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軍
摘 要:荀子是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中不僅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態,也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重溫荀子:“天人相參”、“以時禁發”、“節用御欲”等生態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生態思想;生態文明;啟示
工業文明的空前繁榮帶來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日益惡化,黨在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荀子是我國先秦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的著作中有著大量關于生態建設的記載,如“人與天地相參”、“節用御欲”等,挖掘和整理荀子的生態思想對于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 荀子生態思想的哲學基礎
荀子是我國思想家中首先提出“天人之分”概念,荀子把天看成自然界,認為自然界有著“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即“天道”,主張人應該順應“天道”,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然,倡導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命運。荀子“天人之分”的天人觀構筑了荀子生態思想的基礎。
荀子的“天人之分”是對天命論的否定。春秋時期由于當時科技水平低,并不能對未知的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因此“天”往往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在處理人和天的問題上往往把人放在從屬地位。在荀子看來“天行有常”,自然的運行是客觀存在的,把“不為而成,不求而得”作為“天職”,僅此而已。同時,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固最為天下貴也”,強調了人的主體地位,“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之能參”“天有四時運行,地有財務資源是人生存的先決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人的‘治道”,只有天地人各盡其能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荀子的“天人之分”是對“天人合一”的肯定。荀子的天人之分并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天人觀,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人雖“固最為天下貴也”,但即使是君子也不會去揣測天道、不會去施加什么、不會去考察,人道必須順應天道,這就叫做“不與天爭職”。“人之命在天”人應該做當為之事促進萬物的生長。
二、荀子生態思想的內涵
(一)“天人相參”的生態實踐觀
荀子在實踐上主張“天人相參”的生態思想,即“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之能參。”。天人相參的生態實踐論把人從天命論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荀子把人之君子看作是“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民之父母也。”人來源于自然,但人又高于自然,人不同于鳥獸樹木是因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有治理自然的能力。天和人的關系應該定位于“參”的關系,人在“知天”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萬物的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中,“如是,則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矣;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荀子肯定了人的發展,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同時積極發揮人的實踐功能,建立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這便是“天人相參”的精髓所在。
(二) “以時禁發”的生態養護思想
“以時禁發”的生態養護思想是在繼承孔子“不以其時”等先秦儒家學者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荀子.王制》中荀子強調:“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耕、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靳伐養長不失其時,幫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站在人和自然辯證關系的前提下,充分認識到了生態養護與人的關系,在草木生長之時,禁止采伐;在黿鼉、魚鱉、鰍孕孕育之時,不把毒藥、漁網投入湖中;四季之事不違時節......,根據萬物的生長和四時運行特點,把人的取用和萬物的養護結合起來,謹其時禁,長養其時,維持自然的持續繁衍,這樣百姓才會“有余食也”、“有余用也”、“有余材也”。
(三) “節用御欲”的生態責任義務
人類不斷膨脹的欲望和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人類能否全面發展的關鍵。荀子“節用御欲”的生態責任觀,提供了有效的價值參考。荀子并不否定人的欲望,他指出“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人都想有好的享受、有用之不盡的財富,這是我們的人之常情,但是面對著資源的不足,我們是不能肆無忌憚的享受,而應該“長慮顧后”,要節用資源。荀子在節用的同時也強調“御欲”,“欲多而物寡”,因此荀子主張通過“禮”的來節制人的欲望,“禮,節也,故成”,禮的作用在于節制人的欲望,防止人無節制的向自然索取,正所謂“故人一之于禮義,則兩得之矣”。
三、 荀子生態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問題表現在人為了滿足不斷膨脹的欲望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由此而帶來了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同時也割裂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荀子對這一問題有著深刻地見解,荀子“節用御欲”等的思想要求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關心和愛護自然萬物。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樹立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努力實現美麗中國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安小蘭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蒙培元.人與自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