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教學九年級語文這一課程已有七年了,新教材學習和利用也有四年了。對于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教學,經過四年的摸索,我發現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讀”的教學。但是,究竟怎樣讀呢?又如何引導學生讀卻讓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回想這四年來教學的經歷和過程讓我明白,重視教師的范讀是學生學習新詩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遇到了不少問題。其表現在:
一、從教師自身而言,普通話不夠標準,不好意思范讀
記得第一年拿起這本教材時,翻開詩歌單元映入眼簾的就是單元教學要求中有關讀的要求: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課余備課時也曾多次進行了朗讀訓練,但總覺得自己的朗讀效果不好,不夠理想,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自己的朗讀沒有激情,不能讓學生從我的范讀中體會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于是就只好草草地讓一名學生代為朗讀了事。第三年時,當我想再用這一伎倆蒙混時,有幾名學生提出來了:“張老師,您為什么不朗讀給我們聽呀?讓我們從您的朗讀中來體會詩歌的情感不是很好嗎?”在此情況下,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來范讀了。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學生們反映很好,且在我的朗讀示范下,學生的朗讀也有了明顯提高。其中還有一名叫史航的學生,她的朗讀還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喝彩。事后,我反思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能把普通話不標準作為不范讀課文的理由,而更應該加強自身普通話基本功的訓練,多范讀,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更要敢于在學生面前范讀。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普通話不標準都能讀好,那我也一定能行!
二、從教師的認識角度看,小學生需要教師范讀,而初中生不需要的錯誤觀點和認識
目前,我校語文教學似乎出現了這樣一種怪現象:七年級時還有瑯瑯的讀書聲;八年級時則漸漸遠去;九年級時讀書聲似乎就已經銷聲匿跡了。盡管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有些語文教師,特別是九年級的語文教師都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傾向:中學生自己會讀書,根本就不需要教師的范讀了,小學生識字不多才需要教師的范讀。后來我一想,這些語文教師只是把讀書放在了“會讀、會識字”這個十分膚淺的層次上了,而沒有放到更高的“讀好”這一層次上。通過觀察我發現教師不開口,自然學生在課堂上也不讀書,早讀不讀書,課余課后就更不用說了。語言是要發出聲音的“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語文課堂竟沒有讀書聲,這讓學生怎么能去體會課文內容,詩歌所蘊含的作者情感呢?
我認為不論在什么情況下,語文教師都應該大膽范讀、美讀,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受到語言美、情感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學生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而且還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從目前語文教學現狀看,以錄音、多媒體等所謂的現代教學在無形之中代替了教師的范讀
從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以前也主要依靠錄音機、朗讀帶朗讀,后來發現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反復思考后我明白了:現在語文課堂,錄音、多媒體朗讀似乎成了教師擁有先進教學理念的象征。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要教師的范讀而摒棄錄音、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的示范朗讀,我認為我們在教學中應以教師范讀為主,以錄音、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方式為輔,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文情況有所選擇,將現代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力求真正達到課堂高效的目的。
四、教師只重視讀,而忽略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對學生朗讀后恰當的評價
通過四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先試讀。在效果不好時,教師再作評價與點撥,而后再聽錄音或多媒體朗讀,學生再自讀。這樣經過反復練習,學生逐漸形成了朗讀技能。在范讀、指導后,學生仍讀不好時,教師就可帶讀,然后再由學生讀,師生互評朗讀情況。對教師或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進行中肯評價。評價后指出學生應該注意的問題,而后教師或學生再讀。全班學生再齊讀,直到達到最佳效果。只有這樣,范讀、朗讀才算落到實處,才有朗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長此以往,學生的詩歌朗讀水平就會越來越高,對學生讀的訓練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這六七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教師的范讀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提高以及語文學習都具有很大作用,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大力提倡教師范讀,努力將范讀作為自己不斷追求的教學素養。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