入環節,加入二胡名曲《良宵》輕松歡快的背景音樂,添加五彩繽紛的周莊夜景圖片,從而營造江南水鄉的夢幻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課文,了解周莊的民風民俗,感受民族傳統文化。又如在講解九年級下冊《沁園春·雪》時,課前先在屏幕上打上毛澤東《沁園春·雪》的手跡,主席飄逸灑脫的書法,配上舒緩優美的鋼琴曲,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一個純凈優美的詩詞欣賞氛圍,從心境、思想、精神上為課堂的開展做了充分準備。進入課堂,借助Powerpoint或Flash等軟件調控自如的優勢,借助一張張詩情畫意的北國風光圖片,借助朗誦名家抑揚頓挫的示范朗讀,讓學生漸漸進入一個穿越千年跨越萬里的時空,神馳遐想,感悟作者的雄渾意象,壯美意境,無窮意蘊。
三、用課件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傳統的教學注重書本內容,學生主要是根據書本上的文字來學習的,而由于年齡閱歷或其他條件的限制,僅僅只看抽象的文字,往往會影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知識的把握和思想情感的領會。運用多媒體課件,憑借色彩鮮明,形象逼真的畫面,拓展語文教學的信息通道,刺激學生的感官,變抽象為形象,變模糊為直觀,使學生形象感知課文,更快更準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如在學習《巴東三峽》一課時,游過三峽的教師還好講些,沒有身臨其境的教師就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教師心里沒底,學生課下糊涂。如今有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找來三峽風光紀錄片的視頻資料播放,學生們也能隨導游一起“暢游”巴東三峽,不但對長江三峽的地理景觀有個整體把握,而且對三峽的人文景觀、四川風情也有清楚了解,再看課文已是一目了然。教師讓學生對著畫面,模仿導游說解說詞,整個課堂氣氛熱烈,人人興趣盎然。
四、用課件擴大課堂信息容量,增加知識密度
課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豐富課堂,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從而發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論的觀點來看,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學生傳授盡可能多的信息,使他們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多媒體課件就能自如地增加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課堂的密度。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放映功能,收集與課文相關的各種高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開闊文化視野,提高語文素養。在九年級上冊學習鄧穎超的《西花廳的海棠花開了》一文時,考慮當今學生對周恩來總理所處的年代比較陌生,于是搜集有關周總理生前事跡的紀錄片在課前播放,讓學生了解一代偉人的風采,了解他與作者之間的偉大愛情,從而讓學生內心真正感到“震撼”,自覺隨同作者一起沉浸在對總理的思念和崇敬中,自然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用課件滲透美育德育,凸顯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從課文的分析引發對學生的德育滲透,讓他們在獲得情感體驗、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中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長處,便可以充分實現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小巷深處》一課時,分析完課文后,并不忙著結束,而由此開始,展示與母愛有關的圖片、視頻。在低沉的旋律中,隨著一張張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顯示偉大母愛照片的切換,那條母親臨死前留給剛出生不久兒子的短信,那用自己身軀呵護身下孩子的姿勢……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發現學生沒有了笑容,表情凝重,好多女生眼里含著淚……不用言語,這偉大的母愛震撼著每一顆稚嫩的心靈,我相信對母親感恩的種子也悄然播種在學生的心里了。
六、用課件增加互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課,想說愛你不容易”,這是很多學生的心聲,課堂的枯燥與乏味,不是課文的枯燥與無趣,而是教學手段的單一。課件進入語文課堂,使師生的互動大為增加,更重要的一點是,借助課件的海量信息,讓學生通過人機互動,進行自主學習,體現了課堂學習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課件良好的交互性能,既滿足了教師的教學需要,又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用Flash制作的網頁型課件,通過鏈接互聯網,可以大大滿足學生的好奇與求知欲,使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網絡,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利用課件這個平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生也能自主探究。
運用課件,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先進教學手段。所有語文教師都應順應時代要求,勇于鉆研實踐,努力掌握。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