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林
摘 要:家族中存在的“假性和諧”為家族企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隱患。為了回應理論和現實需要,借鑒組織理論,以家族凝聚力作為切入點經過理論推理提出創業能力新要素——家族創業凝聚能力,并認為它對于避免家族"不和諧"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創業能力;家族凝聚能力;資源基礎觀
一、問題的提出
張正峰(2006)[1]在研究中指出,家族性資源在家族企業內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給家族造成“假性和諧”,這是家族性資源的各種要素共同作用下制造的“漩渦”。他在研究中進一步指出,這種隱患達到一定程度后打破家族的和諧氛圍,家族內部出現混亂,導致家族企業潰于一旦,家族創業最終將會宣告失敗并有可能伴隨著家族分裂。家族企業是由家族系統和企業系統構成的二元體,任何一個系統出現故障都會影響到整個家族企業的發展。
經典文獻中學者對家族成員利他主義的絕對肯定造成了其他學者對家族和諧問題的忽視,同時認可了家族成員的利益一致性。然而現實中“兄弟分家”和“父子反目”等真實案例的頻繁發生對這些固有認識提出了挑戰。遺憾的是,張正峰并未就他發現的問題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家族和諧是家族和企業獲得成長的根本性保障,消除或避免破壞和諧的因素,其意義不言而喻。因此這成為本文的落腳點,即尋求如何有效避免“假性和諧”的爆發。張正峰從資源基礎觀(RBV)的角度去探索影響家族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因素,而恰巧同時他發現了家族性資源也能產生“負面效應”,為家族和諧帶來威脅。同樣地,本文將繼續遵循這種思路,試圖從資源基礎觀視角找到應對之策。
二、創業能力新要素的探索
(一)RBV視角的家族企業研究
當家族企業在社會經濟發展當中的地位日益突顯,理論界紛紛將研究目光從大型國企轉向這一特殊的企業形式。其特殊之處在于,企業經營權和企業所有權都集中于家族當中,這與非家族企業兩權分立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后有相當多的研究證實,家族企業在企業績效方面優于非家族企業。這種差異的存在吸引了更多的研究把目光聚焦于探索這種差異的原因。
資源基礎觀理論的代表學者Barney(1991)[2]指出,企業間的競爭優勢差異源于其不同的資源,企業內部的特定資源能夠使得企業具備獨一無二的優勢。RBV理論為家族企業研究提供了借鑒方向,資源觀開始逐漸滲透創業研究領域,家族性資源就是資源基礎觀引入家族企業研究的衍生概念。而筆者發現,無論是Barney還是Penrose,他們從資源角度研究企業的理論中都指出,資源的獨特性產出形式為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是一種競爭能力的表征。因此,本文認為可以借助能力理論視角做進一步探索。
我們的研究出發點在于如何消除家族內部“假性和諧”,實現家族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一般認為,家族企業通過不斷的創業活動獲得持續發展,而以家族性資源為支撐的創業能力直接決定了家族創業的成敗。據此,我們把家族性資源影響家族企業成敗的路徑理解為“家族性資源—能力—創業成功或失敗”。有學者也指出,能力作為資源和創業績效之間的中介要素,其作用不容忽視(葛寶山和董保寶,2009)[3]。循著這種路徑,我們決定從能力理論著手繼續分析。
創業能力能夠決定創業的成敗已成創業研究領域一個不爭的事實,而“和諧”的家族環境可以為家族創業保駕護航,提供持續的資源支撐。那么,當“和諧”除了故障,創業能力能夠解決?或者說,創業能力能否避免“不和諧”的發生?
(二)創業能力
據此,我們將對創業能力維度是否能夠避免家族“不和諧”進行下一步的分析。從上表直觀地看我們不難發現,機會識別能力、戰略能力以及承諾能力與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直接的聯系。接下來,我們將考察其余幾項能力維度。
從Man & Lau的定義看來,關系能力強調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的互動聯系,是人際關系導向的一個能力指標。但通過文獻我們進一步發現,Man & Lau提出的關系能力本義在于考察企業如何在其內部利益群體(雇員)以及企業與外部利益關系群體(如供應商、銀行、貿易伙伴以及政府等)中建立良好關系以獲取發展所需資源和信息的能力。其后的學者們也基本把關系研究限定在這兩個方面,然而企業需要建立的關系是以商業契約為基礎的,并且關系能力是一種尋求關系租金的網絡行為能力,因此也稱為網絡能力。雖然這種能力側重關系處理,但家族特殊信任體系下的關系顯然是不同的。因此它對給家族內部關系的維系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概念能力是創業者個人對復雜問題進行概念化以降低復雜性的能力,是創業者個人思維能力方面的體現。Man & Lau認為,擁有概念能力的創業者可以用新的思維思考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多體現于個體在創業過程中解決不確定性問題、作出決策并承擔風險的能力。創業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涉及到許多的資源和要素。因此要求創業者在不同的職能領域切換,活動涉及到企業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方面的資源調配。這要求創業者具備全局觀,具備組織(管理)能力。
很顯然,概念能力和組織能力沒有涵蓋“關系職能”,并且這兩項能力并未細化到“關系”處理層面,創業能力學者們給出了關系能力履行創業過程中的“關系職能”。然而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關系能力所關注的“關系”是建立在商業契約基礎之上,而家族內部關系則是建立在特殊信任基礎之上。因此,現有的創業能力并不能兼顧家族“不和諧”的發生與否。
(三)家族凝聚能力
Mullen & Copper(1994)[8]認為凝聚力是良好的關系潤滑劑,能夠極大地減輕組織中個體之間的摩擦,有效避免不“和諧”現象的發生。而家族和諧是家族企業獲得持續成長的重要因素(Graves&Thomas,2008)[9]。賀小剛等人(2010)[10]指出,家族和諧對企業的影響復雜而重要。他們從家族權力配置視角,實證研究發現家族不和諧會阻礙家族企業的發展,家族和諧與家族企業持續成長之間呈現非線性倒U型關系。
Festinger(1968)[11]用“吸引力”來簡潔地闡述團隊凝聚力?!拔Α斌w現為個體相互吸引并愿意在一起工作的意愿程度(段萬春、王云和李宏茜,2009)[12]。隨后,Festinger的定義得到普遍認可,并在此基礎上有學者提出這種吸引力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組織中個體之間的吸引力,二是組織對個體的吸引力(何虎,2005)[13]。孫美佳和崔勛(2013)[14]認為凝聚力是一種歸屬性情緒體驗,它存在于員工與組織以及員工與員工之間。
凝聚力能夠產生或增強個體忠誠、榮譽感和責任感(李樹祥等,2012)[15],從而把“不和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因此,凝聚力對于組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于家族這樣的特殊組織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家族涉入企業為家族企業帶來了復雜的關系網絡,其復雜程度遠高于非家族企業。本文認為家族內部的“不和諧”源于因利益排斥導致成員彼此間的“吸引力”受到破壞。然而如何確保家族內部能夠持續存在有益于家族和企業持續發展的凝聚力呢?賀小剛和李新春(2005)[16]結合問卷調查通過因子分析發現,關系能力被分解為兩個部分:政府關系能力和社會關系能力。我們可以理解為,不同關系的性質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借鑒這種思路,本文在創業能力當中加入家族凝聚能力要素,作為家族創業過程中需要適時調整和維護家族成員關系穩定性的能力補充。
四、總結
張正峰在資源觀視角的研究中指出家族中存在“不和諧”現象而未給出應對建議,這是本文研究興趣的來源。本文認為,家族和諧對于家族和企業的持續發展而言,其重要性無可替代。立足于資源基礎觀視角,本文試圖從該視角中找到一些研究線索。而后通過分析發現,能力理論可以為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最后通過對家族創業能力的分析發現,現有能力要素在家族特定背景中尚存在不足。本文認為家族凝聚力能夠更好地解決家族“不和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創業能力的新要素—家族凝聚能力。然而鑒于本文完全是建立在理論推理基礎之上完成的,因此本文認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在于探索這一新要素的維度劃分以及測量,希望能夠取得實證研究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正峰. 家族性資源與家族企業中的假性和諧[J]. 特區經濟,2006(11):98-99.
[2]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3] 葛寶山, 董保寶. 基于動態能力中介作用的資源開發過程與新創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 管理學報, 2009,6(4):520-526.
[4] Low M B, MacMillan I C.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8,14(2):139-161.
[5] 唐靖, 姜彥福. 創業能力概念的理論構建及實證檢驗[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8,29(8): 52-57.
[6] Man T W Y, Lau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 a qualitative analysis[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0,8(03):235-254.
[7]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1):217-226.
[8] Mullen B, Copper C. 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p cohesiveness and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115(2):210.
[9] Graves, C., & Thomas, J. Determin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athways of family firms: An examination of family influence. 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8,21(2):151-167.
[10] 賀小剛, 連燕玲, 余冬蘭. 家族和諧與企業可持續成長——基于家族權力配置的視角[J]. 經濟管理, 2010, 32(1):50-60.
[11] Festinger L, White C W, ALLYN M R. Eye movements and decrement in the Muller-Lyer illusion[J].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68, Vol 3(5-B):376-382.
[12] 段萬春, 王云, 李宏茜. 群體凝聚力與組織生產率關系深層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9 (8): 131-135.
[13] 何虎. 淺析群體凝聚力的形成和強化[J]. 四川生殖衛生學院學報, 2005 (4): 26-29.
[14] 孫美佳,崔勛.組織公平與組織信任的文化特質性及其對中國企業凝聚力形成的影響[J]. 管理學報, 2013,10(10):1462-1469.
[15] 李樹祥, 梁巧轉, 孟瑤. 團隊多樣性氛圍, 團隊凝聚力和團隊創造能力的關系研究[J]. 軟科學, 2012, 26(7): 91-95.
[16] 賀小剛, 李新春. 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 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 經濟研究, 2005, 10: 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