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萌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和老齡化社會的程度越來越高,養老問題也日益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社會養老的趨勢雖在逐漸興盛覆蓋面也更為廣泛,然而,家庭養老的功能卻在逐漸減弱,空巢家庭的增多也已經開始影響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在社會現代化的今天,如何讓龐大的老年人群老有所依,如何更高水平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家庭導向;養老需求;社區養老
一、養老保障面臨的挑戰
老齡化已經成為21世紀不可逆轉的一個趨勢,然而,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老齡化趨勢更為明顯,老齡化速度更為迅速。
(一)老齡化速度和比重都快于世界老齡化速度和比重。 據聯合國統計,如果60歲及以上老人占全國比例超過7%,則可以認定為該社會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的這一數字達到了13%左右。而我國的養老體制是現收現付制,面對這一現實,對養老保障提出了考驗。發達國家老齡化進程有長達幾十年甚至一百年,而我們國家用了不到二十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的速度還在加快。
(二)出現了“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老齡化速度的加劇,老年撫養的比例也在逐步攀升。城鎮離退休人員的人數也在飛快增長,國家財政的離退休金也在以每年近30%的比例遞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城鎮離退休金的增速快于經濟的增速。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齡化程度卻超過了發達國家而位于世界前列,呈現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齡化的加速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三)家庭養老陷于困境。近年來,城市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家庭模式的多樣化是城市家庭結構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伴隨著以核心家庭為主。1人戶、2人戶及3人戶的比例在城市中呈逐步升高的態勢。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模式也在逐漸增多。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改變,獨生子女父母開始進入了老年期,空巢現象也變得更為普遍,空巢比例持續增加的趨勢也勢不可擋。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節奏和年輕人工作壓力的增大,家庭養老功能日漸弱化。年輕一代的贍養觀念也發生變化,更多的是以金錢物質、節日探訪等方式回饋父母,城市中代際關系模式也受到了深刻影響。
(四)缺乏老年人感情依托和溝通的環境。老年人不僅在經濟上對子女有一定的依賴,尤其需要精神安慰和支持,需要社會和家庭為其提供情感交流的環境和平臺。整天為生計奔波勞碌的子女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老年人、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老年人活動區域狹小,整日在家中看電視看報紙缺少與外界、他人的交往,倍感生活孤單寂寞。
二、城市家庭養老存在的問題
養老,是每個人都免不了遇到的問題,現有的養老制度,就是
由年輕一代的勞動者來擔負老年人的養老,然而,隨著社會節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養老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也多少受到了挑戰和沖擊。
(一)家庭養老方式的多元化。家庭養老,實際上是子女養老,是在代際之間反哺式的財富流和物質流。家庭養老,不一定就是“在家養老”,由于老年人在經濟保障能力有差異性,低收入甚至無收入的老年人對家庭成員的依賴性比較大,收入較高的老年人已經超越了基本的物質需要,而是轉向更高的養老服務和質量,這也決定了養老方式的多元化。
有的老人愿意選擇敬老院、老人公寓等方式進行養老,從而避免代際之間相處矛盾和摩擦,分戶又互助的養老格局使不少老年人舒心。
(二)養老觀念受到沖擊,養老功能發生弱化。老年人與子女同住一起的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城市子女的減少,社會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希望與父母分居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子女陷入了“事業”和“孝順”的兩難境地,代際分居正在成為改革開放的新趨勢,構成就家庭養老的嚴重威脅。在老人較多的社區,空巢家庭浮出水面,極大地影響到老年人的養老質量。子女走后,老人的生活來源成了問題,他們需要出門在外的子女向他們送來物質上的用品,生活上的照料等。子女給父母留下了空虛與孤獨,老年人的生活上、經濟上、精神上的困難更大。
養老功能,也從家庭養老(經濟生活來源主要依賴子女、親戚接濟等)轉向社會養老(經濟上主要由社會來保障,依賴退離休金)。而社會養老,老年人主要使用社會養老機構所提供的養老設施及服務度過晚年生活,這種養老方式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現有的保障制度與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尚有差距。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變化,老年人的文化心理也發生變化,不再僅僅是對兒女的操勞及老年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健康長壽,精神慰藉及社會的尊重和關心。
養老機構布局存在問題,老年人一般希望療養院距離子女近一些、交通便利、環境安靜、具有多樣化的服務。而現有養老機構都不能滿足老年人基本養老需求,更缺乏像西方國家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比如特殊護理院、精神障礙護理院等。
據調查,城市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的養老服務需求。比如家政服務、護理服務、聊天解悶甚至法律援助等。從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狀況來看,雖然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但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到2012年為止,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有7萬余個。養老機構簡陋、設備簡單、服務簡約、危房舊屋等都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住養服務需求。即便有些條件好的養老院,但其數量有限,費用較高,一些無收入、低收入的老年人就無力承擔。另外,養老機構的專業人員數量短缺、隨意聘用、無證上崗、限于傳統的經驗式服務,素質有待于提高。這些都造成了養老資源的消耗過多,服務對象窄等較多問題。
三、家庭養老的模式構建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政策制度、人才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國家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經濟發展由東向西依次遞減的分布。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相比東部而言,還是有較大差距。由于經濟水平存在差異,在老年社會福利方面必然表現出不同的模式。
(一)政府與市場導向型。東部地區的經濟較為發達,政府的經濟實力較強,居民的生活?較為富裕,老年人的經濟也有所保障,養老觀念也較為開放,對社會養老的多樣化模式也較為接受,相應地對養老品質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在這類地區,政府可以通過權威性的引導,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吸引企業人士投資興建高質量、大規模和上檔次的養老機構和設施。如上海的松江社會福利院、浙江浦江養老院等等,使得老年人的經濟福利和服務福利都切實得到了保障。
(二)社區導向型。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老年人的經濟收入也較低,政府用于投資老年福利工程的資金也較為有限,老年人的養老觀念較為開放,他們還是傾向于生活在多年的社區環境。對此,我們要充分發揮社區的作用,調動和整合社區的各類資源,興辦老年人的福利機構和服務設施,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要求。
(三)家庭導向型。 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為欠缺,政府的經濟實力也比較有限,人居生活水平也較低,老年人的養老觀念也比較保守,習慣與子女同住。對此,我們可以采用傳統的家庭式養老,在老人和年輕人之間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發揚中華民族尊老的傳統美德,使得老年人能夠得到子女的照顧。同時,要積極適當地發揮社區的作用,為家庭提供家庭護理、家政服務等養老服務。
四、理想的選擇——社區養老
一般而言,大力發展以家庭養老為主,兼顧其他多種養老模式綜合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正被我們廣為接受。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選擇。同時,家庭養老、社區入戶服務的觀念也逐漸被老年人所推崇。
(一)社區養老的意義。社區養老,就是讓老年人繼續留在他們所熟悉的社區中,在得到家庭子女的生活關照外,由社區來提供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對老年人的幫助、照顧及精神慰藉等服務。一方面,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機構將老人與家庭和親人隔離,造成老年人的孤獨落寞感,而社區養老,讓老人在熟悉的街區和家庭中,身心愉悅。另外,有助于推動社區建設,強化社區人員專業服務能力,整合社區各類資源,在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之余,又能調動社區人員工作積極性,推動社區工作的完善和進步。
(二)社區養老的可行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尊老愛老,贍養老人是年輕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而老年人更是希望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這種養老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說,老人是不愿意與子女分開,而社區養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滿足老年人基本的飲食起居等物質環境,提供了溫馨的家庭氛圍。社區養老又彌補了家庭養老的缺憾,提供各類養老服務。因此,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被子女和老人所認可。
另外,社區的蓬勃發展為社區養老提供了實行條件。社區作為有一定的社會文化、社會組織、地理區域、人口四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間形態,擁有廣泛的人際互動關系網和豐富的社會資源。目前,社區建設正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迅速發展,服務設施在不斷完善,社區人員的選拔也越來越規范嚴格,服務水平和專業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對于老年人而言,社區是除了家庭之外最主要的活動場所。社區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也為新型居家養老提供了切實的可行條件。
最后,政府為社區養老提供了資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將社區養老服務資金歸入政府的財政預算,實行按人頭、按項目專項撥款,防止養老服務資金使用的無序與浪費,為社區養老社會化服務創造了良性發展的外部環境,為社區家養老發展提供了可行性。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的變革,社區養老將會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不斷協調政府、社區、家庭及個人之見的關系,理性彼此的責任和義務,就會為社區養老的建設提供一個高效、和諧穩定、公平承擔的養老體系,為解決城市養老問題提供可行的方案措施。
參考文獻:
[1]郭士征,社會保障學(第二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2]雷繼明,?家庭、社區與國家:農村多元養老機制的構建,華中師范大學,?[D]2013
[3]丁少群,王信.??老齡化背景下的農村可持續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J]. 中國經濟問題. 2012(02)
[4]賈麗萍.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重建[D]. 吉林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