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平
數學的學習除了讓學生學會計算外,另一個目的就是加強學生邏輯能力的培養,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一定要從小學的教學開始,然后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思維能力是否有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學的方式,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選用穩中有知識難度相對比較低的教材。
一、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入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融入自己的思維能力的培養,現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會對知識進行相應的死記硬背,但是如果遇到問題就不會運用所學知識。最近我們在某個小學做了這樣的測試,兩個塑料桶,一個可以盛水5千克,另一個可盛3千克,那么如何才能利用這兩個桶進行測量?通過調查分析:如何利用這兩個桶進行測量出7千克水。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二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各選擇一個班進行解答,在最后的測量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二年級學生中,沒有會做的;而四年級學生有26%的可以做對,而六年級的有一半的學生可以進行解答,因此可以看出這些題是非常好解答的。
二、真正理清學生的思維
我們只有理清學生思維脈絡,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運送到知識的發展過程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每一個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知識的基礎,同時考慮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并慢慢形成全方位知識的脈絡。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點,加強數學知識脈絡的銜接,環環相扣。同時需要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從而構成單位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思維的過程也同是從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始,或者是從舊的知識引入,這就是一個思維的開端。我們需要從學生的起點入手,把握學生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然后慢慢深入。如果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那么學生就會感到問題比較難。
因此,在教學新教材的應用題中,我們把應用題拆分為兩部分內容,一是與數學有關,二是與生活有關。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進行計算。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能不能計算出每一頭牛產生多少千克嗎?”那么學生就會說:“不能。”接著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既然這道題不能一步算出來,那么就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然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析解答,在交流匯報的時候,有的小組可以說出兩種算法,而有個別小組則有三種以上的方法。因此,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深化認識,可以讓學生了解思維過程中無從下手的一些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
參考文獻:
[1]王輝.小學生數學思想培養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J].科技資訊導報,2011(14)
[2]張筠.小學生數學思想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08(14).
[3]張達.小學生數學教學相關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8(14).
[4]李明.小學生數學思想探究[J].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
編輯 孫玲娟