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繞”的智慧
春秋時期,在楚莊王的治理下,楚國人民安居樂業。但是,楚國的運輸工具比較落后,馬車底座較低,車速很慢,一旦發生戰爭,不利于運送物資。
楚莊王注意到這點,召集大臣商議將馬車底座改高。
楚國令尹孫叔敖認為這種做法不妥,對楚莊王說:“百姓已習慣這種低矮的馬車了,如果強行命令,勢必會招致不滿。”
楚莊王問有什么辦法,孫叔敖說:“只要讓各地的官府發布告示,就說根據天文歷法推算,今年可能會發大水,為了避免洪水漫進房屋,門檻都要加高一些。”
很快,告示發布,百姓都加高了自家門檻。
這樣一來,馬車再進門時,車底就會碰到門檻,車上的人不得不先下車,讓人把車抬過去。
時間一長,大家都覺得這種低矮的馬車太不方便了,于是紛紛把馬車底座改高。
半年后,楚國低矮的馬車全都改造完畢。
欲速則不達。太過于直接的強硬要求,往往會招致抵觸和不滿。這時,就需要孫叔敖這種“繞”的智慧。
(摘自《南京日報》秦湖/文)
你不急,我很趕
一位大公司的高級主管把她的經驗告訴我。她剛任主管時,負責帶一群剛出校門不久的下屬,有一天她跟一名下屬說:“這份企劃書很急,請趕快完成。”
那人滿口答應,沒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過了三天,才把企劃書交上來。
“不是說很趕嗎?為什么現在才交?”“是啊,很趕啊,所以我三天就交出來了。”原來那人來自純樸的鄉下,“很趕”對他來說就是三天。
“我本人以為自己的性子已經夠急了,沒想到在時間觀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現過溝通的誤差。”她說,“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辦公室,拿了一沓報告給我,對我說,這不趕,請你處理一下,沒想到,下午兩點,他就很著急地打電話來問我,‘請問你處理好了沒有?”
她才知道,原來老板“不趕”,就是三個小時內要做好,不用說,如果老板吩咐這件事“很趕”,半個小時內非辦好不可。
后來,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待事情,都會要求明確的時間指令:“幾小時還是幾天,要把這件事完成!”
同樣的名詞,在每個人腦海里出現的定義不同。作為領導,不能僅僅按照自己的時鐘估量“不急”和“很趕”,要給出明確的時間坐標。
(摘自《大眾日報》菜叢/文)
領導如何形成自己的威懾力
1998年發洪水,堤壩逐漸坍塌,洪水就要漫進華立集團廠房,面對洪流,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第一個跳下水去固定那些擋水的水泥袋,他知道一個領導如果不能以身作則,是不能將一個企業帶大的,如果這時他表現出一點點的怯懦,后果會不堪設想。在他的帶領下,公司職工紛紛奮力搶險,損失降至了最低點。
在一次談話中,他坦誠地說:“企業的靈魂是企業家,其地位不一定是權力的中心,而是精神的領袖。我們作為領導者,關鍵時刻要發揮關鍵作用。領導的權威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我用權比較少,更多的是用‘威。長期以來身體力行,個人行為與企業行為合二為一,才能形成‘威。”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親,但一定要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刻做出榜樣,對員工心理產生某種觸動,并形成一種威懾力。只有這樣,每個員工才不會怠慢、不敢馬虎,企業的落實力就會越來越強,發展也越來越快。
(摘自《經理日報》魏桂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