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迪
摘 要:為解釋國際產業轉移,眾多經濟學家通過艱苦卓絕的研究工作,得出了很多真知灼見:這些理論可分為國際產業轉移動因理論,國際產業轉移方式理論以及產業轉移的效應理論等。但這些理論卻不盡一致甚至相互沖突。本文力圖將國際產業轉移動因、轉移方式與企業的類型加以分類和匹配,以更加精確地解釋國際產業轉移與本土企業成長的關系。
關鍵詞:國際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效應;本土企業發展
國際產業轉移是當一個地區的要素或需求條件改變后,一些受到影響的產業從這一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的動態的過程,它是國際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過與承接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其構成要素包括轉移過與承接國、轉移企業、轉移資本、轉移技術等。
國際產業轉移理論可分為國際產業轉移動因理論,國際產業轉移方式理論以及產業轉移的效應理論等。每一個理論都可以為本文的論點即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與本土企業發展提供思路,但這些思路卻不盡一致有的甚至相互沖突,這是由于這些理論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一、國際產業轉移動因理論
(一)雁陣模式理論。雁陣模式將產業轉移的過程比作三只大雁,第一只代表該行業的進口的浪潮,第二只代表國內生產的浪潮,第三只代表出口的浪潮,這三只大雁形象地顯示了某一產業在次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由進口到出口的全過程,實質上也間接說明了該產業由較發達國家轉移到本國、再轉移到不發達國家的梯度轉移過程。它從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動的角度解釋了后進國家比較優勢變化和產業成長的過程,但“雁陣模式”理論只是闡述了產業吸收國某一產業的引進、發展過程,而對產業轉移國的產業轉移動因及產業跨國轉移的整體規律缺乏更深入、完整的分析。
(二)中心-外圍理論。中心-外圍理論提出發展中國家出于發展的壓力而被迫實行用國內工業化替代大量進口工業品的進口替代戰略,為發達國家產業的移入創造了條件,這正是產業轉移的根源。普雷維什關于“中心”和“外圍”之間經濟關系的分析,突出了國家行為對國際產業轉移的影響,強調了發展中國家被迫性的產業移入需求,部分地反映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產業轉移的現實。
(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認為產品生命周期包括新產品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產品的生命周期由發達國家從新產品階段開始,在這一階段產品由于其技術密集型的特點,發達國家一般是出口國,而其他國家是進口國;成熟階段中國外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外國廠商開始模仿或引進該技術進行生產,產品開始由技術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化。標準化階段是產品及其生產技術的定型化階段,在這一階段研究與開發費用占生產成本的比重逐步降低,資本尤其是熟練勞動成為產品成本的主要部分,生產地點也逐步向低成本的不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這種“產品生命周期”的實質就是產業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梯度轉移。
二、國際產業轉移方式
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方式有外國直接投資、國際產業貿易、合約性國際生產和外包的方式。
外國直接投資路徑下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擔主體是跨國公司,其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占絕大多數。通過直接投資,一國某種產業的產能可以向別的國家轉移。單獨、個別的FDI不等于產業轉移,形成一定規模的FDI才推動國際間的產業轉移。
國際貿易路徑下的產業轉移主要是指:某個產業的產品在原產國的產能不斷縮減甚至最終停產,而別國的非外資企業產能逐漸增加,成為國際市場的主要供應者,表現為該產業生產的跨國轉移。而合約方式下的產業轉移是指:某個產業的主要產能在合約方式下向目標國的轉移。國際生產的合約方式主要有許可經營、特許經營、技術協議、合同生產、貼牌生產、外包等。
三、國際產業轉移的效應
國際產業轉移對本土企業的影響并不是直接發生的,而是必須通過一系列的中介因素對本土企業產生影響,這些中介包括生產要素注入效應、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效應、產品關聯帶動效應等多個方面。
(一)生產要素注入效應。生產要素是產業可以獲得的、能使其生產出對社會有用產品(服務)的有形物質或無形物質。作為國際產業轉移承接方,往往缺少如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而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資本、技術的轉移,也伴隨著其它無形要素的進入,因而承接產業轉移能使得承接方迅速積累起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為區域經濟的起飛創造條件。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效應。一般而言,承接產業轉移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外來先進產業的移入本身將使移入區產業結構中采用先進技術的部門在數量上和比例上都會相應地增加,從而使區域產業結構體現出向高級化發展的趨勢。今年來的一些實證研究也表明,國際產業轉移的確對本地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重要影響。如王燕飛、曾國平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FDI對本地第二產業有較大影響而對第三產業影響力不足,不利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及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升級的結論[1]。
(三)產業關聯帶動效應。主要包括:(1)后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在當地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相關投入品產業的發展;(2)前向關聯效應,即移入產業的活動能通過壓縮下游產業的投入成本而促進下游產業的發展,或者,客觀上造成各個產業之間結構失衡而使其某些瓶頸問題的解決有利可圖,從而為新的工業活動的產生創造基礎,為更大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可能;
四、國際產業轉移中動因、方式、本土企業種類的配比及其對本土企業成長的影響
并不是所有的國際產業轉移中的動因、方式、本土企業種類都可以進行自由配對,又由于國際產業轉移的動因、方式、本土企業種類配比方式過于龐雜。
第一、生產要素注入效應。生產要素注入效應強調大量本土稀缺生產要素的注入,在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為動因,以貼牌生產為方式的條件下。本地貼牌生產企業必然得到設計參數及設計設備支持。但對其他制造業企業來說,并沒有生產要素的注入。當然,從長期來看,貼牌生產企業由于生產要素注入而發展壯大從而對本土總體經濟產生拉動作用,必然可以產生對其他制造業企業的拉動作用,但這牽扯到國際產業轉移的其他效應,并不是生產要素注入的直接效應。因此得出結論:國際產業轉移在貼牌生產方式下由生產要素注入而產生的作用在短期內有限。第二、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國際產業轉移對本地產業結構優化會產生重要作用,貼牌生產的方式也不例外。雖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理論為動因,尋求的是廉價的勞動力。但國際產業轉移所帶來的產業并不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現實情況來看,技術密集型產業如電子、生物產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仍然對本地產業結構優化產生重要作用。從企業角度來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本地區生產要素相對價格變化產生影響,低端產業無法為日益上升的生產要素價值提供其所需要的價格,因此受到巨大沖擊,于此同時,生產要素向高端產業集中,本地高端產業企業及其聯接產業企業會得到發展[2]。第二、產業關聯帶動效應。后向關聯效應:貼牌生產的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的最優來源為本地,本地企業抓住這個契機就能夠成為生產要素的供給方,實現后向關聯。第三、前向關聯效應:由于貼牌生產的企業其產品并不供應給本地而是出口,所以沒有顯著的直接前向效應。但相關產業在進行生產的時候必定會與貼牌生產企業產品產生關聯,而產生間接前向效應。其生產成本由于間接前向效應而得到降低,從而促進其發展。
五、小結
綜上所述,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理論為動因,以合約方式下的貼牌生產為方式,以傳統制造業為企業種類的國際產業轉移對本土企業的影響有好又壞,至于總體影響則需要實證數據和模型加以支持。但本文依然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測:此種國際產業轉移對轉移產業相關企業有著促進發展的作用,而對不相關產業企業作用則有利有弊。
參考文獻:
[1]王燕飛,曾國平.FDI、就業結構及產業結構變遷.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
[2]王宇燕.產業轉移與傳統農業區工業化.河南大學博士論文[D].2009年4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