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但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卻逐漸淡忘了群眾路線的真諦,不清楚、不明白“什么要從群眾中來,什么應到群眾中去”,這是一種危險的傾向,也是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什么要從群眾中來?
真實聲音要從群眾中來。居廟堂之高,難聞百姓之聲。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最危險的事莫過于高高在上,僅靠材料來判斷民情事態,從道聽途說了解群眾呼聲。聽不到群眾真實的聲音,和群眾的距離就會漸漸拉遠,長此以往就可能引發大問題,造成大危害。那么,真實聲音從哪里來?要從群眾中來。黨員領導干部唯有深入田間地頭,融入工作一線,走進尋常百姓家,雙腳接地氣,俯身聞土氣,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面對面拉家常,才能聊出真情況、聽到真心話、建立真感情。
正確決策要從群眾中來。黨的事業要保持可持續發展,有賴于正確的決策。決策正確了,行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則將一步錯,步步錯。那么,正確決策從哪里來?要從群眾中來。民主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也是正確決策的來源。領導干部對待群眾是什么態度,往往會直接影響重點項目、重大問題等決策的方向。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始終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自覺把群眾的聲音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實現科學民主決策,確保決策順民心、合民意。
能力本領要從群眾中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助推發展的本領,影響著黨的執政水平,影響著黨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地位。那么,能力本領從何而來?要從群眾中來,從服務群眾、助推發展的實踐中來。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尊重群眾,拜人民為師,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切實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地扎根到人民群眾之中。
什么應到群眾中去?
優良作風要到群眾中去。交通發達了,一些干部離群眾卻越來越遠了;通訊方便了,一些干部聯系群眾卻越來越少了。一些領導干部到基層調研也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看到的只是形象工程,聽到的只是一片形勢大好的歡呼聲,這樣的調研對群眾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黨員領導干部是群眾身邊的“照明燈”,其行為直接影響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工作路線,創新設計群眾工作載體,充分利用“社區工作日”和“民情懇談會”等制度和平臺,“身”入基層,“心”入群眾,造福于民,從而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優質服務要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服務是黨員干部工作的永恒主題。在當前經濟轉型、社會轉軌的矛盾凸顯時期,群眾利益的多元化、訴求的多樣化,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黨的根本宗旨,以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契機和抓手,時時、事事、處處把群眾的需求作為鏡子,對照檢驗自己的各項工作,校正自己的服務坐標,用貼心服務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用優質服務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指數”。
惠民政策要到群眾中去。古語云“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這句話也深刻蘊含了這個道理。近年來,我們黨立足增添民生福祉,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這是黨造福群眾、凝聚民心的重要舉措。領導干部作為惠民政策的宣傳者、執行者,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本著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深入到群眾中宣講政策,認真嚴格落實政策,傾力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真正得到實惠,從而搭建起黨心民心連心橋、深化黨群干群魚水情。
(作者系中共渝中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文明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